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平江河在晨光中如碧玉透亮,游船穿梭,游人如织。清早5点半,71岁的周静英推门而出,目光落向门前的平江河。这位银发老人担任“民间河长”已多年,亲历了河水从腥臭难闻到被游客赞为“果冻河”的变迁。在周静英的记忆中,以往每到夏天,河水常常发黑泛味,两岸居民连窗都不敢打开。历经15年系统治理,苏州以水生态修复为核心,不仅让古城河道重现清波,更使千年文脉在粼粼波光中生生不息。从寻常百姓的临水生活改善,到文旅融合的发展新篇,古城水脉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从改厕治污到“果冻河”的蜕变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片区,堪称这座千年古城的缩影。而贯穿街区的平江河,正是其生态与文化变迁的重要见证。它的蜕变,始于一项关键民生工程——苏州城区居民家庭改厕项目。
对于这一变化,老居民周静英记忆犹新。15年前,沿河许多家庭仍在使用老式马桶,生活污水直排入河,长期污染河道环境。自2011年起,市政府大力推进“改厕”工程,到2013年底,超过两万户居民彻底告别传统马桶,古城河道也因此卸下了沉重的污染负担。紧随其后,苏州启动大规模“清水工程”,对平江河等城内河道实施高标准清淤——河底堆积数十年的淤泥和垃圾被彻底清除,沿岸排污口也全面完成排查与截流改造。
然而,截污和清淤只是治理的基础,让水真正“活”起来,才是恢复水生态的关键。今年8月21日,正值暑期旅游高峰,平江东侧的中张家巷河畔游人如织——这条西连平江河、东接护城河的河段,经园林部门精心打造,如今已成为一条融合水景与人文的“微园林艺术长廊”。
凌霄花攀附粉墙,月季低垂水面,游鱼摇曳其间,泛起粼粼清波。傍晚时分,几位外国大学生举起自拍杆,专注地捕捉水中的动静,随即把画面分享至小红书“打卡”。他们沉醉于苏式园林的雅致与水系的清凉,久久不愿离去。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片如今风光宜人的水道,是苏州历时15年重新疏浚、修复而成的成果,它不仅恢复了水脉,更激活了古城新的生命力。
平江河上,阿婆摇橹 图片来源/苏州平江历史街区
十五载疏浚水脉焕发新生
平江街区的蝶变,堪称苏州古城水生态治理的一个生动缩影。这座千年名城,曾一度面临严峻挑战。转机始于2010年——江苏省将苏州古城水生态修复纳入省级重点工程,推动苏州开启了一场历时十五年的“治水攻坚战”。通过“系统治水、疏浚活水、多元用水”三大核心策略,古城水网逐步重现往昔生机。
2022年,姑苏区水务管理中心正式成立,实现了全域供水、排水与河道调度的统一管理。通过精细水位调控,平江等片区的管网水位常年低于河道20厘米以上,从源头切断了污水入河的通道。近年来,姑苏区三级“河长”制度持续发挥实效,年均巡河超过2.8万次,累计建成89条“幸福河湖”,省、市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连续五年保持100%。
在治理机制上,苏州不断创新突破。吴江区在全国首创“联合河长制”,与上海青浦、浙江嘉善等毗邻地区共聘“联合河长”315名,构建跨区域协同治水新格局。同时,探索建立“水域银行”动态保护机制,通过水域指标储备与交易,有效破解了水域占补平衡的时空瓶颈。
工程层面,苏州多管齐下、系统推进水环境治理。城区污水管网覆盖率已达90%,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至97%。市政府投入1.3亿元,在城区建设三座溢流堰作为配水中枢,停用内部泵闸百余座,实现日均250万立方米水量调入城区河道,相当于每两天彻底换水一次。
而复挖河道与生态修复,更是苏州持之以恒的努力方向。以中张家巷河段为例,这段仅607米的河道,从规划论证、居民动迁到河道开挖与驳岸修复,前后历时整整十五年。其通水显著增强了平江水系的流动性,配合日常精细化管护,如今平江河水质已常年稳定在Ⅱ类至Ⅲ类,成为苏州水生态治理成效的有力见证。
碧波流转化为发展红利
千年碧波不仅重塑了苏州的生态基底,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今年上半年,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接待游客量达1506.42万人次,同比增长11.73%,“水上游”正成为体验苏州古城文化的新方式。苏州名城保护集团东方水城公司总经理刘星介绍:“阊门片区水上游环通线路通航后,游客从火车站即可登船,一路经外城河、阊门、山塘河、古运河,直达盘门、寒山寺、虎丘,真正实现‘舟行姑苏、全程漫游’”。据统计,“环城游”“姑苏夜画”“十全探幽”等水上旅游产品今年以来已接待游客146万人次。
平江河游船 图片来源/中国大运河
在更广的区域维度上,吴江区以打造“世界级湖区”为目标,系统活化河湖资源,通过连片推进“特色各异、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产业集聚”的湖泊生态群建设,持续释放生态价值。潜龙渠、莺脰湖等一批湖泊生态公园相继落成开放,太浦河-沪湖蓝带计划串珠成链,平望· 四河汇集等标志性节点逐步建成,进一步丰富了苏州水韵风貌的空间表达。
如今,清波绕巷、画舫往来已成为苏州古城的常态。今年8月初,《苏州市河道清淤(多目的清淤)技术导则(试行)》正式出台,这是江苏省内首个系统性河道清淤技术规范。市、区两级水务部门还联合制定古城河道高质量管护标准,对排水口维护、餐饮排污、违建治理和景观协调等作出明确规定。苏州的实践表明,唯有持续守护好水生态,才能有效激活历史文化名城的当代生命力,让千年文脉在清流碧波中焕发新的生机。
文/李诗睿
资料来源: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苏州市水务局、新华网江苏频道、江苏省水利厅、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中国大运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