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者简介
于建设:赤峰学院党委原副书记、纪委书记、教授、研究员。内蒙古红山文化学会会长、红山文化研究国家课题主持人、赤峰市城市建设景观环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02
一条河流的壮阔史诗 五个狠人的朝圣之旅!
一部车,五个人,三年半光阴,八万公里征程,一百小时的拍摄素材——这些数字背后,是赤峰电视人对西拉沐沦河最虔诚的朝圣。西拉沐沦河在4K高清镜头下展开她的壮阔与柔美,而比画面更动人的是创作者们用脚步丈量出的那份执着。这部由赤峰市融媒体中心制作完成的四集大型生态文献纪录片《西拉沐沦》,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播出了。播出的本身就是极大的成功。长达一百分钟的震撼画面,以近乎偏执的完美主义,重新定义了“地方制作”的可能性边界。
在流媒体时代追求短平快的创作潮流中,西拉沐沦团队选择了最笨拙的方式——用时间与自然对话。太阳跃出云海的辉煌,夕照大漠的苍茫;清晨露水中的花开,黄昏食野的鹿群,星空下的湖面粼光,大河东去的壮丽,这些转瞬即逝的生态图景被他们的镜头凝固成永恒。特别令人动容的是,创作者们并非以掠夺式的拍摄对待自然,而是以“候鸟”的姿态融入这片土地。春花秋月、夏树冬雪,长河落日,雏鸟振翅,他们都要等待与追随最佳的季节,最佳的光线,守候最真实的瞬间。这种道法自然的初心,这种克制与耐心本身,就是对生态伦理最好的诠释;就是朝圣大自然的最真实的写照。
纪录片突破了传统地域文化的叙事窠臼,将一条河流升华为生命共同体的隐喻。镜头语言在宏观与微观间自如切换:航拍下蜿蜒如血脉的河道,显微镜前不断蜕变的石蚕,两者同样被赋予神圣的光晕。更难得的是,影片避免了环保说教的老套,用纯粹的美学震撼唤醒生态意识——当观众为冰湖上天鹅的踽踽独行屏息时,为小鸳鸯一跃而下的命运担心时,保护地球这个人与万物共生的家园,早已不是口号,而是激活了人们潜在的深层自然伦理。
这部作品重新创造了“地方台”的定义。没有顶级设备与巨额投资,没有名家巨擘的加持,创作者们用热血情怀融冰化雪,用苛刻的专业主义弥补资源差距:为捕捉一个日出镜头连续蹲守两周,为拍摄洄游鱼群在刺骨河水中站立数小时。这种近乎苦修的创作态度,让每一帧画面都闪耀着工艺精神的光芒。他们证明真正的影视精品不仅在于预算的数字,更在于创作者愿意为每个画面支付多少生命成本。
2023年夏天,我因为一个工作项目,在克旗大局子林场与他们有过一段时间不短的交集,晚饭后我还见不到他们归来的身影,早晨起床后却发现他们早已带着一天的干粮去等候林海晨雾。炎热的中午我们还在午休时分,他们却顶着溽热在河边拍摄一种只见诸国外文献记录的蜻蜓。创作者们的“专业苦行”,将职业操守转化为近乎宗教朝觐的创作态度,让4K镜头下的每一片草叶都带着生命的震颤。当行业普遍沉迷于短视频速成时,他们用三年半的孤寂行走,重新定义了专业主义的重量。
以曹彦锋主任为中心的西拉沐沦制作团队,以三年半的孤寂行走,完成了对快时代最优雅的逆行。让我想到《西游记》中西天取经的四人团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艰辛,终于修成了成功的正果。为当电视工业沉迷于快餐式生产时,他们选择做时间的富翁;当娱乐至死成为行业潜规则时,他们坚持用最庄重的方式礼赞自然。这部纪录片最珍贵的或许不是那些惊艳世人的画面,而是隐藏其后的创作哲学——在这个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仍有那么一群人相信慢的力量,相信坚守的价值。我之所以说这是一部文献级的纪录片,因为它值得反复阅读,立此存档,可做经典永远流传。
我也由衷赞佩这部纪录片动议之初领导者的眼光与认知。敢于支持一个地方台的小团队冲击破天的大题材与大媒体。也由衷感谢所到之处的各个支持单位,正是他们不遗余力,全力以赴的支持,这部文献纪录片才能走到今天。
荧幕上流淌的西拉沐沦河,最终成为了创作精神的象征:所有值得纪念的旅程都不求捷径,所有打动人心的作品都需时间累积。这部纪录片既是给自然的情书,也是给行业的一面镜子——它映照出当电视人放下功利之心时,能够抵达怎样的艺术高度。
当西拉沐沦河的波光终于映照在央视纪录频道的荧屏上,这不仅是部纪录片的成功播出,更是一场历时三年半的文化突围。是赤峰电视人对专业主义的极致追求,更是一座养在深闺的北方城市向世界递出的文化名片。把一条生态文化河流立体呈现在国人面前。
这部作品完成了双重意义上的“破门”。在专业层面,它打破了央视平台对“基层台”制作能力的固有认知——没有豪华团队和顶级设备,仅凭对每一帧画面的苛求,也能推开国家权威媒体那扇沉重的大门。赤峰台证明了优质内容的生产不取决于行政级别,不在于资本的力量。在文化层面,它让“西拉沐沦”这个地理名词升华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符号,片中流淌的不仅是河水,更是内蒙古高原的历史血脉和生态智慧。
这部纪录片开创了文旅传播的新范式。它摒弃了常见的景点堆砌和数字罗列,转而构建完整的情感坐标系:大漠潢源涓涓细流中的微小生灵,与大河湿地的鹤群同样重要;牧民谚语和科学监测数据相互印证。这种既保持传播学严谨又充满诗性表达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在审美享受中完成对赤峰的地理认知和情感认同。
西拉沐沦团队的成功实践揭示了一个行业真理:在媒介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决定作品高度的不再是设备参数,而是创作者的文化自觉。当地方台记者放下“等靠要”的心态,以专业主义精神深耕本土资源时,完全能够生产出超越地域限制的精品内容。他们的经历证明,通向央视的道路不在北京,而在西拉沐沦河畔的每一次耐心等待。只有在大河两岸不舍昼夜的耐心等待,才能推开央视频道那扇沉重的大门。让世人知道大河之美,让国人知道在中国北方有一条大河以自己的方式在静静流淌。
这场破壁之战的启示远超一部纪录片本身。它预示着中国地方电视行业正在发生的深层变革:传播权力的去中心化,内容价值的重新定义,以及地方文化表达的更多可能性。当西拉沐沦河的波光最终照亮央视荧屏,照亮的其实也是所有坚守专业理想的地方媒体人的前路。我们红山文化的话语,我们生态农业的产品,我们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终于可以期待找到新的宣泄的出口。
4集自然纪录片《西拉沐沦》主创团队
总出品人:乔雪峰
出品人:葛广玉 刘云国
节目总监制:池建新
总导演:曹彦锋
总撰稿:宋文书
导演/摄影:通拉嘎 于海涛 樊志琦
本期内容
策划:曹彦锋
主编:宋文书
本期编辑:庞耕奇
美编:通拉嘎 樊志琦
平台维护:于海涛
视频来源:赤峰融媒纪录片制作中心
一审:宋文书
二审:曹彦锋
三审:刘玉欣
赤峰融媒纪录片制作中心
2025.9.9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