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的肌理中,藏着西北大地最生动的辩证。
祁连山脉的冰雪融水滋养出绿洲,沙漠的风沙雕刻出坚韧,农耕文明的脉络与丝路文化的印记在此交融。
在这里,沙漠可以生长艺术,农田能够孕育乡愁,每一滴水都能通过智慧流转出多重价值。
生态的底色、文化的基因、产业的活力,三者如同经纬,编织出属于这座城市的绿色发展路径。
绿富同兴景如画
武威南依祁连山脉,北接巴丹吉林沙漠,特殊的地理格局造就了“雪山-绿洲-沙漠”的垂直生态景观。
近年来,武威市紧紧围绕打造“文化旅游大景区”增长极,锚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旅游目的地目标任务,立足武威雪山冰川、森林草原、田园风光、沙漠绿洲等自然资源,持续加强要素、资源统筹力度,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八月,武威以两种截然不同的面孔迎接着游人。一边是民勤沙漠雕塑基地炽热的艺术狂欢,一边是冰沟河景区20℃的清凉秘境。
正午阳光将腾格里沙漠的沙粒烤得发烫,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基地却人声鼎沸。
来自陕西的游客郑仪站在一座形似风蚀岩的金属雕塑前说:“金属的冰冷和沙漠的灼热同时存在,非常美。”举起相机,镜头里雕塑的棱角与流动的沙丘形成奇妙的几何对抗。
这里是全球首个沙漠雕塑主题公园,100余件作品散落在沙海之中,有的如巨兽蛰伏,有的似流云凝固。
与此同时,120公里外的冰沟河景区正被晨雾笼罩。兰州游客魏蓉带着女儿沿云杉栈道行走,湿润的空气中飘散着树木清香。“让孩子在大山里走走看看,比补习班的自然课生动得多。”
资深徒步者郅明更偏爱未开发的野径。他踩着溪涧的石头过河,水花溅湿裤脚,“半开发景区的妙处就在这儿。既不会迷路,又能触摸真实的荒野。”
武威的旅游热,从未止步于风景本身。沙漠拥抱艺术,雪山守护野趣,每一寸土地都在讲述同一个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吸引力,直接带动文旅产业升级。优质的生态环境不仅能提供观光体验,还能衍生生态研学等新业态。冰沟河的清凉气候成为避暑胜地,民勤的沙漠艺术结合治沙工程形成特色IP,这些差异化资源增强了武威文旅的市场竞争力。
“生态观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反哺生态保护。”武威市文旅局旅游科干部蔡子淏说,形成“生态保护—旅游开发—产业收益—再投入保护”的良性循环。“好生态不仅是旅游资源,更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永续动力。”
农旅融合共繁荣
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具有独特的产业协同效应,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武威市发挥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和“8+N”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引领作用,积极包装开发特色农产品,建设农旅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示范村、农耕文化体验基地,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高品质乡村振兴“旅游版”。
在天祝县祁连镇,牦舍里纳央民宿正成为今夏最受欢迎的避暑胜地。这里夏季均温仅25℃,仿古小院错落分布在青山绿水间,夯土墙、木格窗与远山相映成趣,二楼露台更是观云赏星的绝佳去处。
开业两年来,民宿持续走红。“小院天天满房,客人们总说‘来了就不想走’。”负责人张梦瑶介绍。民宿通过完善设施、提升服务,并与周边景区联动开发旅游线路,让游客一站式享受祁连山的清凉与热情。在这里,山风拂去了暑气,也吹来了难忘的夏日记忆。
农文旅融合的核心在于发挥各自优势。农业提供产业基础和生产场景,文化赋予精神内涵和特色魅力,旅游则创造市场需求和经济价值。三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体系。
