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交融,当文化的积淀与旅游的热情相汇,武威正书写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今年上半年,武威文旅市场表现亮眼:累计接待游客3331.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0.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97%和61.53%。这般火热并非偶然的昙花一现,而是武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然硕果。想要让武威文旅的这把“火”越烧越旺,核心密码就藏在一个“活”字里——用活资源、搞活业态、激活市场。
资源“活”用,是筑牢文旅发展的稳固根基。武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雷台汉墓、天梯山石窟、凉州文化等如璞玉待琢。当前,武威正积极推动资源创新转化:与网络游戏《燕云十六声》开展跨界合作,以数字化方式吸引年轻群体关注;运用全息投影、VR等技术,提升游客沉浸式体验;推出以本土文旅为主题的AI微短剧,以新媒介讲述武威故事。这些举措打破资源静态展示的传统,让文物“开口说话”、文化“可感可触”,实现文化遗产向消费场景的有效转化。
业态“搞”活,是提升文旅吸引力的硬核实力。游客来到武威,看什么、玩什么、买什么?绝不能再局限于“老三样”。基于此,武威积极推动业态创新,摆脱对门票经济的依赖。一方面“无中生有”,加快发展驻场演出、实景剧本杀、文创探宝等轻量化文旅项目,提升游客参与感和停留时长。另一方面“有中育优”,推动现有项目提质升级,如将“请到民勤种棵树”转化为可持续的体验产品,打造哈溪十六号院子等高品质民宿,形成新的旅游消费增长点。多元业态不仅丰富了旅游体验,也为武威留住了更多过夜客。
市场“激”活,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发力。在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宣传营销必须敢于突破常规、大胆创新。武威积极转变传播策略,构建多维度推广体系:邀请“新闻姐”等正能量网络名人代言,提升城市形象亲和力;在抖音、小红书等热门社交平台上,密集投放创意短视频,成功吸引大众目光;冠名高铁列车,将车厢打造成流动的武威展厅,让武威的魅力随着高铁的飞驰传递到四方;推出“吟诵诗词免费游”“生肖免费游”等特色政策,将文化自信巧妙转化为强大的市场吸引力。一系列组合拳充分证明,当下的宣传推广不再是简单的吆喝叫卖,而是一场需要精准策略与创新思维的智慧博弈。
然而,快速发展的武威文旅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尚不完善,旅游二次消费占比偏低,“文旅+”的融合深度还有待挖掘。接下来,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以冰沟河5A景区创建等项目为抓手,补齐硬件设施短板;通过举办文创大赛、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旅游产品提质升级;借助“四省十二城”联盟,深化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将文旅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
文旅融合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而“活”正是这幅画卷的点睛之笔。用活千年传承的文化IP,搞活贴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业态,激活精准高效的传播手段,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武威从旅游“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变,实现以文旅之兴,成高质量发展燎原之势。
新武威记者尚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