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10日)上午,2025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在马来西亚公布,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成功申遗,实现了京津冀地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零的突破”,北京再添一张世界级文化名片。这条千年水脉灌溉了万亩良田,至今仍在默默流淌,不断将永定河的滚滚浊流化为润泽京城的生命之源。
门头沟区雁翅镇付家台村永定河/记者拍摄
在门头沟区雁翅镇付家台村,滔滔永定河水奔腾不息,河畔一条蜿蜒的水渠静静流淌,这就是全长4公里的付家台灌渠。门头沟区水务局水资源科科长王健介绍,永定河上游的清水,能够通过灌渠流到下游的付家台村,老百姓取水用来浇灌自己家的土地,所以说永定河就是母亲河。
付家台、公议沟、三家店、丁家滩、城龙五条核心古灌渠以及周边的古泉、古井共同组成了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是永定河滋养北京城的重要纽带。
左侧的水渠是付家台灌渠/记者拍摄
付家台灌渠渠首/秦鑫拍摄
这条水脉的历史非常悠久。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曹魏征北将军刘靖修建的车箱渠与戾陵堰,开启了京畿灌溉的先河。历经辽、金、元、明、清至今,最终形成了庞大的灌溉体系,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它在历史上最大灌溉面积达到6.6万亩,不仅把京西的砂石滩变成了沃土之地,更支撑了元、明、清三代北京城的粮食供给、煤炭运输,甚至皇家琉璃烧制,是首都发展的“水脉基石”。
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记者拍摄
古灌渠背后藏着古人卓越的治水智慧。工匠们利用河流弯道地形,巧妙规避了永定河洪峰的威胁。采用逆坡设计,通过减缓水流速度,促使泥沙沉淀,最终让清水流入农田。在古灌渠的滋养下,小麦、水稻、京白梨、樱桃、苹果、香椿,在京西繁茂生长。直到今天,付家台、丁家滩、公议沟三条灌渠仍在使用。
“我们村世代靠着永定河,我们的前辈开凿出这条水渠,历代都是村里农作物浇水的资源供给,也是我们村的一个脊梁。”付家台村第一书记王楠说,现在村里有果园500多亩,还有一些农民的自留地,全部都是用灌溉水渠灌溉。农作物包括苹果的产量都能有所保证,村民的收入也在逐年提高。
付家台古灌渠流向村里/记者拍摄
如今,这套灌溉系统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焕发活力。23·7特大洪水,它的防洪排涝设计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城龙灌渠重启,成为门头沟区“六水联通”工程的核心,助力生态补水,234处历史泉眼正逐步复涌。
付家台中心小学建了“百年古渠教育园”,将潺潺渠水引入校园,通过亲身体验等劳动方式,让孩子们探寻灌溉万物的奥秘。付家台中心小学教师彭洁帆说,校园里种植有小白菜、茄子等农作物,还有柿子、大枣、核桃等树木,孩子们太空种子的种植研究以及这些植物的灌溉都是利用古渠里边的水进行。孩子们也是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到古渠对人们的重要性,从中也体会到劳动非常的不容易。
付家台中心小学将潺潺渠水引入校园/记者拍摄
孩子们取渠水浇灌/记者拍摄
从辽金时期窑工取水到明清农夫引水灌田,从抗战军民抢修渠道到现代工程改造利用,永定河古灌渠串起了悠久的灌溉文明,是首都水利遗产的典型代表。随着申遗成功,也为北京增添了一张世界级文化名片。
北京市水务局规划管理处主任科员赵羲月表示,永定河古灌渠不仅是北京市第一个,也是京津冀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面向未来, 北京将深化保护与创新结合,依托智慧水务平台,推进遗产动态监测与科学管理;同时,强化全域协同发展,将灌渠保护与永定河综合治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有机结合,推动打造“水脉+文脉”融合示范带。此外,还将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借助国际化平台,讲好中国水利故事。
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获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市水务局供图
记 者 王琛琛 编 辑 王琛琛 主 编 程 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