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宁夏日报】
精雕细琢,方得长远。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与出行需求的持续释放,宁夏旅游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规模扩张的量变之后,如何实现更深层次的质变,已成为关乎行业长远未来的核心命题。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绝非简单的人数增长与收入叠加,而是一场从理念到实践、从供给到服务的深刻变革,需以匠心精神精雕细琢。
为推进宁夏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近期,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做优做强旅游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力争到2027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亿人次,实现旅游花费1000亿元,入境游客12万人次。力争创建1个世界级旅游景区,打造1条世界级旅游线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7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达到2个,现代旅游业体系基本形成,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提升,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基础更加牢固。
力争到2030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25亿人次,实现旅游花费1300亿元,入境游客20万人次。力争创建2个世界级旅游景区、2个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打造2条世界级旅游线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8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达到3个,旅游品牌知名度、国际开放度、产品辨识度、游客满意度显著提升,力争将旅游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塑造全域格局,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根据《意见》,宁夏将聚力构建“一轴一廊一核三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
突出“一轴”贯通。以黄河宁夏段为轴线,实施黄河文旅廊道精品段建设项目,串联沿线人文自然景观,培育黄河生态文化世界级旅游线路,构筑“天下黄河富宁夏”标识体系,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宁夏段。
强化“一廊”联动。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旅廊道建设为牵引,推动文化遗产、景区景点等串珠成链,构建葡萄酒融合、高端民宿产业集群,建设世界一流、来宁必游的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旅游目的地。
紧扣“一核”引领。发挥银川市核心带动作用,持续放大国际湿地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等品牌价值,辐射石嘴山市、吴忠市实现集群式、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国际吸引力。
加强“三区”协同。提升大漠黄河旅游发展层次,打造中卫休闲度假旅游区。发挥固原宁夏副中心城市和生态文旅特色市优势,打造六盘山生态红色文化融合区。挖掘长城遗址、革命文物等遗产价值,打造东部历史文化展示区、塑造地域特色鲜明的世界级旅游标识。
挖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化旅游业态
■根据《意见》,宁夏将精耕细作稀缺性、独特性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全域旅游,培育独具宁夏魅力、世界影响力的核心IP。
大力发展沙漠深度游。发挥沙漠、星空、湿地等资源优势,提升沙坡头、沙湖景区品质化、国际化程度,制定沙漠旅游标准、星空旅游规划,深度培育机车穿越、骑乘徒步等沉浸式体验场景,精心开发沙漠越野、沙漠露营等特色旅游产品,办好“青春漠漠搭”、星空旅游大会等品牌活动,打响“宁夏归来不看沙”金色名片。
开拓发展贺兰山文体游。深度融合贺兰山阙历史底蕴、西部影城艺术魅力以及石炭井影视小镇工业记忆,打造“贺兰山音乐节”品牌,构建沉浸式文化艺术度假场景,打响贺兰山文化名山IP。依托贺兰山地势地貌,精心策划攀岩、山地越野等体育项目,推动贺兰山滑雪场、全民健身中心、马术基地等项目建设,创建国家级户外运动目的地。
全力发展酒庄度假游。实施贺兰山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示范工程,推进张骞葡萄郡、金山康养小镇、图兰朵葡萄酒小镇等项目建设,建成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文化体验中心、葡萄酒艺术大道,一体推动“西夏陵—漫葡小镇—西部影城—金山片区”模块化迭代升级,办好中阿博览会、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打响“世界葡萄酒之都”紫色名片。
创新发展文化遗产游。实施西夏陵引流计划,深入挖掘“千年西夏陵、万年古岩画”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整合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姚河塬遗址、水洞沟遗址、须弥山石窟等资源,融合考古研究与旅游开发,推出大型沉浸式游览项目,打造世界级文化遗产旅游线路。
积极发展城市休闲游。实施城市精品旅游工程,加强街区、商圈、社区等存量资源宜游化改造,建设以银川花博园—览山公园—阅海湖为代表的城市新地标,打造品质场景、人气场景。以银川、中卫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牵引,带动银川都市休闲游、石嘴山工业遗址游、吴忠美食观光游、固原生态康养游、中卫沙漠度假游提质升级。
