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登山本是亲近自然的活动,但未经开发的野山潜藏着诸多未知风险,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危险。近日,在北京房山区就发生了一起惊险事件:两名女子带着一名 9 岁女童前往当地某野山爬山,却在深夜被困悬崖之上,情况危急。接到求救电话后,房山蓝天救援队迅速行动,17 名队员携带专业装备奔赴现场,历经 5 小时艰难跋涉,最终成功将 3 人安全营救下山。这起事件不仅让人捏了一把汗,也再次为户外爱好者敲响了 “敬畏自然、远离野山” 的警钟。
求救电话:深夜悬崖传来无助呼救
2025 年 8 月 31 日晚上 7 时许,房山蓝天救援队的值班室里,电话铃声突然急促响起,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接起电话的瞬间,听筒里传来一阵带着极度恐惧与无助的女声,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慌乱:“您是房山蓝天救援队吗?快救救我们!我们下不去了,被困在悬崖上了!”
救援队员立刻意识到情况紧急,一边安抚对方情绪,一边快速询问关键信息:“请您先冷静一点,慢慢说,你们一共有几个人?现在具体在哪个位置?周围有什么明显的标志物吗?” 电话那头的女声稍微平复了一些,带着哭腔回应:“我们一共 3 个人,两个大人,还有一个 9 岁的小女孩!我们也不知道具体位置,就是在房山区这边的一座野山,刚才爬山的时候没注意,走到了悬崖边上,现在根本没办法下去,天已经黑透了,我们特别害怕!”
由于被困者无法提供准确位置,也说不出周围的明显标志物,只知道大致在房山区的野山区域,这给后续救援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但救援队员没有丝毫犹豫,他们知道,每多耽误一分钟,被困者尤其是那名 9 岁女童,就多一分危险。挂掉电话后,房山蓝天救援队立即启动紧急救援程序,通过内部联络机制迅速召集队员,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营救行动就此展开。
救援集结:17 名队员携装备火速奔赴
接到集结指令后,房山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从城市的不同角落迅速赶往集合点。有的队员刚端起饭碗准备吃晚饭,看到消息后立刻放下碗筷;有的队员正陪伴家人,简单交代几句后便拿起救援装备出门;还有的队员刚结束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却依然第一时间响应。短短半小时内,17 名队员全部集结完毕,没有一人迟到。
集合点内,队员们快速整理救援装备:强光手电筒、登山绳、安全头盔、防滑手套、急救包、保暖毯等物品被逐一清点、分装,确保每一样装备都能正常使用。考虑到夜间山间气温较低,且被困者中有一名儿童,队员们还特意多带了几件厚实的外套和应急食品,以防被困者出现失温或饥饿情况。
“大家注意,此次救援地点是野山悬崖,地形复杂,夜间视线极差,行动时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相互照应,务必确保被困者和我们自己都能安全返回!” 出发前,救援队负责人再次强调救援纪律与安全注意事项,队员们齐声回应,眼神坚定。随后,17 名队员分乘多辆救援车辆,朝着房山区野山区域火速驶去。
车辆在夜色中疾驰,窗外的景色逐渐从城市的灯火通明变成郊外的漆黑一片。队员们在车上不断讨论可能的救援方案,根据被困者提供的模糊信息,初步划定了几个可能的被困区域,计划到达后分区域展开搜寻,争取尽快找到被困者的踪迹。
现场救援:漆黑野山暗藏重重阻碍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救援车队抵达房山区野山附近的山脚。此时已是晚上 8 时多,夜幕完全笼罩了整座山脉,山间没有任何照明设施,只有队员们手中强光手电筒发出的光束,在漆黑的环境中划出一道道明亮的痕迹。
队员们下车后,立刻按照之前制定的方案,分成多个小组,从不同方向向山中进发。刚踏入野山,队员们就感受到了环境的恶劣:脚下的路面崎岖不平,布满了碎石和杂草,稍不留意就可能滑倒;山间随处可见凸起的岩石和茂密的灌木丛,需要不断用手拨开才能前行;山沟里传来潺潺的溪流声,水流在夜色中看不见摸不着,增加了行进的不确定性。
“大家小心脚下,前面有陡坡!”“注意旁边的灌木丛,别被划伤了!” 队员们相互提醒着,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谨慎。他们一边艰难跋涉,一边每隔一段时间就朝着山间呼喊:“有人吗?我们是房山蓝天救援队,听到请回应!” 浑厚的呼喊声在山谷中回荡,却迟迟没有得到被困者的回应。
一个小时过去了,队员们已经在山里走了将近 3 公里,体力消耗巨大,额头上布满了汗水,但依然没有找到被困者的踪迹。就在大家有些焦急的时候,之前与被困者联系的电话再次响起,是被困者打来的,电话里的声音比之前更加焦急:“救援队吗?你们到哪里了?孩子穿得太少,现在已经开始哆嗦了,你们快一点啊!”
