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窑遗址博物馆
千年窑火焕新生,穿越历史的徒步时光
王勤 | 文
前些日子,在抖音里经常刷到游人在邛窑遗址公园拍的索玛花,一大片一大片的索玛花在风中摇曳,鲜艳亮丽,一直想去看看。
邛窑遗址公园是国家级遗址公园,位于邛崃市十方堂,从老南桥到黄坝大桥南岸的那一大片区域,直到山脚下,足有3000来亩。公园内有邛窑遗址、有民宿、有餐饮、有文博产业,有邛窑遗址博物馆。
邛窑遗址博物馆是新建成的,我还没去参观过。正好今天有空,带上自拍杆驱车前往,也不知索玛花们是否还在等我?
南河里的水比往日大了些,垂柳的小手在河面上轻摇轻摆的,差一点就能摸着河里的水。太阳好似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金灿灿的,天上连一朵云也没有,但也没有吓到游人,停车场停满了车,我把车停在尽头的树下。
走进大门,是我熟悉的环境,因为给外地的朋友当过几次导游,所以这里大部分的地方我都去过。顺着路一直走是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十方书院、岸上民宿、散花书院。再往下是就邛窑十号窑包遗址和龙窑遗址,这里是与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同等重要的邛窑遗址的核心区域,也是参观邛窑遗址公园最应该去的地方。
太阳虽大,河边树下却是凉风习习,跟往常一样,树下坐了不少喝茶的人,小声摆着龙门阵。蝉们也东一下西一下地试着鸣叫了,听那嘶嘶的声音,估计才破壳而出不久,似乎中气不足。
我从“十方书院”旁边这条巷子往里走,经过“邛窑人家”,放眼一望,哇!美丽的索玛花还在开着,好大一片,看上去恐怕有二十来亩地。虽然不能与千里草原相比,但在邛崃一个公园里,也算是非常壮观的了。
今天进公园,主要是去新建的博物馆看看。
博物馆是一个不算太高的建筑群,比它后面的山丘略矮一些,博物馆距这片索玛花尚有两百来米,中间是树木和人工堆成的小土堆、小山包,小路就从这些小山包下弯弯曲曲地绕过,感觉它在躲避每一棵大树和每一根小草,带着我穿过树林,跨过水草地。四处有鸟鸣和昆虫的叫声,生怕惊扰了它们,我放缓脚步,顶着太阳的燃烤,来到了博物馆大门外。
邛窑遗址博物馆由三栋主体建筑构成,前低后高,斜斜的比后面的山略低些,我对建筑是外行,观察了许久也没看出博物馆的外形像个什么图案,“邛窑遗址博物馆”几个字倒是刚劲雄厚而古朴,也没有落款,不知何人所书。
刚到门口就被一位小姐姐迎着,问我是来参观的吗?几个人?我说就我一人。
进门后有安检通道,两位年青女子向我打招呼。其中一位说请问你拿的是自拍杆吗?我说是的,她说对不起,我们这里不准拍视频。她往身边的一个塑料筐一指,是的,里面有三四个自拍杆。
但我今天也是带任务来的,于是给她们看了市宣传部门给我发的“特约摄影师”的证件,自拍杆被允许带了进去。
室内很大,有许多展柜、展墙,如迷宫一样将一个偌大的空间分割开。展柜里陈列着许多东汉时间的陶器,有器皿有人物,特别是那块东汉时期的画像砖很有意思,陶砖图案是四个在对饮,几上有杯盘,旁边还立着一只仙鹤,颇有些早期道家的风格。
画像砖的旁也有一段文字说明,曰: 汉代的成都平原休闲文化发达。百姓喜择良辰吉日宴请宾客,筵席之间常有抚琴击节、歌舞百戏、杂技博弈,十分热闹。
看来,如今成都平原上的人喜欢喝茶、打牌、饮酒的闲适生活是有根的,这也算是祖传吧。
展厅正中有一个高大而独立的展柜,里面摆放的是羊安出土的东汉时“驷马铜车”仿制品,四匹马并排拉一辆车,既有气势又显高贵。当年司马相如被封中郎将荣归故里,坐的应该就是这类马车吧。他在奉旨进京之前曾在成都升仙桥题字“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后来果然显达,此桥遂改名“驷马桥”。
展厅内还有许多陶器展品,人物、牛羊等等,还有古代煮盐的工作场景。
临邛是古代产盐的重要区域,秦汉时期,巴蜀地区已是“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
西汉政府为增加盐税收入,加强对产区盐的管理,在临邛设置盐铁官,主管盐和铁的交易。
《华阳国志》载:西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时又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
公元219年前后,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亲临视察,并指导当地人用天燃气煮盐。《后汉书集注》载:“临邛火井,诸葛亮往视后,火转盛。以盆著井上,煮之得盐。”
紧挨着煮盐展区是古临邛冶铁的场景,有用于煮盐的一口大锅,直径一米,200斤重。
煮盐要用铁锅,在铁器还没有出现之前,估计熬盐用的是铜锅。我们先不说铜锅的冶炼成本,就说在铜器出现之前会不会是用石锅煮盐?那么,在石锅出现之前呢?那时的人类是否要吃盐?
