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音乐演出,如何突破围墙边界走向户外,与绿意相融?生态空间的开放,应如何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有机融合?在开放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的多元合作,又应如何实践?
今天,由上海市生态文化协会、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5东滩论坛——生态空间开放的文化价值:基于上海的实践”专题研讨会在市政协成功举办,各学者专家对生态空间的活化利用与治理方式建言献策。
“自然剧场”实现文化经济双赢
生态空间不仅是城市“绿肺”,更应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音乐演出就是一个与户外自然景观适配度极高的场景。如何打破传统剧院的空间限制、进一步挖掘生态空间的文化内涵?论坛中,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通过亲身经历的“自然剧场”项目,展示了生态空间的无限可能性。
他介绍,截至2024年,上海已有超20处生态空间常态化举办音乐演出,覆盖古典、流行、爵士、民乐等多元风格。其中,徐家汇公园与辰山植物园就是“绿化搭台、文化唱戏”的典型代表。
“徐家汇公园改建后,留下了大烟囱和小红楼两个地标,衍生出徐家汇公园音乐会这一‘都市文化补给站’。自2008年开始,逐渐推出‘周末音乐角’常态化演出,年均演出已达约100场,连上海歌剧院都把《义勇军进行曲》歌剧的首发式放在这里举办。”他透露,演出团队中30%是周边居民,包括退休教师组成的银发合唱团,白领组建的周末乐队等,居民参与、居民受益的模式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辰山草地音乐节则在12年间累计吸引了观众超80万人次,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户外古典音乐节之一。在自然环境中的音乐节,让更多市民有机会接触高品质古典音乐,其中首次接触古典音乐者的比例超过了30%。2024年音乐节期间,松江区相关消费额同比增长28%,实现了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音绿融合”中,他也对操作层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认为,首先应有生态保护的预案,其次应有应急体系,管理水平也需要提升。最重要的是,生态空间开放融合需要协调绿化、文旅、宣传等多个部门,最好能出台针对生态空间开放举办文化活动的“一条龙”政策或服务,让审批等环节更顺畅便利。
城市空间“自然化阶段”应把握十对关系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姿态”的愚园路,也是本市街区空间开放共享的生动案例。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玲介绍了愚园路街区探索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参与营造推窗见绿、出门即景的“生活美学街区”的经验。
漫步愚园路,绿化与街区相互映衬——愚园路894号花坛高度被降低,点缀灯带后成了“随处可坐”的新绿地;愚园路1107号内部停车场边界被破除,街心草坪成为社交新空间;粉黛乱子草种进了口袋公园,生境花园打通了生态链和自然风光带,长宁金融园、长宁区少年宫等单位附属绿地的开放,更让市民可以近距离欣赏旧居、老墙、古树……
对此,市绿化市容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处长王永文认为,城市空间将进入第五个阶段即“自然化阶段”,空间开放将成为其鲜明特征。在从建管并举转向治理为重的过程中,应重点把握“十对关系”,包括内和外、新和旧、观和用、形和意、点和面、官和民、人和物、教和育、展和研、建和管。
“比如苏州河岸有些公共绿地空间,不但有安保严防死守,还有20多项禁止条款,包容度还不够。又如应注重经济实用,采用原生地植物,不搞精致昂贵草皮。技术也应支撑产业,依托各类花展、主题活动,激发人们热爱自然的热情,发挥‘展后效应’,促进展研结合。”他说。
本市已开放单位附属绿地169个
论坛上,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朱心军阐述了本市推进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的工作思路。他表示,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已连续多年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强力推进,成为上海生态空间开放的良好示范。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已累计开放单位附属绿地169个,开放面积达111万平方米,其中改造为口袋公园48个。
对此,市政协副主席虞丽娟指出,通过单位附属绿地的打开,生态空间实现无界融合,上海走出了一条存量资源优化、功能复合提升、治理协同创新的城市更新之路。应对标高质量发展,推动绿地开放与城市功能提升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政协独特作用,助推城市生态空间进一步开放和文化价值的提升。
市生态文化协会会长邓建平则表示,上海应紧扣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充分发挥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作用,共同推动上海生态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原标题:《“自然剧场”引爆文化经济双赢,上海生态空间开放带来哪些启示?》
栏目编辑:任天宝 题图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图片来源:金旻矣 采访对象提供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金旻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