持续发展特色乡村游。实施乡村旅游提质行动,深化农文旅融合,依托特色美食、民俗节庆、枸杞康养等资源,打造以银川市昊苑村、石嘴山市龙泉村、吴忠市牛家坊村、固原市杨岭村、中卫市沙坡头村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特色村,新推出一批乡村旅游民宿、休闲农庄、乡村集市以及“乡村四时好风光”精品线路,力争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60个,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深度发展红色研学游。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推动红军长征、陕甘宁边区和红军西征革命旧址群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建设,建设六盘山、将台堡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开发以“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为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推出10条红色旅游精品研学线路,擦亮“不到长城非好汉”精神标识。
加快发展生态康养游。依托适宜的避暑气候、温泉、森林和药材等优势资源,实施气候康养、温泉小镇、中医疗养项目,丰富避暑度假、温泉疗愈、医养旅居、森林休养等特色产品供给,建设六盘山国家级疗休养基地,打造全国生态文化旅游中心和国家级避暑旅游目的地。
突出以文赋能,强化深层次文旅融合
■根据《意见》,宁夏将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激发融合发展动能潜力。
以文化传承厚植旅游内涵。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通过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有利于助推特色化发展,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动能,形成吸引市场的多维产品。宁夏将进一步深化文物考古发掘研究阐释,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程,实施固原博物馆改扩建、大麦地岩画照壁山铜矿保护利用等项目,健全完善非遗名录体系,推出3条特色文物主题游径、建成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助力旅游发展“热”起来。
以演艺精品丰富旅游业态。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挖掘《山海情》《星星的故乡》等热门影视剧IP价值,常态化开展驻场演艺、流动演出、非遗展演,推广“跟着影视去旅行”。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打造以灵州会盟等重大历史题材为代表的10个沉浸式演艺精品,推出一批旅游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典型案例,更好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创建。
以公共服务拓展旅游空间。按照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要求,创新打造200个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主客共享、近悦远来新型文化空间。实施新时代文体旅惠民工程,广泛开展村晚、村超、村BA等文体活动,推动艺术展览、优秀剧目等优质文化资源融入旅游场所、丰富群众生活,让旅游业成为统筹“两化一振兴”的生动实景。
以融合发展促进旅游消费。深入开展文商旅融合提升行动,培育夜间经济、低空经济、冰雪经济、演唱会经济、票根经济等消费生态,拓展首发、首店、首映、首展等潮流场景,植入非遗展示、文创市集、沉浸式演艺等消费业态,建成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5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0个,持续放大旅游业聚人气、促消费、助增长重要作用。
坚持强基固本,培优多元化市场主体
■根据《意见》,宁夏将激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活力,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配置,推动市场繁荣有序发展。
做大文旅企业。进一步深化旅游业体制机制改革,稳慎推进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加快国有旅游企业战略性重组,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引领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建立自治区级重点企业培育库,支持中小微文旅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力争培育“瞪羚”“雏鹰”旅游企业10家、规模以上文旅企业150家,引进全国20强旅游企业2家,以大企业牵引资源大整合、开拓旅游大市场。
做精重大项目。建立重大项目清单,谋划储备100个以上总投资过千亿元的重大项目,抓好在建项目、推进招商项目、完善储备项目,加快上河堡文旅综合体、枸杞文旅小镇、六盘山康养宿集等项目建设,支持实施景区创建提升、产品优化升级、设施更新改造等引领性文旅融合项目,促进旅游业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
做亮优质品牌。实施“宁夏二十一景”品牌工程和景区强基焕新行动,支持贺兰山岩画、西夏陵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培育六盘山、贺兰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优化提升4A级以上旅游景区,加快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
做优要素保障。实施旅游要素提升行动,促进餐饮多样化发展,培育地方名菜、名小吃、名厨、名店,打造一批美食名镇名村;完善优质化住宿体系,形成以城市商务酒店、精品酒店、特色民宿等为代表的住宿集群;丰富多元化购物选择,鼓励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宁选好礼”,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推动宁夏旅游从“旺季游”走向“全季游”。
