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云之南的建水古城,它宛如一座装满惊喜的大宝库,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韵味,吸引着无数热爱古建筑的人前来探寻。这座古城精心守护着众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它们就像一部部无言的史书,默默记录着岁月的变迁。而在这众多的古建筑中,有一处极为特别的存在——玉皇阁,它虽紧邻朝阳门,却似一位低调的隐者,在喧嚣中保持着宁静,鲜少被游客打扰,然而,一旦踏入其中,便能发现它独特的魅力,成为不可错过的打卡圣地。
玉皇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明万历年间,当时人们怀着对玉皇大帝的崇敬,在此修建庙宇,玉皇阁便由此得名。后来,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白马寺并入其中,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在这里奇妙交融,形成了一种极为少见的佛道共存格局,为玉皇阁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神秘色彩。只是,它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永历丁亥年(公元1647年),张献忠起义军属部攻破建水城池,战火无情地蔓延,玉皇阁未能幸免于难,被焚毁殆尽,昔日的辉煌瞬间化为乌有。但建水人民对它的热爱与执着从未消逝,永历甲午年(公元1654年),在众人的努力下,玉皇阁迎来了重生,开始重建。值得一提的是,那时除了云南,其他地方都已使用顺治年号十几年了,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更为玉皇阁的重建增添了几分独特的意义。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玉皇阁,眼前是由三进院落构成的建筑群。沿着中轴线上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门,它犹如一位沉稳的守护者,静静伫立,迎接着每一位前来探寻的游客。穿过山门,一座精美的牌坊映入眼帘,牌坊上的雕刻细腻精美,每一处线条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曾经的繁华。继续前行,便来到了凌霄殿,它作为玉皇阁的主殿,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荣耀。这座殿宇修建于永历年间,是玉皇阁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建筑,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默默见证着岁月的流转。
凌霄殿采用重檐歇山顶的建筑形式,五开间加回廊的设计,使其显得格外大气庄重。它面宽17.4米,进深16米,在整个建水古建筑中独树一帜,是唯一采用“移柱法”抬梁式木构架的建筑。踏入殿内,36根大柱整齐地沿四周排列成双行,犹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神圣之地。而最为特别的是,中间四根柱子移位半间,看似打破常规,却巧妙地承托住五架梁,成功地加大加宽了内部空间,让人不禁为古人的智慧拍案叫绝。站在殿内,你会感受到一种开阔与大气,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领略这独特设计的精妙之处。
再看殿外,四周又立有20根檐柱,它们共同构建起2.5米宽的回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驻足观赏空间。出檐同样有2.5米,檐角飞展,仿佛展翅欲飞的大鹏,充满了灵动之美。微风吹过,檐角的风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为这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而凌霄殿的斗拱更是让人眼前一亮。那些斗拱造型独特,如同一朵朵盛开的莲花,从中心向八个方向辐射伸出,极具美感。一些学者形象地称其为“米字型斗拱”,这种斗拱做法在整个建水一带的明清建筑中都极具特色,是当地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仔细观察这些斗拱,你会发现每一个部件都制作精良,它们相互交错、支撑,不仅承担着建筑结构上的重要作用,更成为了一种精美的艺术装饰,展现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水平。
玉皇阁及与之相伴的崇文塔,宛如一对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建水宗教历史发展进程中佛、道两教相互融合的奇妙景象,以及塔院相处的独特格局。在这里,佛道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谱写了一曲和谐共生的乐章。
2019年,玉皇阁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无疑是对它价值的高度认可。它不再仅仅是建水古城中的一处古建筑,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它的奥秘。如果你也热爱古建筑,渴望探寻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历史珍宝,那么建水古城的玉皇阁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感受古代建筑的魅力,领略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感受佛道文化融合的独特氛围,收获一段难忘的旅行记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