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种名为“窝囊游”的新兴旅行方式悄然流行。与之前挑战体力极限的“特种兵旅行”完全相反,所谓“窝囊游”,是指将传统旅游项目中的体力挑战元素降至最低,以低门槛、低强度的投入换取情绪价值体验,追求“最小体力消耗、最大心理舒适”的旅行模式。
“窝囊爬山”“窝囊漂流”“窝囊蹦极”……这些以“自嘲”为名的旅游项目,折射出当下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旅游观念与心理需求的深刻变迁。
“窝囊游”频频出圈
美团旅行数据显示,8月以来,“窝囊漂流”搜索量环比增长133.6%,“窝囊蹦极”搜索量环比增长62.6%,“窝囊爬山”搜索量环比增长84%。面对游客需求的变化,不少景区主动推出了一系列“窝囊版”旅游产品精准对接旅游市场需求。
长沙市石燕湖景区将上山魔毯、缓降蹦极与慢速漂流组合成“窝囊三件套”,魔毯代步上山仅需10—20元/人,游客便能实现“无痛爬山”。景区品宣负责人李文告诉记者:“别人玩的是炫技,我们主打的是安全和舒适,让游客体验一次‘不用努力就会很快乐’的旅行。”来自娄底市的游客刘芳体验“窝囊蹦极”后说:“被甩出去的那一刻还是害怕,但比传统蹦极更容易出片,这正是我想要的。”
游客在黄石天空之城景区体验“窝囊蹦极” 受访者 供图
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这类产品的受欢迎程度。长沙市石燕湖景区的“窝囊漂流”每日接待约1000人次,“窝囊蹦极”每日预约量超百人;安徽明堂山景区的魔毯上座率高达80%,以亲子家庭为主要客群;河南宝泉旅游区推出的“窝囊蹦极”售价88元,低于常规蹦极200元左右,在抖音平台已售出800多单;辽宁本溪大峡谷景区同类项目售价99元,亦有千余游客购买。
宝泉旅游区负责蹦极项目的工作人员秦凡告诉记者:“来体验‘窝囊蹦极’的游客中七成是年轻人,有的很开心,也有吓哭的,还有人蹦完反而想尝试普通版,觉得这个不够刺激。”
“窝囊游”不仅风靡年轻群体,也广受老年人和亲子家庭欢迎。明堂山景区早在2020年便推出“懒人爬山”项目,通过索道、魔毯等代步工具,解决家庭出游中老人、小孩爬山难等问题。景区线上营销总监杨鸿宇说:“我们希望打破大家爬山累的刻板印象。”湖北游客陶乐近日携全家体验“懒人爬山”后感慨:“有了魔毯,老人和孩子都能轻松参与,真正实现了‘玩山不爬山’。”
“‘窝囊游’不等于‘躺平’,这不是放弃体验,而是积极重构体验方式。”西北师范大学城市规划与旅游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李巍认为,现在的游客拒绝“玩得拼命”,转而选择更可持续、更关照自我的方式接触世界——山河不必用来征服,而是用来拥抱。体验的价值不在于强度或数量,而在于真实的舒适与内心的自洽。
情绪价值释放
不同于激情澎湃的传统漂流,体验“窝囊漂流”的游客可以漂在水中发呆,仰望天空云卷云舒。长沙游客李珊在广西猫儿山景区体验“窝囊漂流”后感叹:“水清鱼游,躺平漂流是另一种放松,这次体验特别值得。”与传统的打卡式旅游不同,她更倾向于选择随性的旅行,“哪怕一天只去一个地方,全身心放松后才能更积极地生活。”
“以往跟团总是匆匆忙忙,现在坐着魔毯上山后,找块石头坐下来喝茶看景,比跑遍所有景点更舒服。”武汉游客周明轩对“窝囊爬山”情有独钟,他更在意“旅行是否真的让自己开心”,而非“朋友圈发了多少张照片”。
“窝囊游”标志着年轻群体进入更成熟的“情绪消费”阶段。其核心特征是从向外展示“我过得很好”转为向内探寻。李巍说,“窝囊游”的核心便是追求“情绪自由”、摆脱“意义绑架”的消费决策,其刚性指标不再是传统旅游看重的“增长见识”或“社交炫耀”,而是身体直接的舒适度与内心即时的满足感。
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院长薛华菊教授分析,“窝囊游”背后的“情绪消费”主要源于3个方面:一是生活节奏加快,青年群体面临学业、工作和人际压力,渴望通过旅行暂时逃离;二是经济环境变化使青年群体消费更务实理性,追求更高性价比的体验;三是年轻人更愿意探索内心真实需求,实现自我价值满足。
安徽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义庚说:“情绪消费的关键在于出发点,而非形式,旅游产品应回归让游客感到真正快乐的初心。”
湖北天空之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康书帆也感受到这一变化:“所谓的情绪消费,是年轻人对生活的一种追求。更高级或更刺激的项目玩不了,可以退而求其次,体验自己能接受的,是对生活向往的体现。”
让游客慢下来
随着“窝囊游”的火热,其易复制性也带来同质化竞争风险。景区又该如何持续创新,延伸“情绪消费”链条,提升游客体验?
石燕湖景区作为“两型旅游景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不适宜增建大型项目,所以围绕“窝囊”进行了深度IP化开发。李文介绍,景区计划推出趣味挑战赛(如最慢漂流记录),建立“窝囊认证”打卡体系,打造“窝囊三兄弟”IP形象,并重组“水陆空窝囊项目”。目前,景区在夜间推出的“躺平音乐节”,配备躺椅、冰块、蒲扇,结合地方文化表演,营造全方位的放松场景。景区负责人肖沛宇介绍,2024年景区游客接待量为35万人次,截至今年8月的接待量已突破50万人次,“窝囊游三件套”贡献显著。
一些景区通过业态融合提升游客停留时间和体验深度。湖北黄石天空之城景区在“窝囊蹦极”区域周边设置实景演出、休闲购物等项目,还将推出与中国邮政合作的文创小店。“我们希望游客每次来都有新感受。”康书帆说,“配套业态能让游客慢下来、停得住,真正沉浸于风景之中。”
薛华菊分析,传统“打包式”旅游产品难以匹配“窝囊游”随性自在的特质,因此未来旅游产品设计应更注重在地文化、慢生活与情感联结,营销叙事也需摒弃炫耀式表达,转向更个性化、情感化的传播。
对于“窝囊游”可能会缩短游客停留时间的问题,杨鸿宇也考虑到了,“‘窝囊爬山’大幅压缩上山时间,景区缺乏让游客长时间停留的消费场景。目前景区正朝‘高山旅游综合体’转型,发展生态康养和度假配套,创造更多让游客‘留下来’的理由。”
“‘窝囊游’的兴起是机遇,但也需警惕其内核被异化。”李巍提醒,守护其“松弛”本质,应锚定多样性供给和真实感优先两大原则:在提供便利设施(如扶梯)的同时,保留传统路径(如登山道),尊重游客的多元选择权;警惕“伪窝囊”陷阱,确保舒适体验普惠可及,而非设下新的消费门槛。(作者:李明浩;编辑:曹雪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