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巍和县之行,在互联网上引发持续发酵,之前的和县,就像太阳边上的水星一样,有它的明亮,但是在周边的强烈的光芒遮掩之下,实在没有什么机会显示它的亮度。
沈巍绕过了和县周边的过强的如同太阳的灼热的光亮,瞄准了和县的独到的文化资源,提拎出那些耳熟能详的《陋室铭》、《霸王别姬》、抗日女英烈等文化符码与和县的关联,从而将和县的与众不同的光亮与色泽,亮相于公众的关注中。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和县文旅主办的“遇见和县”平台上,到9月9日,只发了沈巍和县之行的三个纪实片段,虽然图像清晰,讲解清楚,但并没有画外音的介绍,更没有代表和县文旅立场的新闻体描述。
而更为奇怪的是在“和县文旅”公众号上,只字不提沈巍的和县之行,而该公众号在2025年8月16日曾经专门发出一则热情喊话沈巍的旗语:“和县文旅喊话游吟诗人沈巍,来和县!”
沈巍来了,但公众号又保持了沉默,此种刻意的低调,让互联网上的各方都感到不解,这种不解包括当地和县的热情的网友。
沈巍对和县之行的最终实现,用一波三折来形容。
经协办方介绍,和县在发出向沈巍邀约之后,立刻受到了网络上的负反馈的裹胁,这也就是和县接待的时候所指称的“网络上的不好声音”的层层加码。这种压力,对于一个企求稳妥的官方单位来说,确实是有一点不堪重负。
于是,和县的热情邀约,进入了冰冻期。
与此相似的是,沈巍提到武汉的一家纸质媒体联系他,准备来采访,说飞机票都已经预订了,但成行之际,悄然取消。
相对而言,武汉的报纸有着对沈巍报道的传统嗜好,之前曾经有武汉记者寄住在沈巍的住处对面,进行长时间的跟踪拍摄。
由此可见,沈巍身上的争议以及他无时无刻不被曝光的一言一行,都让他没有隐私,而没有隐私的人,注定在互联网的目光盘剥下,放大了局部的声讯,引发更大的舆论漩涡。
所以沈巍深知互联网的双刃剑,9月9日晚,沈巍在其跟班王金旺的首播秀上说:“互联网时代有一个悖论,互联网时代把人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联系一起,但是,反而使人的一些道德规范被冷落与漠视了,这也是我一直考虑的一个悖论。”
这也意味着,互联网门槛低,容易进入,但是对人的道德规范的约束,其实是更高了。
所以沈巍多次提起,互联网能让人一朝成名,又可能瞬间导致人设崩塌。
这次和县之行中,一个非常细微的合影照时的小动作,引发了巨大的舆论风波,最终以道歉划上了一个啼笑皆非的句号。
这使人想到了契诃夫的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中描述的现实的荒诞,而现实中发生的一幕近乎是小说情节的复刻。
由此可以说,互联网并非如想象的那么好玩,它还应该让人生出敬畏之心,而这种敬畏的层层累积,可能导致对互联网的极度厌倦。沈巍在2019年爆火之后的再度沉寂,就是他厌倦了互联网的这种可怕的双刃剑式的悖论。
这一次复出,沈巍也是在走一步、看一步的犹犹豫豫中走到了现在的二度爆火。2019年的高科人马,基本上全部出山,重新回归沈巍身边,这两天,这些高科旧人,用推杯换盏证明着他们在沈巍身边无法撼动的地位。
沈巍将高科人马,列为他现在三股人流之首,另二股是青科新人、海杉312团队。
这次和县之行,因为负反馈太过凶猛,一度时期和县文旅停下了接洽,这时候,“上海小鲸娱”另辟蹊径,与马鞍山文旅取得联系,从高层角度,重新盘活了和县行的计划。
如果没有马鞍山文旅的高屋建瓴,和县之行近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在盛赞和县文旅大格局的同时,不能不敬佩马鞍山文旅的因势利导、大胆试水的气魄与胸怀。
和县行第一次吃螃蟹带来的美味口碑,借着互联网的放大效应,四处传播,各地文旅闻风而动,沈巍说:“和县行至于说唯一做的贡献,就是稍微让和县,让有些人知道,别人不知道和县,所以这几天其它地方的这个邀请函过来了,比如某某县、某某市、某某省。”
但沈巍经过第一次破冰之旅,知道这后面的不可预测的隐忧,最为代表的话语,就是“这人有争议”。
这种争议,会让人觉得不爽快,不舒服,就像鞋子硌脚,虽然你还能在外面行走,但总是叫人觉得没有一种通透的爽歪歪。
沈巍可以预见到,那些兴冲冲而来的盛情相邀,一遇到互联网放大的双刃剑波及,便缩了回去,或者降低调门,敷衍一下,囫囵而过。这样的不坚定的热情,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一方是牵强,一方是不尽兴。
所以,对这些雪片般涌来的邀请,沈巍硬气地提出了他的要求:“我现在不是摆架子,我说,你们要请我的话,就是正儿八经的,不要说这个人是有争议的,我们要讨论讨论,那我说,这个话一出现,对不起你,我就再也不会来了,因为我是君子,你们这么多小人你都能够容忍,为什么我这个君子,还加一个有争议的的(帽子),你必须认为我是抱着善意来的,而不能抱着什么‘有争议的、我们在犹豫’,那我们就此打住,我们就不要谈,本身我对这个就不感兴趣。”
沈巍说的非常实在,就是在发出邀请函的时候,已经决定了你的别无选择。你的犹豫应该放在邀请函之前,而不是之后。
就像谈朋友,介绍的时候,热烈欢迎;约好见面,却又挑挑剔剔,这种拖泥带水的伤害,实在非常祸害自尊心。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我们祖宗传下来的道德约束,今天这个时代,依旧有其效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