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卫报》9月9日文章,原题:泰国大象旅游业面临转型 清晨的泰国鲁阿克河畔,4头大象悠然踱步,时而用树枝或大耳朵轻触过路的游客,时而驻足啃食植被,累了便蜷在无花果树荫下对着水果大快朵颐。这种野趣并不是野生大象的日常,而是泰国大象旅游业转型后的新面貌。如今,越来越多曾被迫表演、供人乘坐的“打工象”正逐步回归自然生活状态。以“自由散步”“自然观察”为核心的生态旅游模式,成为泰国大象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在泰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游客和大象间的互动并非这样轻松惬意。据统计,泰国境内约8000头大象中,半数为圈养。1989年泰国颁布伐木禁令前,许多大象承担伐木工作;禁令实施后,它们转而进入旅游行业,被迫在各类营地中进行杂技表演。近年来,随着公众对大象娱乐化表演的接受度逐渐降低,舆论风向的变化让泰国大象旅游业开始寻求“从娱乐到观察”的项目转型。游客不再热衷观看大象表演,而是跟随大象在自然栖息地散步,与象夫、兽医及研究人员交流,深入了解大象的生活习性,在不干扰大象生活的前提下,了解大象的自然行为与文化意义。“几千年来,大象一直是当地社区的一部分,”清迈府的金三角象营安纳塔拉度假村的可持续发展总监约翰·罗伯茨说,“我们没有资格改变这一点,所以我们的努力方向是给大象空间,并敦促象夫以激励、引导取代惩罚。”
由于重点放在“观察”上,该度假村也做了一番改造。包括建造了位于山坡上、配备望远镜,能俯瞰大象栖息地的探险家帐篷,以及挨着大象围栏、可以近距离观察大象“闲逛、干饭”的透明球形套房。
离度假村不远处,还有一个由克伦族人管理的大象保护区。作为与大象共生千年的族群,克伦人始终秉持尊重大象的传统,反对将大象用于娱乐表演。克伦族人达达介绍,保护区保留着为小象取名、农业收获后向大象“致谢”等传统仪式,“我们希望游客像我们一样理解人与大象的深厚联系,而非仅仅把它们当作观赏工具。”在保护区内,游客可参与大象洗澡、跟随大象觅食等互动活动,但所有活动均以不干扰大象自然行为为前提。保护区还搭建了凉亭,供游客安静观察大象的生活状态。此外,保护区通过向当地社区成员传授大象文化知识,助力保护理念的传承。尽管达达的子女在支持母亲的工作和现代城市生活之间左右为难,但达达的态度很坚定,“我们永远都是‘大象人’,保护大象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与身份。”(作者米歇尔·贾娜·陈,佟云翀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