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头图、封面摄影@陈金武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
位于不同地势阶梯的转换地带,
往往会造就山河奇观。
阶梯转折所行成的“棱”,
既是地貌最多样、生态最丰富的区域,
也是地质演化的天然博物馆,
还是文明交汇的史诗现场。
“棱”上多美景。
因为“棱”所在的区域,
正是地壳在内力作用下剧烈变化的地方,
这里或断裂沉陷成谷成壁;
或挤压抬升成山成岭,
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本底。
只有大起大落,
山才能怒,水才能急。
“大起”的高山,
雪吻蓝天,冰乳大地;
“大落”的河流,
撕山成谷,断水为瀑。
甚至溶洞也因“大起大落”的地势,
才能既深又长。
美景之棱线与南北分界线,
碰撞出一个“神武峡”
中国的地势阶梯有三个,
那么棱线就有两条,
两条棱线上有无数美景。
一条棱线即青藏高原的边缘线,
在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的“棱”上;
另一条棱线,
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是我国地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横屏观看
▼ 神农架林区。摄影@杨孝

既然有这样一条线区隔着东与西,
那有没有一条线区隔南与北呢?
秦岭—淮河线,
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说是“线”,
其实它也是一个“带”,
即“中国南北过渡带”。
它是由
西部的秦岭—大巴山系与东部的江淮地区组成。
秦岭—淮河线划分了中国的亚热带与暖温带,
在这条线的南北两侧,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有明显差异,
“南稻北麦”、“南船北马”说的就是这种差异。
横屏观看
▼ 神农架大九湖。摄影@李群

在湖北,
这两条史诗级的巨线相交了,
碰撞出了一流的景观:
它北起秦岭与大巴山过渡地带的武当山,
经大巴山脉最高峰神农顶(属于神农架),
向南延伸至我国第一长河切出的
最大喀斯特峡谷——长江三峡,
至此它还不满足,
又在长江以南赓续出一片以恩施大峡谷
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奇观。
▼ 恩施七星寨玉笔峰。摄影@陈小林

中国大地在这里完成地势转换和南北之变,
所以这里诞生了优美奇绝的自然景观:
高山深谷、奇峰秀岭、长河飞瀑、
幽涧流泉、峰丛石林、古木奇花、
珍禽异兽……应有尽有。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又孕育了这里多元丰富的人文景观,
“武陵民族走廊”的存在,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筑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片区域,
我们以“神”(神农架)—“武”(武当山)—峡”
(长江三峡与恩施大峡谷)命名:
神武峡
神农架:
秦巴深处的生命秘境
秦巴山地东端,
绵延着一片古木参天、翼蔽如城的原始森林。
这片葱郁而神秘的巨大绿色迷宫,
被誉为“木城”,
这便是闻名遐迩的神农架。
横屏观看
▼ 群山之间的生命秘境。摄影@徐庆先

秦岭——大别造山带
对扬子板块持续的挤压作用,
加之新生代构造运动造成的隆升,
形成了以海拔3106.2米的主峰神农顶为中心,
向四周呈阶梯状下降的地貌特征。
从神农顶到石柱河谷,
相对高差达到了2708米,
形成了低山、中山、亚高山立体气候
构成了华中地区
最完整、最典型的植被垂直带谱。
▼ 大巴山脉最高峰——神农顶。摄影@蒲玉书

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带,
周边是郁闭度较高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主要树种是生有椭圆形宽大叶片的青冈属乔木;
海拔1000-1600米的范围,
青冈林中混入山毛榉、黄栌、鹅耳枥等
落叶阔叶树种,
林下常生有低矮灌木;
超过海拔1600米之后,
桦木、栎木等落叶树种占据绝对优势;
海拔2000米左右,
华山松等针叶树种开始出现;
海拔2400米以上,
巴山冷杉连绵成片。
▼ 阳光穿过冷杉林林冠,洒向山谷。摄影@李群

在海拔超过2800米的老君山、神农顶,
山巅间断分布亚高山灌丛草甸,
密集成丛的杜鹃和箭竹林。
神农架的森林是物种多样性的宝库。
根据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的调查数据,
共有高等维管植物211科1208属4329种,
石松和蕨类27种78属356种,
种子植物共184科1130属3973种,
占全国种子植物总数的11.32%。
横屏观看
▼ 高21米的神农氏巨型雕像。摄影@张卫国

