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在宜春汤镇的房车营地,我才算真正撞破了自驾圈里的“搭子秘密”。

那天泡完温泉回营地,桌上突然多了盒蓝莓。我问旁边驻车的东北大姐,是不是她放的。大姐摆摆手:“不是我,是隔壁车那南京大哥送的,给了我一盒,也给你捎了一盒。”我赶紧摆手:“我跟人家又不认识,哪能平白收东西。”大姐却笑着说“没事儿,圈里都这样”。
转天一早,南京大哥就主动凑过来搭话:“妹子,一个人自驾啊?”我点头说“是”。他立马接话:“一个人多闷啊,连个唠嗑的伴儿都没有,要不咱搭伙一块儿走?”我笑着摇头:“不了,我老伴过两天就来跟我汇合了。”
他听后愣了两秒,忽然压低声音笑了:“妹子,你也太实在了。这圈子里啊,好多手拉手的‘两口子’,其实都是临时搭伴的。我去年出来,就跟一个女的搭过伙,到后来她每月还要跟我要3000块钱。我寻思着日常吃喝拉撒本来就都是我掏,我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这要求也太过分了,最后就散了。”
他这话一出口,我心里咯噔一下——真有这事儿?没成想,接下来的路,我还真撞见了好几个这样的“搭子”。
到了白马房车营地,隔壁长春的张哥喊我吃东北大饺子。他擀皮,莹姐包,俩人配合得比老夫妻还默契。饭后我主动去洗碗,莹姐凑过来问我:“你看我跟老张,像不像两口子?”我脱口而出:“你们不就是夫妻吗?”她笑着摇头:“不是,我们俩刚搭伙一年。”
毕竟是人家的隐私,我没好再多问。没过两天,我见他俩别别扭扭的,就悄悄问莹姐咋回事。她叹了口气:“之前老张答应给我买个新手机,现在又没动静了。”我赶紧劝她:“姐,你都70岁了,别太计较这些身外之物。张哥能带着你到处玩儿,还不用你掏钱,这不挺好的吗?”她摸了摸围裙:“也是,在家待着太无聊了,出来跟着他,他买啥我就做啥,就当出来散心了。”我跟着附和:“就是,这岁数了,怎么高兴怎么来。”
后来在盘州驻车,晚上我绕着营地散步,看见俩退休的大叔大妈并排坐着看星星,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氛围特别暖,压根看不出不是一家人。可我后来才知道,他俩也是临时搭伙的。
其中那位江苏徐州的李姐,今年65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连车里的桌布都叠得整整齐齐。有天在营地聊天,她剥着橘子,忽然叹了口气:“不是不想找个正经老伴儿,是真的被伤怕了。”
她跟我吐槽,今年相了3次亲,对方一坐下就直奔主题:“你退休金多少?房子写谁名?”“太伤人心了。”李姐声音有点发颤,“我老公去年刚走,孩子又在国外,我一个人在家,总觉得他还在屋里似的,根本待不下去。出来自驾找个搭子多好,合得来就多走一段,聊不来就体面说再见,不用扯那些房子、钱的破事儿,也不用怕被人算计。”
她顿了顿,望着远处的山说:“就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哪怕只是一起看看云,也比一个人在家孤零零的强。”
听李姐这么一说,我忽然不觉得这种“临时搭伙”不靠谱了。他们不是不想有长久的陪伴,只是被生活磨怕了,不敢再轻易交出真心。所以才选了最轻巧的方式——带着各自的孤独上路,凑在一起互相取暖,散的时候也留有余地。
可转头我又忍不住犯嘀咕:这连句正经约定都没有,真在路上出点啥事儿,责任算谁的?万一碰到不怀好意的,骗了钱、伤了心,找谁说理去?那些吵翻了散伙的,自己闹心不说,怕是连当初一起看过的风景,想起来都堵得慌。
李姐听了,苦笑着摇头:“唉,我们凑到一块儿,说到底就是互相有个照应,怕个孤单。拌嘴吵架肯定免不了,我跟老胡今年都分过两次了。分开没几天,又觉得还是搭着伴儿好,就又凑回来了。”
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些:“真要是哪天谁有个意外,身边好歹有个人知道、能搭把手。你没听说吗?现在有些孤寡老人,一个人死在屋里都没人晓得。跟老胡搭伙,总比去养老院自在些。”她叹了口气,“说到底,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啊。”
看着李姐叹气的样子,我鼻子也有点酸。人活到这份上,哪还有那么多“我想做”,大多是“没办法”。
说到底,这些在路上找“临时伴儿”的人,不过是想在奔波里找个肩膀靠靠,在陌生的风景里,能有人跟自己说一句“今天的云真好看”。他们就像一群捧着半杯温水的人,既怕水凉了,又怕被烫着,只能小心翼翼地和同样捧着水杯的人,轻轻碰一碰杯沿。
朋友们,以后你们要是在路上看到一对“夫妻”,一个扛行李,一个买水,别忙着羡慕。或许他们昨晚才刚问过彼此姓名,或许下个月就在哪个岔路口挥挥手各走各的了。
但至少此刻,他们不再是孤单的旅人。这短暂的陪伴,就像黑夜里的一点星火,虽然微弱,却足够照亮眼前这段路。
你们在路上见过这样的“临时搭子”吗?如果是你,老了会选这样的陪伴吗?评论区聊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