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何处烟火繁盛?重庆市荣昌区,无疑是其中一处。
当人们循着数字地图上的标记纷纷涌入荣昌,会发现在这座渝西小城里,它的烟火不只清晨那碗热气蒸腾的铺盖面和卤鹅锅边缭绕的卤香,它的“繁荣昌盛”也不囿于这一个夏季。
从昌州香海棠的千年风雅,到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匠心流转,从“百万仔猪出荣昌”的产业传奇,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时代浪潮,荣昌,一次又一次吸引住人们的目光。
外地人不免好奇,这座偏居川渝腹地、历经沧桑的古城,何以能持续聚人文、聚产业、聚人心,让烟火气跨越古今、生生不息?
答案,也许就藏在古驿道日复一日的相逢时刻里,在陶窑透出的阵阵火光间,在荣昌人一声声“来了就是一家人”的热情呼声中……
一条古道深藏繁荣基因
“试问荣昌道,长亭接短亭……”走进荣昌历史文化展览馆,开篇展陈的便是这首清代重庆知府王梦庚所写的《荣昌道上》。诗句铺陈在一席绢布之上,如瀑垂下。
早在春秋时期,荣昌便是巴国的属地。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始建昌元县,为昌州府治所在地。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将原昌元县大部分地区改置为荣昌县,寓“繁荣昌盛”之意。
古城千年,文脉千年,诗篇无数,缘何以驿道诗篇开宗明义?
2025年6月,当我们前去拜访荣昌历史文化展览馆专家组负责人、荣昌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唐伟时,他力邀我们前去峰高街道寻找答案,探寻成渝古驿道(荣昌段)原始的模样。
驱车至街道石盘村,沿小道步行几分钟,恰见袅袅炊烟从前方不远处的竹林间升起。
一段被青苔覆盖的石板路,静卧在一间村居旁。那是近两米宽的古道,深陷的马蹄坑如岁月年轮。这残存不足百米的古驿道,曾是四川省隆昌市入渝的通道,更是理解荣昌繁荣的密钥。
“荣昌的烟火气,始于驿道,也兴于驿道。”唐伟研究荣昌历史多年,“鲜少人知,荣昌曾是四条古驿道交汇之地,其中就包括成渝古驿道。”
唐伟说,荣昌境内的成渝古驿道自东向西经过石盘铺、峰高铺、梧桐铺、板桥场、底塘铺,再沿濑溪河跨越施济桥,过高瓷铺、广顺场、瓷窑铺、安富铺进入与四川隆昌交界的五福乡,全长52.5公里。其中,峰高、广顺、安富等地已是荣昌的镇街。
“小时候驿道两旁都是客栈、商铺,到晚上都亮着灯。”八旬村民雷树成家住石盘村的驿道旁,他那几十平方米的菜园,便由原来的客栈马厩修建而成。那时,周边出产的重要商品,如安陶陶罐、内江白糖、自贡井盐、泸州白酒等,都通过眼前的驿道前往东南西北、走进千家万户。
通达四方,舟车辏集。多条驿道交汇,且兼通水路的荣昌日益繁荣,更因身处巴蜀交界地带而成为兵家必争的要地和客商云集的重镇。
一时间,鸡鸣声起,万家清晓,烟火繁盛。
“但在明末清初,川渝地区战乱频发,荣昌成为战区,经济凋敝,人口损失严重。”荣昌区档案馆馆长杜永清翻开一本清康熙年间编修的《荣昌县志》,上面记载着: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荣昌在册人口,全县只有143户,男妇286人。十室九空、耕地荒废、市井冷落,发展成为空谈。
转机来自一场浩大的迁徙——湖广填四川。清政府为改变当时的情况,实施土地、科举等各项激励措施,募湖南、湖北、广东等地乡民入川。
沿驿道而来的湖广移民,走到当年的荣昌城门前,抬头就可看见高悬的招民旗。旗下有人说:“荣昌县乃去川府的必经之地,恳请移民留下置业。”
优越的地理条件,自古传承的文化,让移民的身心在这里得到安置。
面对因战乱而贫瘠的土地,他们将家乡的生产技术源源不断地运用至兴建荣昌的浩大工程中。丰富的人力资源,还使得荣昌的夏布、陶器、折扇等手工业枯木逢春、蓬勃发展,拥有广东风味的卤鹅、江浙气息的青团和据传最初源自贵州的泡粑也在这里停留。
如今这些特色食品都被冠上了“荣昌”之名,但移民的特色并未就此消亡。
荣昌区盘龙镇,是重庆最大的客家方言岛,人们用客家方言讲述祖辈从广东迁徙而来的故事;万灵古镇成为“移民水乡”,移民建立的会馆、书院被保存至今,成为荣昌重要的文旅景点,其一砖一瓦都在讲述这场对荣昌至关重要的迁徙。一次次交融,孕育了荣昌“来了就是一家人”的精神基因,这种“和合不同、开放包容”的城市底蕴让不同的文化在此融合、兴盛,吸引已经身处荣昌的移民通过信件,召集远方的家人前来建设新的家乡,且这一传统至今仍没有被湮灭。
