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齐超
景区售票处前的空地上竖立着一块一米多高的购票二维码展板,喇叭里循环提示游客线上购票,一名老年人因没有提前线上购票只能无奈离开……这是四川人梁语(化名)近日去陕西一景区游览时看到的场景。她告诉记者,自己比较喜欢旅游,发现现在一些景点仅实行在线售票或主要实行在线售票,旅游旺季和节假日,经常线上就把票卖完了,这对部分不会使用在线售票系统买票、抢票的老年人很不友好。(9月7日 《法治日报》 )
游客通过公众号或APP进行预约、购票,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景区的售票成本,另一方面,还能实时掌握游客数量,以便及时采取限流措施,益处多多。不过,景区在实施网络购票的同时,还应保留线下人工售票渠道,确保老年游客购票无忧。但现实中,一些景区既忽略这些细节,让老人困在网络购票的技术门槛之外。
许多老年人能够紧跟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熟练使用智能手机,享受网上冲浪的乐趣。然而,也存在一部分老年人对网络技术非常陌生,他们只习惯传统购票方式,对线上预约、网络购票力不从心。如果景区只提供网络购票,这部分老人只能放弃出游计划。如此一来,不仅影响老人们的出行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享受旅游乐趣的权利。
保障老年人通畅的购票渠道很难吗?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景区能保留一定数量的人工窗口,或者对网络购票平台进行“适老化”改造,以及增加电话购票渠道,就可以让老人从容购票,舒心游玩。从法律权益和尊老敬老的角度看,景区有责任提供便捷服务,协助那些在数字技术和设备使用方面处于弱势的老年游客,而不是冷漠地表示“爱莫能助”。
确保老年人拥有顺畅的购票渠道,真的那么困难吗?答案是否定的。很显然,只要景区能保留一定数量的人工窗口,或者对网络购票平台进行“适老化”改造,再增加电话购票措施,就可以让老年游客从容购票,舒心游玩。现如今,全社会都在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景区却对网络售票“不友老”现象冷漠以对,视若无睹,其心态耐人寻味。
实际上,网络购票“不友好”未必全是技术原因,恐怕更多则是景区对老人的消极态度所致。老年游客多享受免票或半票优惠,消费意愿相对较低,且景区可能担心老人在游览中出现健康风险。但这些顾虑,不应成为忽视老年游客需求的理由。相较于“规避麻烦”,景区更应思考如何通过优化服务,兼顾运营效率与人文关怀——比如在保留人工窗口的同时,加强对老年游客的安全提示,而非用“技术门槛”间接将他们拒之门外。
从这个角度看,景区将不会网络购票的老人拒之门外,与其说是技术门槛,倒不如说是服务壁垒,景区若能真正重视老年游客的需求,一切购票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因此,景区最需要做的是纠正对老年人的偏见,重塑“敬老、爱老、友老”的真诚之心。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