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阳光穿透薄雾洒落下来,勾勒出钟楼金色的轮廓,“千年古街”又一次被唤醒。眼前的钟楼街,彻底变换了模样,抚今追昔,恍若隔世。
迎泽区是宋建太原古城和明建太原府城的核心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以钟楼街为代表,在迎泽区,文物古建、人文景观遍布全域。永祚双塔,一砖一瓦皆镌刻历史痕迹;始建于唐代的清真古寺、元代的纯阳宫,斗拱榫卯间厚藏文化底蕴;扩建于明代的崇善寺、清代的太原文庙,雕梁画栋中尽显古建精妙……这些历史建筑和人文地标,共同串联起千年府城的文化脉络。
城市是文明的载体,浓缩着现代与历史、物质与精神的成果。这些文物古迹是城市文明的“有形”之基,传承保护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是构建文明城市的应有之义。
在2024亚洲都市景观奖颁奖礼上,“太原钟楼街文化保护与品质焕新项目”榜上有名,这不仅是对设计和创新的肯定,更是对钟楼街这一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与现代融合转型的高度认可。
在钟楼街改造项目中,迎泽区坚持“保护、恢复、激活”的原则,以东方美学为核心,延续历史文脉,陆续完成泰山庙、书业诚等5处文保建筑、6处文物建筑、18处历史建筑和25条历史街巷的修缮改造。设计既保留了街区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底蕴,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元素与功能需求,打造了钟楼等一系列人文景观,呈现出一幅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风貌迷人的当代城市新图景。
钟楼街改造是迎泽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关键一笔。近年来,以创建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契机,迎泽区积极探索老城改造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共赢之路,持续加大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力度,拓宽文物展示利用途径,促进文旅商深度融合。
迎泽区陆续完成观家峪朝阳洞、东祁家山知青房旧址、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指挥部旧址、白云寺、芳林寺等10处文物的抢险修缮及环境整治。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修复孟家井瓷窑遗址,打造瓷窑博物馆,布置专题展览,推出主题游径,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
迎泽区还加强文物活化利用,推动文化遗产以崭新形式融入当代生活。例如,结合崇善寺修缮工程,对大悲殿建筑进行考古和科学调查,挖掘阐释艺术价值,提升文化影响力;对塑像和小木作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存储,建立文物数据库,为未来建设智慧博物馆、讲好文物故事奠定基础。配合市文物局建成全国首座原址建设的北齐壁画博物馆,借助数字VR、动画长卷等科技手段,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既保护文物历史价值,也促进文化传播。
文明是城市的灵魂,赋予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文化软实力建设,则是弘扬城市文明的“无形”之魂。
三金彩漆技艺、印钮雕刻技艺、失蜡法铸造工艺……在迎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诸多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迎泽区以保护为本,深挖非遗本土根脉,开设文明实践“非遗公益课堂”,举办“非遗体验行”系列活动,将岳家匠蛋雕、乾和祥斗形包装、刻瓷等非遗技艺体验活动送到基层3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让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迸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契机,迎泽区整合各类惠民资源,让文明实践成为回应群众需求的“金钥匙”。劲松社区“党建微帮站”常态化提供助医、助行、助餐、助浴等12类服务;双二社区“媛媛”志愿服务队成为一道温暖风景。各实践站将便民市集送到居民家门口,犹如一场场服务社区的“温情庙会”。老军营街道新建南路第二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型社区,受到中宣部表彰。
连续多年,迎泽区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列为惠民实事。通过送戏下乡、举办“迎泽文旅商大讲堂”、开展“迎泽学堂”主题实践培训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对劳动者的体恤与关怀,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明与包容。户外劳动者服务驿站遍布迎泽街巷,其中4个驿站被全国总工会评为“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迎泽区还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为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提供政策学习、技能培训、法律维权等更加周全的服务。
此外,全国最美家庭——迎泽区高思恩家庭传递的爱心与感恩;环卫工人的免费午餐——一碗“老军营打卤面”带来的励志与暖心……在迎泽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正以多元方式持续呈现。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迎泽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一技一艺,皆成文章;保护与活化、传承与创新、惠民与兴业,皆见精神。在这里,一座城市的文化根脉生生不息,不断滋养着崇德向善的城市文明新风。
记者 王 勇 太原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