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500多年前,王阳明因触怒宦官被贬至贵州龙场(今修文县),成就了中国哲学史上无法遗漏的章节——龙场悟道,创立了以“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核心的阳明心学。2020年,根据王阳明在贵州居住期间的生活、悟道以及讲学的行动轨迹,贵州发布了“阳明·问道十二境”文化符号及经典游学路线,囊括贵阳、毕节、黔东南、黔南等地的多处自然、人文胜迹,让游客在行走中领略阳明足迹所至的山水意境,体悟“知行合一”的思想真谛。
旅程从黔东南州黄平县飞云崖开启。初秋的黄平,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大地,驱车来到距县城12公里的飞云崖。刚至圣果桥畔,便被眼前的景致震撼:石崖如奔云悬空,钟乳倒垂似玉帘轻垂,古柏虬枝间透着清幽古韵,“黔南第一洞天”的美誉名不虚传。
飞云崖。张加林 摄
沿着依崖而建的亭台缓步前行,指尖抚过被岁月浸润的古碑,历代文人的题咏在苔痕间若隐若现,而王阳明的印记,恰似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层层涟漪。
当年,风尘仆仆的王阳明踉跄至此,见崖如飞动,云似流奔,贬谪的愁绪与旅途的疲惫竟消融大半。是夜,他留宿新修的月潭寺公馆,受邀写下《重修月潭寺建公馆记》。文中既有“天下之山,萃于云贵”的赞叹,更有“吾闻为民者,顺其心而趋之善”的仁心流露。在这片纯粹的自然怀抱里,本心渐次清明。这方崖壁,不仅收纳了他的笔墨,更承接了他从困顿走向豁达的心灵转折。
“要是农历四月初八来,这里更是热闹。”黄平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周长春介绍,届时为期三天的民族集会在此举行,赛马、芦笙舞、民间杂技轮番上演,蜡染、刺绣、泥哨等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浓郁的民族风情让人目不暇接。
如今的飞云崖更添文化活力,8月28日至10月26日,每半月一期的阳明心学讲堂在此开讲,《知行合一:破解知易行难的千古难题》等主题讲座,让心学智慧在山水间久久回荡。
北上200余公里,贵阳市修文县的古柏荫蔽着另一段心学轨迹。来到县城边一处刻有“阳明玩易窝”的溶洞,循着台阶下行,洞内幽深静谧,岩壁因亿年水滴石穿而形态各异,置身其中,仿佛融入大地母体。
玩易窝。吴学文 摄
500多年前,王阳明在此“默坐澄心”。某个夜晚,他忽觉“格物致知”之旨豁然开朗,不禁呼跃:“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站在洞内,指尖触碰微凉的石壁,仿佛能感受到他顿悟时的震颤,那份冲破迷雾的通透,穿越500多年仍令人心潮澎湃。这顿悟不仅是他个人的精神突破,更为后世留下了“知行合一”的智慧启示。
如今的修文,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指引,创新“阳明文化+旅游、研学、旅居”模式,进一步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串点成线打造精品路线,赋能乡村振兴。依托“阳明·问道十二境”中的古道心旅、龙场悟道、龙冈开讲、陆广晓发的独特资源优势,推动阳明文化+景区串联成线,打造以中国阳明文化园为中心,辐射玩易窝、三人坟、天生桥、六广河等的阳明文化旅游路线,打造阳明文化现场教学点7个。在龙冈书院,记者遇到一群身着汉服的学童跟着老师吟诵“知行合一”,稚嫩的声音与晨钟共鸣,让心学智慧在新时代有新的落点。
从修文县驱车一小时,便抵达贵阳市云岩区扶风山下的阳明祠。迈过朱漆大门,墨香扑面而来,祠内王阳明朝服线刻坐像庄严肃穆,两侧“壮思风飞冲情云上,和光春霭爽气秋高”的手书对联,尽显精神风骨。这座由王阳明弟子修建的祠堂,如今总是人影伫立。游人或是瞻仰坐像,或是静默矗立,一场关于“心学”的对话于无声处胜有声。
阳明祠。吴学文 摄
当年,王阳明在贵阳创立文明书院,讲授“知行合一”之说,引得学子云集。闲暇时,他常漫步翠微园、登东山远眺,写下“意欣物情适,战胜癯色腴。行乐信宇宙,富贵非吾图”的诗句,洒脱心境跃然纸上。
如今,贵阳已形成以孔学堂、阳明洞、阳明祠“三足鼎筑”为重要载体的研究、教化和传播平台。孔学堂连续举办阳明心学国际论坛而成为全国研究阳明文化的高端平台和文化名片。为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贵阳孔学堂还举行成人礼、开笔礼,号召学子们持续弘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精神,以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为精神灯塔,用阳明心学文化点燃心中的智慧之火,并打造“市”“乐”“驿”“趣”“景”5大配套沉浸式游园活动。
翠微阁。吴学文 摄
暮色渐浓,黔山隐入苍茫,这场 “问心之旅”却并未终章。那些未及踏足的“境”,是留给来日的邀约,是让心学智慧在重逢中持续生长的土壤。王阳明曾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真正的“问心”,从不止于遇见风景,更在于让先哲的智慧,成为照见自我、指引前路的永恒灯火。
中国阳明文化园讲解员肖定菊:让阳明心学成为能感知的生活智慧
我是中国阳明文化园的讲解员,与阳明文化相伴的日子已近3年。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把略显抽象的阳明心学,转化为每个人都能听懂、能感知的生活智慧。
中国阳明文化园。吴学文 摄
为了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游客理解“知行合一”,我总习惯用身边小事举例。比如对孩子,我会说闻到卫生间异味时下意识捂口鼻,便是“知”与“行”天然一体的体现;面对国内外游客,我以“天凉时自然提醒父母添衣”为例,说明这种道理不分地域国界。
起初我也需要背诵讲解流程,但随着阅读不同学者的阳明心学著作,慢慢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感悟。这份工作让我对“致良知”有了真切体会,它不是空洞的道理,而是看见他人手机掉落时,本能想去提醒的瞬间。也让我学会以游客的质疑为镜,先接纳情绪再沟通,少了许多冲突。
我始终想传递给游客的是:王阳明从不是供人仰望的神像,而是我们能随时取用、指导生活的“人生操作系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黄若佩
编辑/王子琪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