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三面环山的太原,二龙山也是独特的存在。
位于太原北端的二龙山,从不是以海拔高度彰显存在感的山峦 —— 主峰 1300 米的海拔,比起赫赫有名的五台山、恒山、芦芽山,它更像一位温和的邻人。但当秋日的风掠过汾河支流,将山间草木染成斑斓色彩,这座紧依中北大学校园的山,却成了独一份的 “校园秘境”,也成为太原人趋之若鹜的“登峰胜景”!
一、“二龙”其山
二龙山原名叫裂石山,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中北大学校内,西临汾河,地势险要,为太原北部门户。这座山与校园相依托,是太原市仅有的两所四星级公园之一。
裂石山得名因其是一座石山,层叠块垒,植被稀落,山石多裂,因而得名。
又因早年间曾有兰村人在山上圈羊,亦名羊圈山。
后来到民国年间,传说有姓张的两个弟兄,决心在山上植树,改变村里缺少遮挡风沙大的状况。他们俩每日上山挖坑浇水,栽上松柏,小树逐渐成荫。人们夸弟兄俩是两条龙,为了纪念他俩绿化的功劳,又改名二龙山。
也有传说说二龙山原名羊圈山,据说民国初年,张维卿陪阎锡山和美国的煤油大王到太原上兰村考察,当一行人来到山顶,阎锡山问此山何名时,张维卿怕俗称羊圈山名不雅,为取悦上司,立即以“二龙山”为名告之,寓意阎锡山和煤油大王为两条龙,阎锡山听后,连声称好,从此后“二龙山”名就自然流传下来。
当此秋高气爽之时,又逢山雾缭绕,远瞰二龙山在雾中飘渺,倒也多了几分仙气,颇感二龙之名倒适得其时。
二、校园与山的共生
二龙山为全国罕有的位于大学校园里的城市公园。
它位于中北大学深处,中北大学原名华北工学院,其前身是1941年彭德怀元帅亲自倡导创建的“太行工业学校”。如今在校园门口德怀广场上,仍矗立着彭德怀身骑高头大马的青铜塑像,见证着学校与二龙山的历史变迁。
中北大学的 “靠山” 属性,在秋日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学校的德怀楼出发,沿着银杏大道往西北方向走,穿过写着 “知行合一” 的校园牌坊,再绕过一片篮球场,二龙山的登山步道入口便赫然出现。短短十分钟路程,仿佛完成了从 “校园日常” 到 “自然秘境” 的切换:前一秒还是教学楼里传来的上课铃声、食堂飘出的饭菜香,后一秒便被山间的清风裹着草木香拥入怀中,脚下的青石板路还留着学生们手绘的卡通箭头,指引着 “红叶最佳观景点” 的方向。
这也让来此登山观景的游客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毕竟象牙塔中的天地,与外面的俗世相比,自有一番清新清俗,而且可以感受一下大学的生活学习气氛,怀念一下曾经的美好时光,和身边的他或者对孩子讲述一下曾经的那些年少轻狂,且自有一番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窃喜。
也不得不说,中北大学的学子们,有福了!

三、金秋十月看盛景
山势虽不太高,但景色秀丽,山上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鲜花遍布。金秋十月,二龙山迎来了它最绚丽的季节,山上的红叶、柏树等树种在秋季变得色彩缤纷,形成红橙绿交织的美丽景致:
一看山水:二龙山是“龙城”的龙头,山下“列石口”如龙眼,汾河水滋养了三晋儿女,因为是太原的上风上水,所以太原水厂就设在此;加上这几年太原市和中北大学持续建设美化二龙山及周边环境,秀美的二龙山风景是讲述“锦绣太原城”故事的开篇。二龙山步步有景,四季风光,山水之间,石、松、亭、柏、瀑、坝、泉、廊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主要景点包括益足道、爱心林、怡人台、龙山飞瀑、爱心台、长廊和大型草画等。
二看历史:二龙山下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窦大夫祠”,窦大夫与孔子属同一时代人;还有一位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傅山就出生在这里的西村,在二龙山及其周边留下了许多生活的足迹;二龙山下还是阎锡山的避暑山庄和他的高级将领的培训基地,阎锡山老师赵戴文就长眠于此;二龙山上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碉堡、防空洞、战壕、掩体保存完好,可见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和重要的军事要塞;周边历史古迹众多,从二龙山上都可以肉眼看到,所以,这里可谓历史底蕴深厚,人杰地灵。
三看文化:二龙山在中北大学校内,中北大学是一所有着七十年办学历史、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来此登山的游人,会同时感受到校园文化和现代气息。远离闹市区,在这人杰地灵的优美环境中,中北大学是中国高校最好的学习场所之一,培养了国家许许多多栋梁之材。二龙山优美的环境是中北大学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持续建设的成果,二龙山的登山步道和景点多为中北大学勤工俭学学生修建而成。
二龙山,这座矗立于大学校园中的山,好似锦绣太原的起点,咋一出现就给人们足够的惊艳!
对中北学子来说,二龙山的秋是青春的注脚;
对游客来说,这里的秋是 “校园与自然” 的完美融合。
当清风拂过红叶,当古寺晨风遇上校园读书声,当山顶的日落照亮太原的天际线 —— 二龙山的秋,早已不是简单的 “登山赏景”,而是一场充满温度的秋日仪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