在神农架,
生长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0种,
包括珙桐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8种,
还有神农架报春、神农架杜鹃等特有植物33种。
神农架还是众多动物繁衍生息的家园。
这里的山林是全球川金丝猴分布最东端的区域,
金丝猴种群11个,数量1618只,
栖息地面积401平方公里。
神农架森林中的野生脊椎动物有745种,
其中兽类123种,鸟类446种,两栖类47种,
爬行类54种,鱼类75种,昆虫5385种。
▼ 川金丝猴是神农架的明星物种。摄影@李书航

初雪覆盖的山坡上,
黑熊摇晃着身体缓步经过;
空旷的林间,
红腹锦鸡拖着华丽尾羽闲庭信步;
林下草丛间,
小麂、毛冠鹿、鬣羚穿行而过,
群山云海环抱之间的神农架,
呈现了一个群山万壑之中的生命秘境。
武当山:
道法自然的全球典范
秦巴山地自然区有两大明珠,
一个是神农架,一个是武当山。
一南一北,
分别代表了这一地区自然和人文之美的
两大高点。
武当山地处秦岭与大巴山脉交会处,
它以道教仙山的姿态,
是山地自然景观与平原人文景观碰撞的结晶。
▼ 浮于云海的武当之颠。摄影@范学锋

论自然,
武当山是“立体的山水画卷”;
论人文,
武当古建筑群中将天人和谐的东方智慧
与哲学展现得淋漓尽致。
武当之美,美在山水;
武当之奇,奇在建筑。
世人皆知五岳,
位于湖北十堰的武当山独称“大岳”,
上至朝廷皇家下到文人雅士,
都对武当山倍加赞誉和推崇。
横屏观看
▼ 武当山紫霄宫。摄影@徐增林

武当山从大巴山蜿蜒曲折而来,
山势如蛇;
天柱峰和“三天门”之前的山峰一起,
构成了一只昂首向西的巨龟,
印证了武当山“天造玄武”之神奇。
武当山山脉大致呈东西向展布,
天柱峰以西断裂倾向西,
天柱峰以东断裂倾向东,
形成一系列向中心倾斜的单面山和断块山,
构成“七十二峰朝金顶”的神奇。
横屏观看
▼ 武当山大大小小山峰共百余座。摄影@范学锋

武当山是太极拳的摇篮。
太极拳的理论体系可追溯至道家哲学,
融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之学,
兼具养生导引与技击防御双重功能。
武当太极以“道法自然”解构宇宙运行的密码,
以“生生不息”激活生命延续的动力。
这两种观念并非抽象的教条,
而是通过一招一式融入大岳的肌理:
山的走势、水的流向,
建筑布局、太极圆转,
共同诉说着“顺应本然”“永续生成”的真理。
▼ 武当山太子坡,又名复真观。摄影@范学锋

“北修故宫,南修武当。”
设计者一脉相传,
天南海北的工匠,
带着绝技会聚武当,
营造出匍匐于天柱峰, 如苍龙伏脊的太和宫;
次第绵延的三天门、朝圣门、天乙楼、
天池楼、天云楼、天合楼、皇经堂,
环绕天柱峰顶端修建的紫金城。
武当山古建筑群比故宫还大,
房间达两万多间,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每天换一间房,
需要50多年才能住遍武当。
▼ 武当山金顶的太和宫。摄影@黄友平

金殿,这座没有焊痕的鎏金殿宇,
实为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微缩。
整座金殿在北京铸造完成之后,
经过京杭大运河、南京运抵钧州,
跨越重重难关,在天柱峰之巅,
成就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壮举。
武当山建筑群,
是中国古建筑的绝世孤本。
长江三峡:
穿越古今的美学史诗
有好山,必然有好水。
“神武峡”区域,
最有名的水当然是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
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
全长193公里,
部分位于湖北“神武峡”境内。
它由长江切割而成,
但很多人不知其亦为喀斯特峡谷。
横屏观看
▼ 湖北境内的西陵峡。摄影@郑坤

除水流冲刷外,
碳酸水溶解石灰岩的喀斯特作用,
是切穿三峡、使四川盆地水系
得以出口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
长江并非一直东流。
地质时期,
它曾西流注入古特提斯海(今地中海),
因青藏高原隆升才转向东流,
迄今仅几百万年。
这一转变不仅重塑江河走向,
更通过溯源侵蚀串联起山间盆地与湖泊,
彻底改变中华地势与气候结构。
若说黄河塑造了中国人的政治与经济意识,
长江则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
而三峡正是其美学意象的高峰。
▼ 航拍湖北西陵峡水域。摄影@郑家裕

