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寻找长春电影制片厂相关攻略的时候,我发现很多人都在谈论一个问题“去与不去”。对于父母那一辈的人,会特别有感触,因为这里展示了老一辈电影演员的风采和老电影的回忆,他们肯定会去。对于我们,如果不要门票那肯定也会去,但很大一部分人的观点是,爱国教育基地,博物馆既然收费门票还90.其实对于旅行者任何选择都没有绝对的道德意义,任何景区其实都一样,取决你的兴趣点和对电影(过去历史)的了解和期待,就像老一辈来这里,孩子们去迪士尼,提供的独特价值和情感共鸣是无法用金钱衡量。就像我在长影看到一个穿着旗袍拍照的女孩,那身上的肉感觉随时能将旗袍撑破,我当时还在想她是怎么把自己塞到这件旗袍里的,但女孩是开心的,镜头后的男孩是一张幸福的表情,我们都在慢慢长达,渐渐懂得了自己想要什么。
我的选择是去这里参观,长春(吉林)旅游你闪出的第一印象是长白山,第二就是电影城 汽车城 伪满皇宫,而长春电影制片厂又是多么响亮的名字,小时你我就知道,有多少电影陪伴着我们的成长,如果你觉得重温电影和照片也能让你省下90,那我在给你个理由,踏入长影旧址的瞬间,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1945年,当东北大地还弥漫着战火硝烟,中国共产党便以超前的远见,在接受日满时期‘满洲映画协会’的基础上,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电影事业,部队打到哪里电影就拍到哪里,昭示着电影不仅是艺术,更是革命的枪与火。
从宽平桥沿着54路有轨电车路线走来,在红旗街1118号那扇略显斑驳的大门前,时间仿佛骤然回流带你穿过岁月长河,你看到的是中国电影从黑白到彩色的蜕变,从无声到有声的飞跃,看到的是家里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从雪花出现到拍打电视找信号,到围坐在一起看同一台电视机的盛况在全国各地同时上演,看到的是父母一辈人对娱乐文化的记忆,每当夜幕降临,电影开始放映,邻近村子的人们会徒步三四公里甚至更远的路程前来观赏。尽管电影画面时常模糊,观众们也常因一天的劳作而疲惫不堪,但那份对电影的热爱与期待却从未减少。
今天你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就能通过图片和实物的展出,了解长影的发展史和当时电影创作拍摄的过程,也能从《上甘岭》《白毛女》《英雄儿女》《冰山上的来客》,寻找到小时候的记忆,儿时的玩伴,行走在经典影片长廊,图片中的电影名字在你脑海中闪出的电影画面,陪你经历成长的同时也读出了时间的流逝,而你多久没有这样的玩伴和回忆。在保留原貌的摄影棚区,头顶是钢架与灯轨,一号棚 二号棚,每个背后都藏着一部乃至数部经典电影的诞生,道具库里一把军用水壶,一盏油灯,都可能在某部战争片中伴随着枪林弹雨,一个老旧的放映机,一张摄影机位的脚本,都曾诗无数个梦想与青春的安放之地。
长春电影制片厂,对许多人它不是一个地方,更是一扇通往精神家园的道路,它们是父辈的信仰,我们的儿时,烽火年代的呐喊,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历程,却能在长影的光影里触摸到那段最滚烫的年轻,那种不问缘由便热泪盈眶的集体记忆,叫做奉献 叫做纯粹 叫做相信,叫做诉说,诉说着一个国家如何从苦难中走来,一代人如何用理想照进现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