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以“人潮涌动”的上座率穿梭于齐鲁大地,当潍坊风筝博物馆的MR技术让龙筝“腾空而起”,当“好客山东·美食争霸赛”带动消费总额持续攀升,山东文旅正悄然完成一场深刻转型:从依赖山水景观的“资源导向”,转向聚焦沉浸体验的“场景驱动”。通过打造“夜间文旅”“数字赋能”“寻味烟火”三大核心场景,山东以业态融合破解传统文旅“走马观花”的痛点,既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与消费黏性,更为全国文旅产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山东方案”。
夜间文旅:以文化为魂,让“夜经济”从“热闹”变“留客”。传统夜间消费多停留在“吃夜宵、逛夜市”的浅层模式,难以留住游客过夜、形成持续消费。山东的破局之道,在于为“夜间文旅”注入文化内核,让“夜场景”成为文化体验的延伸。目前,山东已建成100个省级及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从烟台“幸福湾活力海岸”的星空太空舱与荧光跑道,到各地深挖非遗、老字号资源打造的“小而美”精品演艺,每一处夜间场景都紧扣地方文化特色:游客在济南宽厚里可欣赏非遗皮影戏,在青岛台东步行街能体验胶东大鼓,在济宁曲阜可参与“夜读论语”活动。这种“文化+夜间”的融合模式,不仅让夜间消费从“单一购物”转向“多元体验”,更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数据显示,暑期山东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带动周边酒店入住率迅速提升,部分景区夜间二次消费占比突破。当夜间场景不再是“白天游玩的补充”,而是“文旅体验的核心环节”,“夜经济”便实现了从“吸引流量”到“沉淀消费”的跨越。
数字赋能:以科技为桥,让“老资源”从“卖老”到“焕新”。面对Z世代等年轻客群对“互动感”“新鲜感”的需求,山东以数字技术为纽带,打破历史文化与现代游客之间的“时空壁垒”,让静态的文旅资源变为动态的沉浸体验。在潍坊风筝博物馆,游客戴上VR眼镜即可“放飞”虚拟龙筝,通过手势交互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今年上半年该馆接待游客增加迅速;在各地数字化文旅综合体中,数字演艺、电竞文旅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如济南“超然楼”的灯光秀结合AR技术,让历史建筑与虚拟场景叠加,成为全网热门打卡点;全省32家商业综合体、4家文博场馆引入VR/AR/XR体验项目,将“看展览”变为“玩展览”,“逛景区”变为“闯场景”。数字赋能的价值,不仅在于“炫技”,更在于“活化”,它让千年齐鲁文化以更年轻的语态触达游客,让“登泰山、游三孔”不再是单纯的“打卡留念”,而是可参与、可互动、可分享的深度体验。这种“科技+文化”的融合,既激活了传统文旅资源的现代价值,也精准契合了年轻客群的消费偏好,让文旅消费从“一次性观光”转向“重复性体验”。
寻味烟火:以美食为媒,让“舌尖醉”从“尝鲜”到“回味”。美食是文旅消费的“流量入口”,更是连接地方文化与游客情感的“纽带”。山东没有将“美食”局限于餐饮本身,而是通过“寻味烟火”场景构建,让“吃”成为带动“游、住、行、购、娱”的全链条引擎。今年推出的“好客山东·美食争霸赛”,以“每周一城、每城一品”的模式,将济南把子肉、淄博烧烤、济宁甏肉干饭等地方特色美食与城市文旅资源绑定。游客为品尝一道美食来到一座城,在参与赛事活动中,顺带游览周边景区、入住本地民宿、购买非遗手信。以淄博站为例,美食争霸赛期间,当地不仅餐饮消费同比增长45%,周边周村古商城、潭溪山等景区游客量也提升20%以上。此外,山东还构建“主题餐厅+美食街区+烟火市集”的餐饮矩阵,如青岛啤酒博物馆主题餐厅将“品酒”与“啤酒文化体验”结合,日照东夷小镇市集将海鲜美食与民俗表演融合,让“寻味”过程成为深度感受地方风情的过程。当“吃”不再是孤立的消费行为,而是串联起全链条体验的“主线”,文旅消费的“乘数效应”便得到最大化释放。据美团统计,美食赛启动以来,山东餐饮类交易额同比增长11%,目前全省文商旅(餐饮、住宿、旅游等品类)交易额达21亿元,餐饮类订单量同比增长16.4%,餐饮商户数同比增长8.9%。
从“看山水”到“深体验”,山东文旅的转型本质上是对“游客需求”的精准回应。在传统文旅模式中,资源是“主角”,游客是“旁观者”;而在“场景驱动”的新生态里,游客是“参与者”,体验是“核心”。“夜间文旅”让文化有了“夜的温度”,“数字赋能”让历史有了“活的形态”,“寻味烟火”让美食有了“情的联结”,这三大场景的成功,印证了一个道理:文旅产业的未来,不仅仅在于拥有多少山水资源,而还在于能否将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回味的体验场景。当更多地方能像山东这样,以场景创新打破业态边界、以业态融合提升消费黏性,文旅产业必将从“流量经济”走向“留量经济”,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文/郭元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