在摄影出现之前,
人们用文章、诗词、书画来呈现三峡。
一本《唐诗三百首》,
写长江的有54首之多,
直接写三峡的竟有12首,
足以看出三峡在中国人美感世界中的地位。
三峡山水,
滋养了诗人和美人。
西陵峡的秭归县,
诞生了大诗人屈原;
西陵峡的兴山县,
诞生了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
▼ 兴山县昭君镇昭君村。摄影@唐景淇

滚滚东流的长江,
令国人魂牵梦萦的三峡,
就这样凝刻在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三峡险滩曾以礁多流急著称,
三峡的江水礁石上,
两岸的岩石上, 岩壁的拐角处,
都有一道道深深的纤痕。
那是纤绳与岩石长年累月地摩擦,
深深陷进去的凹槽。
▼ 三峡纤滩上的深深纤痕。摄影@郑云峰

纤夫,
曾是三峡中不可替代的角色。
他们是维系三峡中人类活动的枢纽,
更是四川盆地与两湖平原交流的保障。
一个三峡,
联结了巴蜀与荆楚,
关乎两大文明区域的繁荣与昌盛,
关乎文明的交流、碰撞、起落、兴衰。
纤痕,
是三峡最深厚的存在,
是三峡的灵魂所在。
如今大坝建成, 险情不再,
高峡出平湖,
人们可以在安全中感受自然之美。
▼ 三峡的垂直之美。摄影@王正坤

当摄影来到航拍时代,
无人机摄影提供的垂直视角,
捕捉到了三峡的“垂直之美”:
水平如镜的江面,
水体颜色或蓝或绿;
水面上色彩丰富的集装箱船,
水库水面升降形成的无植被消落带,
都扩展着三峡之美的内涵外延。
恩施大峡谷:
喀斯特地貌的巅峰之作
鄂西南尤其是恩施州的喀斯特地貌
同样精彩。
理解该区域地貌需引入“夷平面”概念,
可分为三层:
鄂西期(海拔约2000米)、
山原期(约1400米)和盆地期,
共同构成地形基本框架。
天坑地缝等景观便位于这一框架中。
横屏观看
▼ 恩施:世所罕见的天坑博物馆。摄影@税晓洁
恩施大峡谷壮阔宏大,
绝壁高耸、云雾缭绕,
很难想象是由清江支流切割而成。
有专家提出猜想:
该峡谷实为古长江河道遗迹。
清江流域还塑造了诸多喀斯特奇观,
如绝壁、峰柱、洞穴群,
不愧“画廊”之称。
这里的绝壁或凹陷于丛峰之中,
或突出凌驾于众峰之上,
形成“绝壁绕峰丛”的奇观。
难以计数的天生桥、洞穴群落,
怪石遍布、古木苍翠的地缝,
纵横交错、离奇相通的竖井,
构成一个巨大的喀斯特地貌天然博物馆。
横屏观看
▼ 恩施大峡谷。摄影@覃光辉
恩施大峡谷,
还拥有世界首屈一指的暗河体系。
目前清江流域已知的暗河有87条,
其中河长大于2公里的就有58条。
发源于龙桥洞的龙桥—天水暗河,
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
人类可直接进入测量的最长暗河之一。
1995年8月,
中法科考探险队首次从龙桥洞口进入地下,
洞中道路时通时断,蜿蜒曲折,
黑暗的地下洞穴中,
既有岩缝巨石、急流险滩、飞瀑深潭,
也不乏宽敞的地下厅堂、潺潺流水和静静平湖。
▼ 屏山峡谷,世外桃源。摄影@冯光平

直到2004年7月29日,
运用GPS卫星定位仪、暗河分析软件、
红外测距仪,
终于在湖北恩施板桥镇的天水洞,
发现了暗河的出口,
竟然是一条穿越长江、清江流域分水岭的
地下暗河。
从地表到地下,
峡谷绝壁、峰丛石林、溶洞暗河、天坑地缝,
无数惊世美景等待着你的发掘。
▼ 恩施州利川市文斗镇的落溪天坑。摄影@税晓洁