“我们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包括特色农产品、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等,避免同质化竞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文旅产品。”武威市文旅局产业科干部马凉介绍,武威市培育特色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同时,创新经营模式,探索合作社、企业+农户等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走进武威静果食品有限公司的门店,凉州熏醋、天祝牦牛肉干、红秃头挂面等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不少游客驻足选购。直播区,主播正热情介绍:“这是凉州小碗梨,梨肉清甜,还加了红枣银耳。”“古浪挂面,细如发丝却筋道耐煮”……生动讲解搭配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瞬间点燃网友下单热情。
“直播带货让武威特产走得更远。”负责人胡小玲介绍,自2021年开展线上销售以来,外地订单持续增长。“我们将田间作物转化为旅游消费符号,让游客带走的不仅是特产,更是地域文化记忆。”
从直播间到田间地头,武威农产品正在完成一场从“土特产”到“金名片”的华丽转身。生产端,推行标准化种植养殖,用绿色认证筑牢品质根基;加工端,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系列;销售端,打通线上线下渠道,依托电商平台建立“产地直供”模式;服务端配套农事研学、工艺体验等增值项目,构建“生产有标准、加工有特色、销售有渠道、服务有温度”的一体化体系。
让地域特色“可触、可品、可带、可忆”,这正是武威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密码。唯有坚守在地性、创新参与度、强化系统性,方能培育出扎根本土、辐射全国的特色产业,让乡村价值在文旅融合中绽放持久活力。
节水增效润田畴
近年来,武威市坚持“四水四定”原则,系统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生态四大领域节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高水效作物种植,实施红崖山灌区续建配套等重点项目,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39.58万亩。推广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高效节水技术324.69万亩,建成277个节水示范点。
清晨5时,凉州区金塔镇右五坝村村委会主任陈光学已沿着蜿蜒的水渠巡查,在他身后,汩汩清流正通过智能管网精准注入玉米田。
“这3.3万立方米的调蓄水池就像‘水银行’,让我们能丰蓄枯用。”陈光学说,现在建成使用的灌溉系统,每亩地节水超100立方米。
30多公里外的西营水库,金塔水管处的工作人员卢泰山紧盯流量监测屏。随着指令下达,180万立方米清水通过新建的连通工程奔涌向柏树、和平等镇。“水系连通就像给农田装上了‘输血管’。”卢泰山指着纵横交错的水网图说。这项打破灌区壁垒的工程,已累计调水900万立方米,化解了2.8万亩农田的“水荒”。
在民勤县智慧水利调度中心,大屏上跳动的数据实时反映着辖区机井运行状态。该县开发的智慧水务平台集成了水资源监测、调度、收费等功能,实现灌区管理“一张图”模式。这个年均蒸发量超降水8倍的沙漠县,正用数字技术重塑用水逻辑——三级过滤的“港湾式”泵池将地表水净化后,通过物联网系统按需配送至田间。
古浪县定宁镇,玉米叶在阳光下泛着油绿的光泽。“滴灌带就是作物的‘静脉输液管’。”种植大户徐发科蹲在地头,手指轻触湿润的土壤。他经营的农田全部实现水肥一体化,配合全程机械化作业,节水40%的同时大幅增产。
天祝县松山镇,种植户冯永功带着20多名村民穿梭在甘蓝田间,手起刀落间,饱满的菜球滚入筐中。“这些喝着‘营养针’长大的高原夏菜,亩产能有8000斤。”在节水农业加持下,天祝18万亩高原夏菜年产值突破12亿元,每一滴被精准利用的祁连雪水,都化作菜农账本上跳动的数字。
武威的故事,从来不只是风景的罗列,而是关于如何让土地更有价值,让发展成果流淌到每个劳动者手中。
沙漠雕塑守住了沙海边缘的绿意,更让周边村民端起“艺术饭碗”;民宿产业串联起夏菜田与民俗歌,院落里传出的不仅是游客欢笑,还有农户通过食材供应、手作体验获得的分红,乡愁变成了看得见的收益;智能滴灌让每滴水都化作丰收的分量,节水增效带来的不仅是农田的增产,更让乡亲们在标准化种植、品牌化销售中分得更大蛋糕。
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对生态的尊重、对文化的激活、对产业的深耕,而产业的终极意义,是让生态红利、文化价值转化为千家万户的共同富裕。扎根自身的禀赋,让生态、文化、产业相互成就,就能在繁茂与持久中,托举起人人共享的好日子。
新武威记者甘曜毓 陈志鑫 赵东晓 焦健 陈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