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县鼓楼:一枚镌刻时光的文化印章
在磁县老城的中心地带,鼓楼像一枚深深烙印在大地上的文化印章,见证着岁月流转,也承载着几代磁县人的乡愁与眷恋。
鼓楼公园不仅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传承磁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鼓楼于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由磁州知州章启创建,初名“天下第一楼”,清雍正年间改名为“畿南第一楼”,民国十三年又改名为“中山楼”。现在的鼓楼建筑,是1993年—1995年磁县政府拨款重修而成,但风格依然,雄伟气势不减当年。
鼓楼楼基呈长方形,高8米,面积达1380平方米。中间南北走向的拱券曾是老城的交通要冲,北拱门“拱极”二字取自《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寓意以德治世。南拱门“景嵩”则藏着地理密码——磁州古属河南,登高可遥望嵩山秀色,字体端正遒劲,尽显古人匠心。
北拱门“拱极”取自《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寓意以德治世。
二层南门“势连嵩岳”匾额由刘炳森所书。
三层楼阁是鼓楼的精华所在。下两层外柱内墙,墙柱间的走廊曾是路人歇脚的好去处。夏季穿堂风掠过,凉意沁人心脾;琉璃筒瓦覆盖的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四角飞檐如鸟翼般舒展,最上层南北人字形构造简洁大气,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没有钟表的年代,鼓楼上的日晷与沙漏是老城的时间刻度,晨钟暮鼓准时响起,为百姓的生活划定节律,这套完善的报时系统,曾是古城最动听的晨昏曲目。
登上鼓楼,墨香与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匾额楹联间藏着半部磁州文化史。一层正门上方,启功题写的“鼓楼”二字温润雅致,尽显书法大家风范。二层南门“势连嵩岳”匾额由刘炳森所书,笔力浑厚,道出磁州与嵩山的地理渊源。顶层北檐“雄镇滏阳”四字为费孝通所题,苍劲有力,呼应着滏阳河蜿蜒绕城的壮阔。
启功题写“鼓楼”。
二层南门“势连嵩岳”匾额由刘炳森所书。
费孝通题写“雄镇滏阳”。
南檐“畿南第一楼”则是方毅手笔。雍正年间,磁州改属直隶,成为畿辅南陲重镇,这一称号实至名归。台基南面西侧的“天中第一楼”碑刻,由欧阳中石书丹,因明清时磁州属中原腹地而得名,碑阴《重修鼓楼碑记》则详述鼓楼变迁,字字珠玑。
楹柱间的对联更是磁州历史的缩影。“登楼遐思,听两河涛声,唱不尽古今豪情”,西门豹治邺、魏武观兵、兰陵救驾等典故在涛声中流转;“凭栏远眺,看万里云天,交映出四面风光”,丛台秀色、太行雄姿、漳水南绕的景致尽入眼帘。另一幅“历沧桑几度鼓楼重展雄姿,怜春风无限古镇再展宏图”,则道尽鼓楼与古镇的共生共荣。
鼓楼公园是传承历史文化的生态地标,集文化、休闲、生态于一体。
如今,鼓楼不仅是静态的历史标本,更与生活气息相融相生。近年来,磁县坚持城市有机更新,进一步塑造城市的品质和内涵,完善公共配套服务,打造了集文化、休闲、生态于一体的鼓楼公园。在建设过程中,秉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对鼓楼进行全方位修缮,还原其古朴典雅的风貌。围绕鼓楼,修建了大型下沉式广场,广场地面采用古朴的石板铺设,周边种植了国槐、侧柏等具有历史文化象征意义的树木。广场一侧的人工湖,湖水清澈见底,岸边垂柳依依,湖面上点缀着荷花睡莲,令人心旷神怡。鼓楼公园不仅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崔岩/文
图片由磁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