恩施大峡谷实在是一块最神奇的地方,
谷中深穴幽洞千奇百怪,
整个风景区的地下,
几乎是“百孔千疮”。
英国、法国的探险家们赞不绝口,
这里有“天下第一流的魔幻式的洞穴世界”。
武陵民族走廊:
民族文化璀璨如星河
与自然景观一样 ,
恩施州的民族文化同样丰富多彩。
2025年5月,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施州古城活态更新”项目受到邀请,
以“见物见人,共生共建”的主题
登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舞台。
▼ 唐崖土司城遗址航拍。摄影@文林

在威尼斯本博宫,
来自全世界的业内人士和媒体
将目光投向了鄂西南。
他们惊叹于施州古城同时拥有
横跨八百余年的宋代土司城、
明代施州施南府、
抗战时期湖北省临时省会旧址的
连续与包容,
更折服于如今遗址公园、沉浸式剧场、
艺术聚落和社区乐园
与这座古城嵌合共生,
共同迈向下一个千年的新生和传续。
从 2018年开始,
这片深处中国内陆的山河汇流之地,
已经连续四次来到威尼斯,
向全世界展示这片土地民族融合的
文明魅力和充满活力的东方智慧。
▼ 从清江画廊逆江而上,是武落钟离山。摄影@文振效

是什么让鄂西南获得世界的关注,
屡次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异彩?
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
循着清江的悠悠水声,
去探寻那早已融入山川风物之中的千年基因。
在武陵山褶皱深处、清江流域的峡谷廊道间,
土家、苗、侗三族以山为轴、以水为链,
用六百年的
梯田共耕、集镇同市、歌舞共鸣,
铸就了一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鲜活方志:
武陵民族走廊。
“武陵民族走廊”由民族学家李星星提出,
指鄂、渝、湘、黔交界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北至大巴山、南至雪峰山,
呈东北—西南走向。

这一带史前有“三苗”,先秦有“巴濮”,
后有五溪蛮、苗蛮、土蛮等民族在此生息,
今仍为土家族、苗族等聚居地,
故也可称“土家—苗瑶民族走廊”。
土家族被识别为独立民族,
正起源于此。
20世纪50年代,
社会学家潘光旦深入武陵山地区,
经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
最终识别确认了土家族。
“民族走廊”通常指民族迁徙流动的路线,
但李星星认为其本质是
“中心之外的边缘“或“边界地带”。
▼ 上图:苗族姑娘。摄影@王俊。下图:利川灯歌。供图@湖北省民族歌舞团

在中国,
汉族主要占据冲积平原等农耕中心区域,
而“民族走廊”多为高山峡谷区,
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留存地。
“民族走廊”实为
两大文明中心之间的交界地带。
从恩施看,
“武陵民族走廊”正位于
四川盆地与江汉平原两个汉族中心之间,
是平原与盆地的分割带——
高山峡谷庇护了“少数人”,
允许其文化的存续与发展。
▼ 恩施土家族姑娘。摄影@文林

正如西夏贵族逃入藏彝走廊,
使丹巴以美女闻名,
“武陵民族走廊”中,
又隐藏着土家—苗瑶民族的哪些古老秘密?
旅程的本质:在差异中满足好奇
每个真正的旅行者,
都应怀揣一颗好奇心。
行走在神武峡这片土地,
每一次出发,
都是为了见证地球的多样性与文明的共生。
无论是
神农架的垂直生态、武当山的道法自然,
还是
三峡的江河史诗、恩施的喀斯特画廊,
乃至武陵走廊的民族记忆,
无不彰显差异之美。
▼
“中国最美山路”之屏山峡谷段。摄影@唐雪琴

当我们在他乡遇见故乡所未有之景、
未曾听闻之事,
便是旅行最珍贵的奖赏。
正如没有一步是白走的,
没有一次真诚的探索会令人徒劳。
在这万象归一的世界里,
唯有保持好奇,
方能不负河山、不枉此行。
End
文章根据《中国国家地理—湖北神武峡特刊》相关内容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在2025湖北文旅京津冀地区推介会发言稿整理。
《中国国家地理—湖北神武峡特刊》
正式上市,敬请关注。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关于湖北神武峡地区的评论,神农架、武当山、长江三峡、恩施大峡谷任选其一即可,点赞数前30名的精彩留言,我们免费赠送一顶《中国国家地理》遮阳帽,活动截止2025年9月15日18:00。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