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作为上海之源、江南水脉,生态本底优良,在践行“两山”理念中勇于探索、走在前列,在全面融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发展中,率先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创新路径。下面让我们将视线聚焦到前沿阵地,一同领略青浦各区域、各领域在“两山”建设中的特色实践与创新探索。
筑牢生态基底,十年育成万亩“绿肺”
“以前河边偶尔有垃圾,现在水清岸绿,饭后散步特别舒服!”提及朱家角的生态变化,居民们的感受格外真切。这份改变,源于朱家角镇对生态保护的长期深耕——将生态视为发展的根本前提,系统推进水源治理与生态修复。
在水环境治理上,朱家角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累计完成14条河道清淤疏浚,新建及改建护岸15.29公里,如今镇域内水质稳定提升至Ⅲ类以上,林草覆盖率超90%,水土保持率超过95%,成功创建市级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点。而在绿化建设上,自2003年起创新推行“个人护林、社会美林、政府管林”机制,建成8000余亩生态片林,全镇林地总面积达2339公顷,陆域森林覆盖率达25%,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
依托林长制与智慧监测系统,朱家角实现森林资源精细化管护,不仅构建起重要碳汇储备库,更探索出江南水乡低碳发展路径。如今漫步镇域,“水清岸绿、林田共生”的生态画卷随处可见,为居民生活与绿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足三个维度,破解古镇发展同质化困局
长三角古镇众多,如何避免“千镇一面”?朱家角镇以创建5A级景区为核心,从时间、文化、民生三个维度精准破局,推动古镇旅游转型升级,让“灵韵朱家角”的品牌越叫越响。
时间维度上,坚持“保护与活化并重”——对历史建筑进行文化赋能,打造沉浸式展示体验空间,既保留古镇的历史肌理,又注入新时代运营理念;文化维度上,深挖江南水乡特色,定期举办民俗文化活动,规范民宿产业发展,引进高端文旅项目,持续提升服务品质;民生维度上,通过“幸福社区”建设、“小巷管家”模式,实现古镇与乡村联动,构建主客共享的生活空间。
三维度协同发力下,朱家角古镇的吸引力持续攀升:游客量逐年增长,入境游客数量位居长三角古镇首位。如今,这里不仅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更成为江南文化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彰显出文旅融合的强劲活力。
发展生态农业,守护“米袋子”做优“菜篮子”
“我们种的粮食绿色又安全,不少商超都主动来合作!”朱家角镇郁香园合作社的农户,说起生态农业的成效满脸自豪。作为都市近郊农业发展的典范,朱家角始终坚持绿色兴农,从“种得好”向“卖得好”“品牌响”转变。
朱家角持续调整农业结构,推广生态种养技术,引进优质品种,构建全链条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依托种养复合生态模式,推动生态技术与三产融合,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郁香园合作社为例,通过全程机械化与绿色标准化生产,大幅提升了农业效益和品牌市场占有率。
与此同时,朱家角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通过“技术革新+模式创新+品牌焕新”,不仅守好了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更走出了一条集约高效、生态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特色乡村的美丽蜕变
从基础设施滞后的传统村落,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朱家角镇张马村的蜕变,也是乡村振兴工作的生动缩影。朱家角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差异化发展,让乡村振兴从“点上出彩”迈向“面上开花”。
张马村通过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打造“四园一岛”农旅格局,发展民宿经济、引入社会资本推进产业融合,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更让村民收入大幅增长;林家村以党建赋能“稻香林家”品牌,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稻米特色产业,打造艺术乡村;薛间村依托长三角一体化优势,培育特色民宿集群,绘就“绿水杉林相伴”的宜居图景。
此外,朱家角还创新实施“186”工作法与乡村治理积分制,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如今,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既保留了乡村的原生态之美,又让“美丽经济”惠及更多乡亲,共同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壮阔图景中,朱家角镇以水为脉、以绿为底、以文为魂,将“两山”理念融入生态保护、文旅发展、农业转型、乡村振兴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了绿水青山的“保值增值”,达成了金山银山与民生福祉的共赢。未来,朱家角镇将继续朝着“长三角生态文旅高地”“世界级江南文化窗口”的目标迈进,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贡献更多“古镇智慧”与“水乡力量”。
记者:沈千慧
资料:区生态环境局
编辑:朱人杰
责任编辑:郭苗苗(首席)
终审:余民(首席)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