如今,荣昌常住人口60余万,过半都是填川移民的后代。可无论大家祖籍何方,说起家乡,回答都只有一个受两广、川渝方言交融影响而诞生的特殊名字:云昌。
“云昌”就是“荣昌”的方言读音。这独特的发音,阐释着荣昌诞生于驿道的交融魅力,更在用另一种方式说明:“来了就是一家人”,这句话不只是荣昌的城市口号,还是一句延续了三百余年的承诺。
漫漫驿道,它的烟火故事又何止移民。
一口窑火淬炼非遗新生
“窑公吆喝喊声远,窑火烧亮半边天……”
2025年6月13日清晨,沿成渝古驿道(荣昌段)修建的安陶古街上,人声鼎沸,高唱的民谣,宣告着窑王祭祀大典正在举行。
约百名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青年艺术家齐聚一堂,伴随着阵阵锣鼓声,舞动的龙狮队伍向开窑现场缓步走去。五里长的古街上,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踮脚观看,两侧的非遗店铺里,荣昌折扇、荣昌夏布、荣昌陶接连亮相。
“每到祭祀的日子,安陶小镇都是这么热闹。”经历了荣昌传统手工业沉浮的原安富镇文化站(现安富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站长刘守琪,格外珍惜如今的烟火盛景。
荣昌陶,起于汉,发展于宋,盛行于明清,以“红如枣、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的特点风靡全国。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20世纪80—90年代,荣昌陶年产量一度超过900万件,曾作为国礼被赠送给各国政要,还大量出口到欧洲、非洲、拉丁美洲等。“那时,距离古街不远处的鸦屿山上,遍布陶窑。”约半个世纪前,刘守琪到安富工作时,安陶古街还是在驿道基础上建起的成渝公路,川渝两地的常见货物,在公路旁的商铺里都能见到,其中占比最大的,当属荣昌陶。
“民谣里唱的‘窑火烧亮半边天’‘泥精壶壶排成行’不是夸张,而是写实。”刘守琪说。
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受市场影响,荣昌陶年产量开始逐步下滑。低迷时,其年产量不足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受到影响的还有曾凭“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闻名全国的荣昌夏布,与苏杭折扇齐名、可“数折聚清风,一捻生秋意”的荣昌折扇,它们都吸纳了不少移民带来的技艺,曾因制作精巧被列为贡品,引得各地客商云集荣昌。但是,在大批量机械加工产品的冲击下,它们都一一败下阵来。
升腾的烟火因技艺的落寞而消散。如何重生?答案是两个字:文化。
文化,承载着一方土地的记忆与灵韵。而荣昌的地域文化,则是随古驿道涌进来,经过时光检验和历史沉淀的珍宝。无论是荣昌陶,还是荣昌夏布、荣昌折扇,作为普通商品,它们的高峰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但作为文化产品,它们在新时代的旅程还未开始。
如何做?既要深挖文化富矿,力创精品,也要不断迎合市场进行创新。
从2010年开始,荣昌出台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发展政策。荣昌陶、荣昌夏布、荣昌折扇等制造技艺接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荣昌陶博物馆、安陶小镇开始筹建。
彼时,作为荣昌陶博物馆筹建人之一的刘守琪,用一通通电话,将老手艺人召回。而优越的人才政策和荣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吸引了各大美术类院校师生落脚荣昌。他们共同迎着火红的窑火,捧出荣昌陶的新生。
梁先才等老一辈安陶人,复原、超越原有的朱砂釉等施釉工艺,令人连连惊呼“中国四大名陶荣昌陶回来了”;管永双夫妇研发出独特的“植物灰釉”作品,用银杏、芭蕉、崖柏、檀木、荷叶替代传统的矿物颜料,在窑火中为陶土绘上不同的色泽……
近年来,荣昌已培育荣昌陶器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34名。无数爱陶者与游客慕名而来,2025年“五一”假期,来安陶小镇的游客共计7万多人次,同比增长366.3%。古驿道上,烟火重生。
不只荣昌陶。近些年,荣昌夏布结合新工艺、新设计走上国际舞台;荣昌折扇突破机械制造难关,将精巧技艺推向新的高度……2025年上半年,荣昌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8%,以全市第一的增速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