孩子的状况让所有队员的心都揪了起来。夜间山间气温本就较低,随着时间推移,温度还在不断下降,9 岁女童穿着单薄,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很容易出现失温等危险情况。救援队负责人当机立断,调整救援策略:将 17 名队员重新分成两组,一组继续沿着之前的路线搜寻,另一组则根据被困者电话里提到的 “悬崖”“溪流” 等信息,朝着山沟附近的悬崖区域重点搜寻,同时加快行进速度,务必尽快找到被困者。
找到被困者:脱下外套为女童保暖
调整策略后,队员们加快了脚步,尽管山路愈发难走,每个人的呼吸都变得急促,但没有人停下脚步。又过了大约 40 分钟,一组队员在行进过程中,突然听到前方不远处传来微弱的回应声:“我们在这里!在这里!”
队员们心中一喜,立刻朝着声音来源的方向跑去。借助强光手电筒的光线,他们终于在一处悬崖下方的狭窄平台上,看到了被困的 3 人:两名女子紧紧抱着一名女童,蜷缩在平台的角落,女童的身体明显在发抖,脸上满是恐惧。看到救援队员的身影,两名女子的眼中瞬间涌出泪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别害怕,我们来了,现在安全了!” 队员们一边轻声安抚,一边小心翼翼地靠近。队员 “崛起” 注意到女童穿着单薄的短袖和长裤,嘴唇已经有些发紫,立刻脱下自己身上厚实的外套,快步走到女童身边,温柔地将外套裹在女童身上,还轻轻拍了拍她的后背:“孩子,别怕,叔叔们会带你们安全下山的,穿上外套就不冷了。”
女童感受到外套带来的温暖,又看到队员们亲切的眼神,原本发抖的身体渐渐平静下来,恐惧的表情也缓解了不少。两名女子也终于放下心来,向队员们讲述了被困的经过:她们平时喜欢爬山,听说房山区这座野山风景不错,便约好带着孩子一起来 “探险”,起初还能沿着小路走,后来为了看更好的风景,偏离了原本的路线,等意识到不对劲的时候,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天色也渐渐黑了下来,根本找不到下山的路,只能在悬崖下方的平台上等待救援。
队员们没有过多追问,此时最重要的是尽快将 3 人带下山。他们先对被困者的身体状况进行了简单检查,确认两名女子只是有些体力不支和轻微擦伤,女童除了有些受凉外,没有其他明显不适,这才松了一口气。随后,队员们拿出携带的应急食品和水,递给 3 人,让她们补充体力。
艰难下山:5 小时跋涉终达安全地带
补充完体力后,救援队员开始规划下山路线。由于被困地点位于悬崖下方,周围地形极其复杂,没有现成的山路,队员们只能一边清理路障,一边为被困者开辟出一条临时通道。
队员们让两名女子分别走在中间,9 岁女童由一名经验丰富的队员牵着手走在最前面,其他队员则分布在周围,有的在前面探路、清理碎石和灌木丛,有的在后面保护,防止有人滑倒。每走一步,队员们都会先确认脚下的路面是否稳固,再提醒被困者小心迈步。
山间的夜晚格外漆黑,强光手电筒的光线只能照亮前方几米的范围,队员们需要不断调整手电筒的角度,确保能看清前方的路况。遇到陡峭的斜坡,队员们会提前固定好登山绳,让被困者抓着绳子慢慢下行,队员们则在旁边搀扶、保护;遇到狭窄的通道,队员们会先侧身通过,再回头帮助被困者通过。
女童的体力有限,走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气喘吁吁,脚步也慢了下来。队员们见状,轮流背着女童前进,有的队员背着女童走了一段路,汗水就浸湿了后背,但没有一句抱怨。两名女子看到队员们如此辛苦,心中满是感激,不断说着 “谢谢”,也努力加快脚步,尽量不给队员们添麻烦。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从找到被困者到开始下山,又过去了将近 3 个小时。期间,队员们和被困者都没有休息,只是偶尔停下喝口水,便继续赶路。终于,在深夜 12 时许,经过长达 5 小时的艰难跋涉,救援队员们成功将 3 人安全带到了山脚下的安全地带。
此时,山脚下已经有不少等待的人员,看到 3 人安全归来,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两名女子抱着女童,再次向救援队员们鞠躬致谢:“真是太谢谢你们了,如果不是你们,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你们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队员们只是笑着摆摆手:“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只要你们安全就好。”
安全提醒:敬畏自然远离野山风险
事件结束后,房山蓝天救援队队长陈海军在接受采访时,再次强调了户外登山的安全问题。“此次救援虽然成功了,但过程十分艰难,被困者尤其是那名 9 岁女童,在悬崖上待了几个小时,随时都可能面临危险。” 陈海军表示,近年来,类似的野山被困事件时有发生,很多人觉得野山 “风景独特”“有挑战性”,便不顾危险贸然前往,却忽视了野山没有任何安全设施,地形复杂多变,天气也难以预测,一旦迷路或被困,后果不堪设想。
陈海军提醒广大登山爱好者:“户外环境复杂多变,风险无处不在,切勿抱着‘侥幸心理’贸然前往未经开发的危险区域,尤其是不要带着孩子去野山‘探险’。生命只有一次,任何冒险都可能付出惨痛代价。如果想要登山,建议选择正规的、有安全保障的景区或登山路线,出发前做好充分准备,了解天气情况,携带必要的安全装备和应急物品,同时告知家人或朋友自己的行程,确保一旦出现意外,能及时获得帮助。”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