曾侯乙编钟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至今我没见过其“尊容”,但在它尚未出土沉睡在静静的山岗下的时候,我机缘巧合地与它有过“神交”。
那是1976年的暑期。刚上初中的我,随母亲从上海到父亲工作的部队探亲。当时,父亲所在的部队驻扎在湖北省随县(现随州)的一个山坡上。记忆中部队家属院的周边都是农田与农舍。我和母亲要在这里暂居一年,我便借读在随县的一所中学。
在部队家属院里,与我同一个年级的有两个女孩,兰花和高星。我们三个“部队的娃”,因为长得白净又能歌善舞,被选进了学校的文艺宣传队。
宣传队经常在学校大操场上的一个露天舞台演出,有时去乡里送戏。除此之外,我们仨还有一个自己的舞台,这个舞台是部队里的一个小山岗。
这个小山岗地面较为平坦,有稀疏的林子和稀疏的小草。阳光也是薄薄的,有一种荫翳的宁静。兰花喜欢在这里亮嗓高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飙到高音时,唱得山上的花草树木都为之陶醉。我沉浸在她那还带着童音的清亮歌声中,旋转起舞,肆意发挥。高星最爱热闹了,她一会儿和着兰花唱歌,一会儿又跟着我起舞。我们常常会在这个“舞台”上尽兴地玩上个把小时。全然不知,在我们的脚底下,竟然深藏着2000多年前的曾侯乙编钟。
编钟出土情景
有一次,我在远处眺望这个山岗,感觉它很特别,不像是自然形成的山头,有人为堆砌的痕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爬上去的一头有台阶,而走向另一头的时候,虽然是向下倾斜的坡度,但尽头有一个离地一米左右的高度是悬空的,显得突兀,每次我们都是跳下去的。现在想象一下,如果用一个汉字来形容的话,它像一个“薹”字。“秃宝盖”覆盖下有密室,盖上面是草字头,便是我们与花草树木共享的天然舞台,况且“薹”与“台”同音。
当时,我脱口说,怎么看着像是一座墓的形状。她俩说,她们早就有这个感觉了,部队里也有不少人说它像一座墓。听老百姓说,有盗墓者觊觎过这个山头,但因为部队在这里,有岗哨把守,不敢有非分之想。这么想来,或许正因为在部队的辖区内,国宝才得以完好保存。
不知怎么,以后再来这个山岗时,我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神秘感,时不时会将鞋底板在地皮上蹭几下,用树枝在泥土地上扒拉几下,有一回发现扒出来的土带锈红色的,似乎与周边的不一样,便疑心是从外面搬运过来填上去的。我暗忖,如果真有这么大的墓穴,那就非同一般了,里面一定藏有宝物。兰花和高星常常笑话我:瞧你,神神叨叨的,想做考古学家啊?
曾侯乙编钟甬钟斡部猴首龙身装饰
一年后的1977年,我如期返沪。没多久,部队在小山岗上扩建营房,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下面的古墓。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引起全国轰动。兰花和高星给我来信,喜不自禁地告诉我,我们猜对啦,我们的“舞台”下果然有“大家伙”!
战国早期文物曾侯乙编钟,是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它以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被中外专家称为“稀世珍宝”。如今想来,我依然感到十分神奇。当年我们3个女孩在山上唱歌跳舞的时候,下面居然沉睡着2400多年前的编钟,它们是否被我们唤醒?是否曾为我们伴奏?为什么这座墓的形状像戏台?难道古人有所隐喻,抑或告知人们,这是一个“乐台”,下面有一支庞大恢宏的乐队?否则又该如何解释,我们偏偏就把它当作“舞台”呢?
编钟标音铭文“宫角”
原标题:《曾侯乙编钟,我曾与它有过一段特别的缘》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栾吟之 图片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周珂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