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家乡历史、感受厚重文化、亲近生态自然……如今旅途正在变成“行走的课堂”,当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的体验相结合,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9月8日,第九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张家口分会场)开启研学旅游观摩,来自全省的研学行业从业者代表、相关部门人员及媒体人员先后前往桥西区大境门研学旅游基地、万全区可再生能源研学旅游基地、宣化区巡天尚谷园研学旅游基地、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研学旅游基地、蔚县博物馆研学旅游基地,实地探寻我市研学产业的发展“密码”。
阳光漫过长城垛口,将“大好河山”四个大字镀上一层金边,研学团队的孩子们踮脚数着城堞上的箭孔,这一幕将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鲜活揉在一起。在桥西区大境门研学旅游基地,前来研学的师生们用脚步丈量历史厚度,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通过触摸历史遗迹、聆听文化故事,通过实际参与传统文化、中医药等体验课程,感受大境门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集实地体验和专业课程于一体的研学将鲜活生动的历史场景转化为‘行走的课堂’,有效拓展了学习空间与维度,进一步筑牢同学们的文化自信根基。”参与本次研学旅游观摩的廊坊市研学行业从业者朱先生说。
探秘绿色能源,点亮科技梦想。“老师,风力发电机模型真的转起来了!”在万全区可再生能源研学旅游基地,孩子们的惊呼声此起彼伏。这座我市首个能源主题研学基地,设置了风之律动、光之乐章、储能魔方、氢启未来和模型工坊五个研学区域,通过“政策认知、原理探索、科技实践”的路径,引导学生理解国家能源战略、掌握可再生能源技术原理,并动手组装可再生能源小模型,培养未来绿色能源先锋,让“风光储氢”这些抽象概念变成了可触摸的科技体验,使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宣化区巡天尚谷园研学旅游基地以“探秘小谷子·解锁新科技”为核心IP,构建起集文化传承、科技实践、生态教育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研学体系。在这里,观摩团队一行和前来研学的宣化区东二道巷小学的同学们一道,沿着时空脉络了解粟的起源发展、张家口谷子产业历程,以及现代科技在育种、种植等全产业链中的应用。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互动场景,让大家直观感受“五谷之首”的文化底蕴与农业科技的力量。“通过研学活动,架起连接厚重历史与未来希望的桥梁,让我深刻感悟学农爱农的精神内涵。”来自宣化区东二道巷小学的张烁同学高兴地说。
“钻木取火、模拟考古,这样的安排真的让课堂活起来了。”在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研学旅游基地,来自石家庄的资深研学从业者赵女士激动不已,“这样的课程安排,真正让学生们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熏陶,特别有意义,我全程都在拍照录像。”同行的阳原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立足泥河湾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深度挖掘并开发研学新业态,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研学体系,设计知识探索、实验研究、互动体验等40个核心课程,打造具有独特魅力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研学基地,当亲手复刻的“玉猪龙”在指间成型,五千年多前的远古智慧仿佛触手可及,“东方人类的故乡”更向研学者们袒露其深藏的根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了景点景区,近年来,我市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场馆也积极加入研学旅行行列。在蔚县博物馆研学旅游基地,观摩团队一行人实地看到了研学的学生们戴上考古手套,使用专业工具,在模拟考古探方中寻找“文物碎片”;从制坯到彩绘,全程体验传统制陶工艺;在专业指导下,使用颜料复原壁画片段,感受古代画师的匠心独运;专业研学指导师手把手教学,从基础技法到复杂图案,剪出专属蔚县记忆……大家纷纷表示,丰富的课程设置让人目不暇接,这趟干货满满的观摩体验让人流连忘返。
研学旅游并不是一场简单的“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堂课前有方案、活动有备案、课后有答案的教育实践课,是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的文旅融合体验活动。近年来,我市编制了《研学旅游基(营)地建设指引》《研学旅游服务要求》《研学旅游导师专业要求》等系列配套标准,完成《张家口市全域研学旅游发展规划(2026-2030)》大纲初稿,为规范研学旅游市场提供了科学指引。我市紧密围绕“打造全国研学目的地旅游城市”目标,精心打造了63家研学基地,数量位居全省第三。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和游客期盼,推出大境门实景演艺等451个新场景,开发人类冰雪征服史等426套研学课程和26条精品研学线路。今年1至8月,全市接待研学群体89.3万人次,旅游总花费2.04亿元,同比均增长60%以上,位居全省第二。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提升基地品质,开发30条左右精品研学线路,不断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完善研学服务、基地建设等行业标准,推动研学旅游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持续提升“大好河山”研学旅游的品牌影响力,全力打造国内研学旅游目的地标杆城市,力争全年接待研学游客突破100万人次。
图文:河山新闻
排版:张家口文旅
备注:侵权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