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故宫时,你是否带走过印着 “正大光明” 字样的书签?去西安旅行,有没有在大唐不夜城跟着 “唐宫小姐姐” 沉浸式体验盛唐风情?如今,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正以这样鲜活的方式走进我们的生活 —— 这背后,正是文创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在发力。它们就像一对默契的搭档,一边为文化遗产穿上 “时尚新衣”,一边为其搭建 “体验舞台”,让那些曾藏在博物馆橱窗里、写在历史课本中的文化遗产,真正 “活” 在了当下。
一、那些曾 “沉睡” 的文化遗产
提起文化遗产,我们总会想到很多 —— 从三星堆的青铜神树、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到丽江古城的青石板路、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它们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 “文化宝藏”,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智慧。
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文化遗产却面临着 “沉睡” 的困境:有的静静躺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展柜与游客 “遥遥相望”,除了标签上的文字介绍,很难让人真正感受到它的魅力;有的传统技艺(比如老手艺、老戏曲),因为找不到贴合现代生活的传播方式,渐渐被年轻人遗忘;还有的历史古迹,因为开发方式单一,游客来了只是 “走马观花” 拍张照,看完就忘了背后的故事。这些 “宝藏” 明明价值连城,却因为缺乏与当下生活的连接,慢慢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二、文创 + 文旅:唤醒文化遗产的 “双引擎”
好在,文创和文旅的出现,为文化遗产打开了一扇 “新大门”。它们一个负责 “把文化变实用”,一个负责 “把文化变好玩”,联手让文化遗产 “活” 了起来。
(一)文创:给文化遗产穿件 “现代新衣”
文创,简单说就是 “文化 + 创意” 的产品。它最厉害的地方,是能把文化遗产里的 “老元素”,变成我们生活中能用、能戴、能玩的 “新物件”。
比如故宫,就把 “龙纹”“祥云” 这些传统图案,印在了笔记本、口红、折扇上;河南博物院更有意思,直接推出 “考古盲盒”—— 盒子里装着模仿文物的 “碎片”,你得像真的考古学家一样,用小刷子慢慢清理、拼接,最后 “挖” 出属于自己的 “文物”。这些文创产品,不再是冷冰冰的 “文化符号”,而是能拿在手里、用在日常的 “生活伙伴”。当我们用着印着敦煌飞天的笔记本写字,或是拆着三星堆主题的盲盒时,其实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接触、了解了背后的文化故事。
(二)文旅:给文化遗产搭个 “体验舞台”
如果说文创是 “把文化带回家”,那文旅就是 “让文化活起来”。它不再是简单的 “逛景点、拍照片”,而是通过场景搭建,让游客 “走进” 文化遗产的故事里。
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就是个典型例子 —— 晚上灯光一亮,整条街变成了 “盛唐街市”:穿着唐装的演员在街上表演 “不倒翁小姐姐” 互动、“李白” 现场作诗,游客还能体验穿唐装、画唐妆、尝唐代小吃。在这里,你不是 “看客”,而是仿佛 “穿越” 回了唐朝,亲身感受盛唐的繁华。
还有敦煌的 “又见敦煌” 实景演出,没有固定的舞台,观众跟着演员在沙漠实景里行走,一会儿是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一会儿是壁画工匠的坚守,那些原本印在莫高窟墙壁上的历史,一下子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这种 “沉浸式” 的文旅模式,让文化遗产不再是遥远的 “历史”,而是能亲身参与的 “故事”。

图片来源:又见敦煌官方公众号
(三)1+1>2:文创与文旅的 “化学反应”
更妙的是,文创和文旅还能互相 “加分”。比如你去丽江古城旅游,在纳西族手工作坊里体验了东巴纸制作,临走时可以买一本自己亲手做的东巴纸笔记本。这份 “体验 + 实物” 的组合,会让你对丽江的文化记忆更深刻。
反过来,很多人因为买了故宫的文创产品,对故宫的历史产生了兴趣,进而专门计划一趟 “故宫之旅”;也有人因为看了《唐宫夜宴》的演出(文旅衍生内容),跑去买同款唐装文创。它们就像一对 “搭档”,一个吸引你 “来看看”,一个让你 “带回去”,最终让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三、看案例:这些文化遗产 “活” 得有多精彩?
(一)三星堆:从 “神秘古蜀” 到 “网红 IP”
几年前,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火了,青铜纵目面具、黄金面具等文物让大家对 “古蜀文明” 充满好奇。紧接着,三星堆就推出了一系列文创:有按比例缩小的青铜面具摆件,有印着古蜀图腾的T恤,甚至还有 “青铜面具造型” 的雪糕 —— 夏天逛三星堆博物馆,吃一支 “青铜面具雪糕”,成了很多游客的 “打卡项目”。

图片来源:三星堆博物馆官方公众
同时,三星堆还打造了 “沉浸式考古体验区”,游客可以穿上考古服,在模拟的 “考古坑” 里用小铲子挖掘 “文物碎片”,体验考古学家的工作。原本神秘遥远的古蜀文明,就这样通过文创和文旅,变成了年轻人愿意了解、愿意传播的 “网红IP”。
(二)丽江古城:从 “逛古城” 到 “品文化”
丽江古城以前总被人吐槽 “商业化太重”,但后来它慢慢找到方向 —— 把纳西族文化融入文旅和文创中。比如古城里的 “纳西人家” 体验项目,游客可以去当地人家学做纳西粑粑、织东巴布;东巴文文创也很有特色,有东巴文钥匙扣、东巴文笔记本,甚至还有 “东巴文纹身贴”,年轻人觉得新鲜,也顺便了解了这种古老文字的含义。

图片来源:丽江古城景区官方公众号
现在去丽江,不再是单纯 “逛巷子、买特产”,而是能真正感受到纳西族的生活方式。这种 “文化 + 体验” 的模式,让丽江古城摆脱了 “同质化” 的标签,重新找回了文化魅力。
四、让文化遗产 “活” 下去,还要解决这些问题
当然,文创和文旅融合的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有些地方的文创产品 “不走心”,只是把文物图案随便印在杯子上、T 恤上,没有真正挖掘文化内涵,结果卖不出去;还有的文旅项目过度商业化,为了吸引游客,把历史古迹改得 “不伦不类”,反而破坏了文化遗产的本质。
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平衡”:既要守住文化遗产的“根”,不能为了赚钱丢了本质;也要多花心思创新 —— 比如多挖掘文化背后的小故事,让文创产品更有 “情怀”;多利用科技,让文旅体验更有“新意”。同时,也需要更多懂文化、懂创意、懂旅游的专业人才,一起把这件事做好。
五、未来:让文化遗产一直 “活” 下去
其实,文创和文旅让文化遗产 “活” 起来,不只是为了吸引游客、卖产品,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文化,爱上我们的文化。当小朋友拆着 “考古盲盒” 了解文物,当年轻人穿着唐装逛大唐不夜城,当外地游客带着东巴文文创回家。这些瞬间,都是文化遗产在 “传递” 自己的故事,都是民族文化在“传承”下去的证明。

图片来源:大唐不夜城官方公众号
未来,相信会有更多文化遗产,通过文创和文旅的“魔法”,从“沉睡的宝藏”变成“活的风景”。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遗产的“传播者”。带一件文创产品,去一次文化之旅,就能让这份千年的智慧与美丽,一直“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