古临邛冶铁当数卓王孙最为有名,这个展区重点介绍的就是西汉卓王孙、程郑在临邛冶铁的事迹。
《史记·货殖列传》: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唯卓氏曰:“……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
古临邛曾是汉朝冶铁和铁制兵器、铁制农具的重要区域,辖区内留下不少冶铁遗址,如铁屎坝、常乐坝、铁牛坎、平乐阎镇子、固驿铁炉沟、临济铁石冲、蒲江铁牛村等等都是曾经的冶铁场所。
说到卓王孙,自然就要说到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墙上的视频在滚动播放“凤求凰”的故事。
可以说,文君文化是临邛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谈起临邛文化、临邛的历史底蕴,想绕开卓文君是绝对不可能的。
还有司马相如,除了他与卓文君的千古爱情和辞赋之外,他更是大汉王朝赫赫有名的大功臣。
那时,北方的匈奴屡屡侵略大汉王朝,剿灭匈奴就成了汉武帝的头等大事。然而,此时的朝汉江山并非铁桶一般稳固,西南各少数民族名义上是大汉臣民,实际上却不接受中央政权的管束,甚至常常攻打成都平原西南地区。为消除北伐匈奴的后顾之忧,也为加强中央集权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汉武帝决定收复西南地区。
自汉武帝发现司马相如的才华与能力之后,于公元前128年封他为中郎将使节回川,收复西南夷。《史记》:“驰驷乘之传,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南夷”。
司马相如最终打通了西南夷的道路,“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在这些地区设置了犍为郡、牂牁郡、越西郡、沈黎郡、汶山郡、武都郡、益州郡等七郡,最终将整个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纳入大汉版图,从而巩固了汉朝在西南的疆域。
司马相如收复西南夷,打通了南方丝绸之路,为进一步发展我国与东南亚及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个展区内塑有一尊司马相如持节的雕像,墙上是古丝绸之路经灵官道的线路图。
我架上自拍杆,在这里拍一段关于司马相如是否是“渣男”以及他收复西南夷的短视频,由于我声音大,博物馆内又特别关音,一下引来几个工作人员和二楼三楼的游客观看。有个女子可能是此处领班,她在旁边等我拍完视频马上过来对我说:“老师,你的声音太大了,我们这里的解说都在二维码上,手机一扫就可以听,你的声音太大,可能会影响其他游客听语音。”我哦了一声,表示歉意,又在心里自我开脱“不知者不罪”。
展览参观到这里,底楼就结束了。抬步登上二楼,是邛窑的专属展区。
展区内有一个仿制的黄泥龙窑,长一米多,对面有一个宽、高都是约一米五左右,十多米长的玻璃柜,里面全是陶瓷碎片,厚厚的,足有一尺多高,仿佛在述说着800年的辉煌与沧桑,散发出金属般的光芒。
邛窑始烧于南北朝时期,盛于隋唐,衰于宋,有着800多年的烧造历史。
广义的邛窑并非单指某一窑址,而是多处古窑遗址的总称。有专家在《巴蜀大地多奇珍 流光溢彩话邛窑》一文讲道:“其窑址分布很广,以邛崃十方堂窑为首,加上都江堰玉堂窑、成都琉璃厂窑、乐山荻坪山窑、雅安芦山窑、遂宁龙凤镇窑等,组成了庞大的邛窑系。”
邛窑是西南地区烧造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窑址。我们现在所说的邛窑是指邛崃境内,以十方堂为中心的邛窑遗址。
十方堂遗址有十四个窑包。邛窑所烧器物品类非常丰富。如今在博物馆里就有诸如杯、盘、碗、盏,各式香炉、茶壶、酒壶,还有飞鸟、乌龟、小狗、小孩骑马、小孩游泳等众多器物,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史、经济史不可多得的遗存和实物资料。
邛窑尤以省油灯和高温三彩最富盛名,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以青釉、青釉褐斑、青釉褐绿斑,乳浊釉、复合彩绘、高温三彩为主,邛窑釉色多达20余种,对古代陶瓷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博物馆内的邛窑器物大部分是青瓷和三彩瓷器。省油灯占了一个很大的区域,还配有一个滚动播放的显视屏,视频从立体和截面祥细解剖了省油灯的内部构造,让人一看就明白为什么要把灯做成夹层的,是最直接的科普方式。
