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溶洞通过光影技术展示唐诗。
秦岭的雄浑壮阔与灞水的灵动秀丽孕育了西安蓝田独特的地域风情。千年前,韩愈、李商隐、王维等著名诗人为这里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千古名句。千年后,越来越多的人正跟随唐诗的召唤、追随诗人的足迹,步入充满诗意的美域蓝田。
张效东(左)向采访团讲述王维的辋川生活。
9月9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组织的“‘诗道终南 心意长安’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西安市蓝田县,开展诗人足迹追寻之旅,深入挖掘西安唐诗文化魅力,推介与唐诗相关的旅游路线、历史遗迹、文化景点,立体呈现西安打造“唐诗之都”的火热实践。在以唐诗为牵引的文化回溯中,中央和省级、市级媒体在青山绿水田园梦中,体味到更多“承古而传新”的诗意新章。
文旅多维融合
推出3条唐诗主题旅游路线
古往今来,蓝田山水都是闲适、自在的代名词,王维等著名诗人在此孕育出大量名诗佳篇。依托丰富的唐诗文化资源,近年来,蓝田县厚植人文沃土、促进文旅融合、打造出极具唐诗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截至目前,蓝田县已通过对古籍、方志的整理,梳理出大量与蓝田相关的诗词作品,编撰了《历代蓝田诗选析》,收录唐诗113首。此外,蓝田县还撰写了《诗佛王维与辋川》,用唐诗文化将辋川的自然风光与灵秀地质进行艺术展示,并着力挖掘县域内蓝关古道、王维辋川等唐诗之路、唐诗遗迹,扎实做好文化遗存的修缮保护工作,为唐诗文化品牌筑牢根基。
在此基础之上,蓝田县以唐诗为线索丰富文旅业态,根据与蓝田有关的唐诗名篇、诗人足迹,策划推出3条唐诗主题旅游路线(蔡文姬纪念馆、水陆庵、王顺山、蓝关古道东南线;白鹿原影视城、蓝田玉博物馆、汤峪温泉度假区西南线;灞水源头、辋川溶洞、葛牌古镇南线),并以“自然赋能、文化点睛”的思路,在各景区内嵌入唐诗文化元素、标识,将景区打造为传承与弘扬唐诗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光影技术在辋川溶洞内展示唐诗300余条。
蓝田的唐诗不仅在美景中,更在美食之中——依托蓝田厨师文化,蓝田结合“辋川二十景”研发了“新竹探春”“芙蓉静开”“幽谷灵韵”“诗礼银杏”“养生茱萸”等“诗意辋川”系列特色菜品,让“诗意”佐餐。此外,声名远扬的蓝田玉也与唐诗结合,“穿上”别具一格的文创新装,让人眼前一亮。
蓝田县正通过多项举措深入挖掘王维等著名诗人与蓝田的深厚文化联结,不断激活唐诗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文旅融合与县城发展深度联动,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寻迹辋川山水
一步一景皆有唐诗印记
当唐诗和蓝田相遇,最无法绕过的诗人,就是有着诗佛之誉的王维。王维后半生结庐蓝田辋川,在这里寄情山水,吟咏自然,写下《辋川集》二十首,让辋川成为无数人心中的诗意寄居地。
当日采访活动中,在蓝田县王维四吕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效东的带领下,众人寻迹辋川山水,在王维《辋川集》中描写的白石滩、孟城坳、欹湖等实地,走进一代诗佛的内心世界。依山川秀石,傍林荫清泉,伴随着学者的讲解,直到今天仍能寻到的那些诗中风景,让人感受到跨越千年,诗人在春日听青山雨,秋日看山间月,行到何处便作何诗的无穷雅意。
“近年来,我们围绕王维辋川文化的挖掘传承,在研究推动让静止的遗迹‘活’起来,让深厚的文化‘动’起来,让诗画的辋川‘火’起来,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辋川镇党委书记张毅告诉记者,近年来,辋川勘察考证了“辋川二十景”遗址,厘清了王维在辋川隐居的时间和出行路线,并通过设置“辋川二十景”标识指示牌,立牌介绍孟城坳故居遗址、王维手植银杏树点位,刷写王维诗画特色文化墙等众多方式,让游客直观了解辋川与王维的诗意故事。此外,当地还组织编纂《新修辋川志》,悉数收集王维作于辋川的诗歌。
诗廊、诗桥、诗亭……如今,走进辋川,山、水、人、诗自然融合,云淡风轻之间,一步一景皆有唐诗印记。“辋川吸引了央视《跟着唐诗去旅行·王维长安》《诗画终南·辋川行》《大唐诗人传·王维》等大型纪录片的聚焦,我们在辋川也见到越来越多的省内外唐诗爱好者或旅游团队,来辋川探寻王维足迹,实地感悟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心文魂。”张毅说。
唐诗无处不在
从村落到景区再到校园
“游着蓝田忆王维,年轻的胸怀容纳广阔命运……”9月9日,蓝田县滋水小学师生们演出的舞台剧《王维在蓝田》等节目,将唐诗以更加青春灵动的方式呈现。
辋川的风曾拂过韩愈手中的笔墨,蓝田的月曾印过王维案头的诗卷。纵使在千年之后,唐诗在这片土地上,印记依然清晰,依然火热。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西安历史文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唐诗文化进校园活动,希望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蓝田县滋水小学校长郭艳告诉记者,在学校环境润泽、课程融合、活动涵养的推动下,如今,对唐诗的热爱早已浸润每个孩子的心,“孩子们不仅学习唐诗,更自发排演了《王维在蓝田》《锦瑟》《春晓》《王维诗社》《班级飞花令》等唐诗节目,不少家长反馈,周末孩子主动要求去唐诗文化馆或诗人故居参观。”
“我非常喜欢唐诗,它让我对家乡充满自豪。我也希望以后能把唐诗诵读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西安的唐诗,西安的美。”蓝田县滋水小学六年级学生周墨桐说。
如今在蓝田,在让唐诗走进当代生活的蓝图上,还有很多即将被书写的实践。张毅告诉记者,辋川将借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的强劲东风,以活化利用为主线,全力推进“诗画辋川”建设——加强历史遗迹保护、深化文化发展研究、推动文旅融合,通过运用AR、手机小程序等,在未来实现“虚实结合”的游览体验,让游客体验“步步皆诗境,处处见王维”。
郭艳表示,学校正在研发“行走的唐诗”研学课程,并且推动家校社联动,“学校计划通过举办‘亲子诗词大会’‘红领巾唐诗诵读进社区’等活动,将唐诗融入家庭,辐射社区。”
记者获悉,蓝田县持续挖掘唐诗文化资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通过打造王维文化朝圣地、唐诗山水体验地,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地域文化自信注入新动力。同时,为西安打造“唐诗之都”贡献力量,蓝田县将以诗为媒、以文聚力,依托白鹿原影视城、辋川溶洞、蓝关古道等优质景区、特色点位,挖掘标注诗路、诗迹等重要唐诗现地,聚焦唐诗文化可消费、可转化、可体验特质,实施打卡互动、唐诗对答、汉服游园会等唐诗主题文化活动。此外,蓝田县还将不断创新诗词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让唐诗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结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辋川,王维手植的那一棵银杏树,仍然繁茂如荫,它见证了唐诗在西安延续千余年的璀璨过去,更将见证唐诗在这座城中涌动的勃勃生机。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孙欢/文 记者尚洪涛/图 素材来源图虫创意 编辑 张冬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