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守护文化根脉的紧迫性看,江门是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是广东唯一同时拥有两项世界遗产的城市,但随着老一辈侨胞离世,侨批背后的故事、侨宅建造的细节等“活态记忆”正加速消逝,一些历史文化面临“碎片化记忆”甚至永远失去修复与传承的可能。
申报名城既能为历史文化遗产划定“安全边界”,又能通过梳理江门历史文化脉络,让千年文脉在城市更新中得以传承。从推动城市能级跃升的战略性看,江门在区域文化竞合中面临“有资源却无品牌”的尴尬境地,近年来为提升历史文化影响力,江门扎实推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创新推进文旅体融合发展,探索统一的文化品牌与系统开发,不断丰富城市内涵。面向“十五五”,申报名城不仅能为江门争取专项扶持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更能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商业、文创产业深度融合,让“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赋予江门城市新的活力。
围绕文化遗产保护、资源整合、活化利用等领域,江门虽然开展了系列保护工作,比如出台《江门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建成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打造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创新推出“江门三点三精彩之旅”品牌等等,为申报名城打下坚实基础,但对标相关工作要求,仍要持续深化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首先,要立足谋全局,以整体性思维统揽申报,打造江门城市精神标识。江门地域广阔,全市各县(市、区)历史文化如同七颗明珠,既有“岭南底色、侨乡基因”的共性,又各有独特光芒。申报名城,必须立足大江门发展视角,以整体性思维统筹资源,加强城市文化共同体建设,通过“共性统领、特色互补”的布局,将各县(市、区)历史文化特色置于统一的城市精神框架下,实现各展所长、互为支撑,让江门历史文化从“单点闪光”变为“全域共鸣”。
其次,要注重拓纵深,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厚植城市文化软实力。历史文化名城之“名”,在于其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厚度;而其“活”,则在于历史文脉与当代价值的有效衔接。江门拥有从宋明理学分支到近代思想革新的完整文化链条,从陈白沙心学的“自得创新”到梁启超的“新民变法”,从岭南民俗的代代相传到侨乡文化的兼容并蓄,这些文化瑰宝若仅停留在“文物保护”层面,便无法释放真正的生命力。申报名城,必须拓展历史纵深,深刻把握传统优秀文化在江门的产生、传承与创造性转化,深挖白沙心学、启超文化等时代价值,推动粤剧曲艺、陈皮文化、水乡龙舟等民俗融入当代生活场景,让历史文脉在当代焕发新活力,为江门城市发展注入精神养分。
最后,要突出聚侨力,以侨文化为纽带,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江门作为“中国第一侨乡”,530多万海外侨胞分布在145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不仅是江门走向世界的“桥梁”,更是江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文化名片”,其身上流淌的“江门基因”——对家乡的眷恋、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中西文明的包容,早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申报名城,必须突出侨文化的核心地位,深挖侨文化的精神内核,从国际视角解读江门侨文化的世界价值,更好广泛凝聚侨心侨智侨力,赋能申报名城工作。
江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化守护,也是一次“向未来聚力”的城市升级。让我们同心同行,用行动守护侨乡的根脉,一同见证这座城市的传统与现代在新时代交融共鸣。
作者系江门市委政研室工作人员
【作者】
江门来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