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舟山人来说
“小西湖”是一个
承载了太多回忆的名字
然而,它的水光潋滟
如今只能在老一辈的讲述中寻觅了
今天就和小布一起循着记忆
去探访它曾经的模样
小西湖弄位于沈家门街区中部的西大社区,南起同济路,北至原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宿舍,长250米,宽1.5-5米,因旧时曾有一个名为“小西湖”的大池塘而得名。
虽名为湖
实为由海滨湿地形成的池塘
那你知道“小西湖”的由来吗
古代的小西湖一带还是个大海湾,明代的沈家门水寨就设立在其北面的教场湾至戚家湾一带。历史沧桑,在后来的四五百年时间里,沈家门渔港的海水随着泥沙的淤积和人类的围垦不断后退,直到现在的滨港路。沈家门人通过筑塘建堤,捍卤蓄淡,形成教场下一片有河道与水潭交错其间的荡田。小西湖,就是因河流经过低洼地蓄积形成的水塘湿地。据说,小西湖本无名。解放初期,人民解放军进驻沈家门,曾借张家食宿。一名战士见小西湖碧波荡漾,柳树依依,信手用粉笔在大门口河埠头墙上写下“小西湖”三个大字,于是小西湖之名,很快就被沈家门人接受。
小西湖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100余米,水深仅有1-2米。湖边蒹葭萋萋,柳树依依,鹭飞鹤舞,酒家掩映。晚清镇海诗人刘慈孚在《沈家门》诗中所写的“荻芦烟软藏渔户,杨柳阴浓护酒家。”指的就是这个小西湖。鹤龄泉修建以后,上游的蓄水也源源不断地通过溪流汇入小西湖,诚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也成了附近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小西湖弄一角
旧时的小西湖周边
住着好几个大户人家
∨
张家
其中,首屈一指的是张家。张家的主人张晓耕,原籍展茅,后随其父移居沈家门,择风景独佳的小西湖而居。张晓耕曾留学日本攻读法律,回国后先后任定海县议会议员、议长和沈家门镇镇长,多行善举,捐资助学,兴办医院,是沈家门有名望的地方绅士。张家的宅院,名为“邻舵小筑”,雕梁画栋,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十分精致。
缪家
小西湖南岸的缪家,也是拥有四合院的大户人家,占地400多平方米。缪家从事水产生意,积蓄了不少资产。舟山解放前,缪家当家人把资产兑换成银元,埋于地下。解放后老人去世,竟无人知晓埋藏之处。直到2003年,缪家老宅的这批银元在同济路改造中被工人挖出来,引起多人哄抢,缪家大宅的往事也因此成为当地沈家门人“淘老古”的谈资。缪家书香门第,家教甚严,其后人中有俩堂房兄弟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一时传为沈家门小城的美谈,赢得当地人的交口称赞。
小西湖弄原很小
直到弄内设立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才有所加宽,可供汽车进出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曾是沈家门少有的省属科研机构,依伏虎山傍小西湖水而建。
➣1953年3月,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创建,初称为水产技术指导站。
➣1956年扩建后改称为浙江海洋水产试验所。
➣1959年改称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是一所从事海洋渔业研究为主的纯公益类省属科研机构,设有海洋渔业资源、海洋渔业环境、海水养殖技术三个研究室,以及船舶工程设计所和西闪岛试验基地,曾获得8项国家级科技奖。
➣2001年6月,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成建制并入浙江海洋学院,由浙江海洋学院和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共建共管。
➣2013年10月,在小西湖弄安了六十年家的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离开了曾经的湖畔旧址,迁址至定海区临城街道体育路28号。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旧址
解放以后,张家旧址建起一家糕点作坊,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湖中,久而久之,湖水越来越浑、越来越绿,后来就变得黑乎乎的,开始发臭,湖中的鱼儿和青蛙从此绝迹。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小西湖被填平,并在原址上盖起了楼房。
时光流逝,小西湖弄两边的房子不断变迁,先后造起了普陀区人民检察院大楼、水果市场,再后来,检察院大楼搬迁到东港新址,旧址建起了家电市场,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前面还建起了宾馆,更多的餐饮店、商店建了起来,而昔日小西湖的风光只存在于老沈家门人的记忆之中。
来源丨舟山市民政局
作者丨孙峰、王建富
编辑丨陈怡雯
一审丨陈怡雯
二审丨刘慧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