古老技艺与现代需求的成功“握手”,让传统走出了沉寂,为荣昌烧出不一样的烟火。
一头仔猪“长”出城市向新
“可别小看这头猪,曾经‘荣昌猪比荣昌人出名’。”这句流传于荣昌的戏言,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意外“出圈”,引得众人关注。
一头猪,为何成为被追捧的“明星”?
因为在荣昌,这只选育历史已经超过450年的“中国名猪”早已超越餐桌肉食的范畴,它不仅是曾缔造“百万仔猪出荣昌”传奇、撑起年产值超55亿元的“金疙瘩”,更成为荣昌以新质生产力撬动传统产业升级、驱动区域经济转型的引擎。
穿上厚厚的防护服,经过多轮消毒,我们见到了连呼吸都要经过层层消毒的生物医药领域新贵——SPF(无特定病原体)荣昌猪。
为何如此娇贵?抚摸着粉红色的小猪,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吴梦道出了其中缘由:“从SPF荣昌猪股骨提取的脱细胞基质材料,植入人体后能像‘脚手架’一样引导新骨生长,价比黄金。”
据测算,仅骨修复材料市场,到2030年国内规模就将突破800亿元,而SPF猪源产品有望占据30%以上份额。
如此作用、如此身价,在传统养猪户眼中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在畜牧行业人眼中,从SPF荣昌猪股骨中提取脱细胞基质材料仅是荣昌猪“宝藏库”的冰山一角。
荣昌猪年出栏量曾占据全国生猪出栏量的60%以上,依靠巨大的国内市场和通道优势,荣昌建立起全国最大的饲料兽药畜产品交易市场和全国唯一的饲料、兽药、畜产品产业基地,实现“依托农业发展工业”的目标。
与此同时,荣昌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径,中国畜牧科技论坛、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重庆)等相继落地荣昌。
2025年7月,位于青山绿水间的重庆首个“未来猪场”,也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双昌”合作示范园区正式投用。“依靠全智能化设备,一个人就能轻松管理全场300多头母猪,产出7200多头猪仔。”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副主任陈虎说。
从生猪保种养殖、食品加工,到饲料、生物医药,“一头猪”的产业链在荣昌不断延伸。与之相应的,是荣昌畜牧产业也迈出了国际步伐:荣昌产山羊痘活疫苗等动物医药出口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荣发起“荣昌倡议”,其相关内容被写入第79届联合国大会全球宣言。荣昌的产业烟火越烧越旺。
但单一产业集群,会带来同质化竞争、地方就业面狭窄、抗风险力弱等问题。
为此,荣昌加大现代产业发展力度。一方面聚焦培育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产业,构建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打造营商环境品牌,推动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做优,让更多人在荣昌创业、置业、发展。
与此同时,荣昌以建强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抓手,培育城市创新发展内生动力,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城市建设。
荣昌高新区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唐昌祥已在荣昌高新区生活、工作11年。
他亲眼见证了成渝高速公路过境段、园区大道、北环路等主干道从蓝图变为现实,学校、商住小区、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更亲身参与了高新区发展空间的不断拓展:从最初规划的5平方公里,壮大至如今的29.86平方公里。
曾几何时,荣昌高新区现在的办公大楼处,只是一片荒坡与田地,如今,它的身边有日夜运转的智能化工厂、容纳欢声笑语的人才公寓……
“荣昌高新区,不但是产业发展的‘城’,更是企业家和就业者共同筑梦的‘家’。”唐昌祥说。烟火升腾处,正是新时代荣昌发展的生动印记。