陆游在《斋居纪事》中这样表述:“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
从陆游的文字来看,夜读不用铜盏灯,而用有夹层的省油灯盏。夹层中可注凉水,可以起到降低燃烧油的温度,减少蒸发,达到省油的目的。
他在《老学庵笔记》中,对省油灯也有专门的记载:
“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邵公济牧汉嘉时,数以遗朝中士大夫。按文安亦尝为玉津令,则汉嘉出此物几三百年矣。”汉嘉即今之芦山县,与邛崃相邻。
后来他又在《陆放翁全集·斋居纪事》中对省油灯作出了更详细的描述:“照书烛必令粗而短,勿过一尺。粗则耐,短则近。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灯檠法,高七寸,盘阔六寸,受盏圈径二寸半,择与圈称者。”可以说,陆游对邛窑的省油灯是极力推崇的,可为省油灯的形像代言人。
邛窑遗址的发现始于二三十年代军伐混战时期,有人在十方堂偶然发现被河水冲出的瓷片和瓷器,便开始在十方堂私自挖掘。1936年,唐式遵部队驻防邛崃,利用军队大规模挖掘,并将所得器物运到上海博物馆公开展览,还设有专店售卖。
博物馆内还有一件镇馆之宝,是唐代时期的青瓷褐彩“临邛”文字杯。此杯可用于饮茶,当然也可以用于喝酒,杯身黄褐色,底部黑褐色,“临邛”两个字以釉下褐彩书写在杯身中央,是目前发掘的邛窑遗址中唯一标注产地的瓷器。
展柜中的展品基本上是以黄褐为主,博物馆的墙壁和展柜都以白色为基调,看着这古朴而淡雅的配色,不由想起杜甫写邛窑瓷碗的一首诗,《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此诗作于杜甫刚到成都不久,他在浣花溪建草屋,由于太穷,于是写信向朋友求援,包括建房的竹杆,连周边的桃树也是向友人求来的,厨房的餐具也是要来的。他在诗中极力称赞瓷碗质地轻巧坚硬,敲击声如哀玉,名满锦城,希望朋友送他大邑白瓷碗。
大邑于唐咸亨二年(671年)从晋原县划归邛州,大邑瓷也是邛窑系,以白瓷著称。杜甫此诗是研究唐代陶瓷史的重要文献佐证。诗中“轻且坚”“扣如哀玉”等描述,生动反映了当时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博物馆三楼是邛崃各处的石刻雕像以及佛教文化,以“龙兴寺”为主,展柜内摆放了许多从“龙兴寺”遗址发掘的文物。
龙兴寺为唐代邛州最大的官立寺院,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刻造像及残件,有佛祖、菩萨、地藏、罗汉、伎乐、供养人等造像,还有大量陀罗尼经幢、经版、莲花台座、柱础石等,另有少量陶瓷造像。可说是雕工精美,完全的盛唐气象。
龙兴寺遗址在邛崃城西面,现存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唐代邛州著名的官方寺院。
邛崃有许多佛教摩崖造像,展厅墙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尤以大同石笋山、临邛花置寺、磐陀寺、白鹤山以及平乐金华山天宫寺等唐代摩崖造像分布最集中,留存规模最大,保存相对完好,是邛崃唐代摩崖造像中的精品,对于研究佛教艺术、佛教的传播以及唐代邛崃经济、文化和交通都有着重要历史价值。”
博物馆最末的位置是塔子的图片,分别有西塔、云居塔、石塔寺石塔三座佛塔,有回澜塔、文笔塔和崇嘏塔三座风水塔,还有夹关冯坝字库塔和联升塔,战斗街上的兴贤塔,还有孔明的倪家字库塔。
看完字库塔,也就到了三楼的出口处,虽然余兴未尽,我也用了一个多小时,工作人员开始吃午饭,我也该回家了。
博物馆内每个展厅的工作人员都非常热情,但他们不会与你多说话,只是在你参观的过程中,会认真地注视着你。我在看那个“浮浊绿油瓜棱砚滴”时,由于下面的文字说明较小,加上我有些微的老花眼,就躬着身,把头贴近玻璃柜,瞪着眼睛看说明文。我却从余光中发现工作人员站在五尺开外,弯着腰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也许,这是他们的工作职责吧。
我非常喜欢博物馆内的色调和各展柜的陈列方式,既错落有致又不至于像逛超市一样走进迷宫,刚刚好的室内温度和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文化气息让人留恋忘返,过几天,我还会去的。
全程跟踪邛崃文艺动态,展示邛崃文艺人风采,根据主题选编诗文、书画、摄影、摄像等作品。征稿对象:包括在邛崃的外地人,也包括在外地的邛崃人;包括邛崃籍人士的文艺作品,也包括外地人书写邛崃的作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