做强旅游名县。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和全域旅游发展布局,依法依规在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等方面予以扶持,加快建设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和特色旅游城市,建成2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培育10个旅游特色鲜明、发展环境优良、综合效益突出的旅游名县,以点带面激活全域动能,辐射拓展推动全域提质。
优化旅游环境,构建高质量服务体系
■根据《意见》,宁夏将积极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提升旅游业基础设施,构建高质量服务体系。
完善便捷交通网络。进一步加快包银高铁、乌玛北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增加重点客源城市航空线路、高铁班次,梯次推动飞机、火车、公交等交通工具有效衔接;统筹实施贺兰山东麓旅游环线、国道110线镇北堡至黄羊滩段改线等重点工程,优化公交旅游专线、客运旅游班线、景区小交通,实现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客运线路全覆盖,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
夯实旅游基础设施。科学布局旅游服务中心、旅游驿站、旅游厕所、观景平台、停车区,完善充电桩和安全应急、医疗救援等配套设施,推进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升级旅游标识系统,实现4A级以上旅游景区5G网络覆盖;优化入境旅游服务环境,完善景区、机场、酒店等场所多语种标识及导览设施,提升旅游体验舒适感和满意度。
深入推进数智赋能。实施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加快“智游宁夏”项目建设,优化提升宁夏文旅产业运行监测平台,促进数字文化与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鼓励线上演播、云娱乐、云展览等新业态发展,支持旅游直播、旅游带货、短视频营销等多样化经营模式,以数智化场景促进旅游业升级。
搭建营销宣传矩阵。实施客源市场拓展行动和入境旅游促进计划,健全区市联动、区域合作、政企互动营销机制,巩固周边市场、开拓中远程市场、扩展海外市场,构建主流媒体、社交媒体、OTA平台全领域推广模式,用好头部代言、网红打卡等新宣传方式,提升“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知名度和美誉度。
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构建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柔性执法机制。持续开展“放心吃”“舒心住”等旅游环境治理提升行动,打造“金牌导游”工作站,完善导游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旅行社、景区、导游等行业协会示范引领和行业自律作用,打造文明和谐、温馨友好、诚信经营的旅游环境。
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健全跨部门旅游市场举报投诉和执法协作机制,依法打击旅游市场各类违法行为。完善旅游安全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提升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营造“处处皆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良好氛围。
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全方位保障措施
■根据《意见》,宁夏将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优化要素支撑,统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保障机制。不断健全旅游业统筹协调、督导评价工作机制,建立旅游领域优秀典型激励机制,压紧压实各市、县(区)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旅部门主抓、各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大旅游工作格局。
加大财税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旅项目积极申报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加大文旅领域设备更新、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优化引客入宁奖补政策,支持发放文旅消费券,鼓励工会使用会费购买宁夏景区年票。区直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区)要因地制宜,完善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畅通财税保障通道,形成政策支持合力。
强化基础支撑。依法依规将文旅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支持点状供地等综合用地开发模式,盘活存量土地支持旅游设施建设;推动金融机构完善支持旅游业发展服务措施;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培育、引进一批高素质旅游人才;完善旅游统计调查制度,加强跨部门数据共享,为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筑牢根基。
大漠黄河展新卷,塞上江南启新程。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持续进化。唯有以匠心守护品质、以远见引领方向,方能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提升人民幸福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展示文化自信的强大引擎。
展望“十五五”,宁夏将不断优化场景供给、生态供给、文化供给、服务供给,打造彰显宁夏魅力、度假体验丰富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为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展现旅游担当、贡献旅游力量。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