从一头猪到一条产业链,再借产业链的纵深拓展推动区域经济质变、城市发展跃升,荣昌凭借对现代化产业的持续深耕,聚资源、兴技术、引人才,让坚实的产业基础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最强底盘。
一只卤鹅映射火热人心
今年“五一”假期,并非荣昌文旅热的昙花一现。8月,在荣昌的街头巷尾,卤鹅店前长队依旧;首届卤鹅啤酒音乐节人潮涌动……这热度,源于驿道基因的开放包容,得益于文化产业的深厚积淀,更离不开荣昌人强大的聚合力。
2025年4月,当卤鹅为荣昌聚集大量人气后,当地第一时间召开会议,要求相关部门和企业“接住流量别涨价,严守食品安全”,公布一系列优惠政策。民众也并未闲着,数万名志愿者走上街头,有人免费接送游客,有人将自己的住所免费提供给游客……
从政府到居民,以“我要做”的冲劲和努力,接下“泼天流量”——“五一”假期荣昌共接待游客224.89万人次,同比增长157.03%;荣昌卤鹅销售29万多只,同比增长752.53%。
人们纷纷感叹荣昌的真诚。但这份真诚背后,更难得的是荣昌的格局。面对持续的流量,荣昌主动联动川渝毗邻地区文旅资源,相互引流,打包宣传,合力出击。
地处川渝黄金联结点,荣昌之名,一字取自古称“荣州”的内江,一字取自属地“昌州”,服务区域发展是其与生俱来的使命。
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后,荣昌便扛起推进重庆向西,与成都相向发展的时代重任,建设成渝腹心现代化新兴城市,一方面协同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共同推动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另一方面联动永川等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向外拓展重庆经济圈的辐射范围。
加之,曾经拥有古驿道交汇优势的荣昌,如今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渝西川东交通枢纽,已构建起“铁公水”多式联运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成渝高铁让荣昌实现了“30分钟到重庆、40分钟到成都”的便捷出行,潼荣高速公路、大(足)内(内江)高速公路等显著增强了川渝毗邻地区的交通联系,无水港的推进建设,更让荣昌与广西钦州港“相连”,正式融入辐射渝西川南、连接东南亚市场的全新物流大动脉。
“交通兴、百业兴”,优越的交通优势,让荣昌得以在新时代进一步跳出一地得失,以区域协同放大发展能量,一展拳脚:推进川南渝西深度融合发展,与四川隆昌、泸州共建“中国西部陶瓷之都”,同四川射洪共建电子电路产业集群。打造成渝地区重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基地、现代物流园联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双昌”合作示范园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千年前,驿道让荣昌的视野延至四邻。而今,新时代的发展,让这座城市的视野放到了全国乃至世界。
“这样的城市,是企业最需要的。”2025年5月,原本只是来品尝荣昌卤鹅的台湾商人李东恩看中了荣昌的真诚,短短数月便将项目落地荣昌。荣昌也乘势而上,秉承“再怎么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也不为过”的理念,持续打造营商环境品牌,推出更精准的招商与人才政策。
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前往荣昌。在2025年第二季度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投产仪式上,84.3亿元投资落地荣昌。
如今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千年荣昌”相关笔记超十万条,每篇都在为这座城市“种草”,每篇都在告诉人们“何以荣昌”。
千年驿道,蹄声未绝;人间烟火,生生不息。那袅袅升腾的,是陶炉窑火、是产业“新”火、是市井烟火,更是万家灯火。从历史中走来的荣昌,正将驿道交织的往来印记,化作新时代一曲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繁荣乐章——烟火依旧,昌盛未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