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这个地方,大家都知道是革命老区,红色历史深厚,但城市发展一直受地形限制。老城区夹在宝塔山、清凉山和凤凰山中间,地势像个Y字,最宽的地方也就几公里,最窄的区域只有200米左右。
人口越来越多,房子建得密密麻麻,交通堵塞,空间不够用。2011年的时候,延安市政府就琢磨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定下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策略。
意思就是把老城区的人和功能往外分散,跑到山上去开辟新空间。这不是随便想出来的,经过上百位专家反复勘察和论证,得出的结论是可行。
项目从2012年开始正式启动。那年4月17日,北区一期工程开工,这可是国内湿陷性黄土地区最大的岩土工程。
总规划面积78.5平方公里,分成北区38平方公里、南区32平方公里和西区3.1平方公里,预计能容纳40多万人口。
整个工程的核心就是削山填沟造地建城,得把33座山头推平,填埋几十道沟壑。挖出来的土方量巨大,一期就涉及挖方2亿立方米,填方1.63亿立方米,总土方量达到3.63亿立方米。
资金投入也不小,总投资上千亿,主要来自政府筹措和金融机构贷款,比如一期就花了近50亿,还签了20亿的信贷协议。
为什么非得上山呢?因为延安的地形太特殊,黄土高原上到处是丘陵沟壑,老城区每扩展一公里,可用建设用地不到700亩。留在谷底发展,空间有限,还容易有山体滑坡的风险。
专家们考察后,认为上山能避开这些问题,但黄土松散,容易沉降和湿陷,得先处理地质。施工前,他们做了详细勘探,用钻机取样,分析土质。填方区用强夯机压实,确保密度达标。
建筑高度也有限制,不能超过100米,以防不稳。排水是个大难题,因为山上落差大,下雨容易冲刷下方,得设计永久盲沟和泵站抽水,避免洪涝影响老城区居民。
水资源也是关键。老城区主要靠王瑶水库,但水库淤积严重,还受上游污染。工程队决定引黄河水,铺设管道穿越复杂地形,2013年就实现了供水,每年能引1万立方米到新区。
这不光解决了饮水,还支持绿化。填方部分土质不稳,不能建重要设施,就用来种树,绿化率超过40%。这样一来,新区空气好,环境宜居。
整个过程分阶段推进,一期2013年5月结束,造出10.5平方公里的平地。接着是二期、三期,逐步完善路网、桥梁和连接老城区的通道。现在新区和老城有十多条道路相连,交通方便。
说到资金,千亿投资不是小数目。政府多渠道融资,除了银行贷款,还吸引企业参与。比如2017年西洽会上,新区签约多个项目,总额几十亿,涉及行政中心、道路和混凝土厂。
建设中,注重安全和环保。黄土专家建议填方区稳定期至少3到5年,有的甚至拉长到10年,才敢建房。边坡防护用网格和植被固定,防滑坡。
整个工程体现了中国基建的速度和规模,8个月内就动用2100多台设备,填平十几道深沟,效率高得惊人。
新区建起来后,功能分区清晰。北区是行政和商业中心,市政府大楼、市民服务中心早就在2013年开工,2014年封顶。现在有大剧院、博物馆、体育场、步行街、大型商场。
教育医疗也没落下,2014年三所学校开工,能容纳3000多学生,还有医院和休闲区。南区重点红色文化体验,西区偏旅游。
居民从山体窑洞搬下来,住进新房,生活条件改善不少。老城区人口密度高,接近50万人挤在38平方公里,新区分流了压力,常住人口迁入10多万。
经济上,新区拉动明显。延安从能源依赖转向多元,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5%,达到2383.4亿元。其中新区贡献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地方财政收入增5.2%。
民营企业增多,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涨4.1%和7.4%。旅游业是亮点,红色遗址加现代建筑,吸引更多游客。
新区接待能力强,道路宽阔,高楼林立,结合老城历史,形成独特卖点。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6.76万,城镇化率61.97%,新区推动了这个进程。
当然,建设不是一帆风顺。地质复杂,雨季容易滑坡,2013年强降雨就考验了工程。专家反复论证,采取措施如夯实和排水,才稳住。
金压力大,靠债务融资,潜在风险存在,但延安注重可持续,避免鬼城。选址紧挨老城,无缝融合,人气足。产业支撑靠旅游、商贸和高新,规划中避免空壳。
到2025年,新区已成熟。北区全面投入使用,南西区加速。人口接近规划,经济数据稳升。全市出生率6.11‰,死亡率6.05‰,自然增长率0.06‰,人口结构健康。
新区不光是建城,还体现了城市化思路:在山区拓展空间,平衡发展和生态。延安从线形城市变立体,未来潜力大。
这个工程全球罕见,美国网友都说中国人疯狂,但事实证明有效。延安新区不止是推山建房,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样本。空间不足、人口压力,在很多山区城市常见,延安的做法提供借鉴。
当然,得注意环保和安全,不能一味追求规模。绿化率高,引水成功,证明规划周全。居民反馈生活便利,交通不堵,空气清新,比窑洞强多了。
结语:
总体看,十年千亿投资值。延安从革命圣地变现代城市,旅游经济双赢。未来,继续完善公共服务,推动数字经济和开放型经济。
县域民营发展,数字转型,延安“一六四”布局突破。新区是核心,带动周边。人口迁入持续,产业多元,商贸教育领先。2025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已过千亿,民营企业增幅大。
延安新区证明,决心大,技术硬,就能变不可能为可能。但也提醒,城市化需科学,避免风险。资金回笼靠产业,人气靠融合。延安做到了,值得其他地方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