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12日电(记者池梦蕊)秋日的颐和园天高云淡,景色宜人。近日,不少市民游客在昆明湖南岸散步时发现,从南如意门至西门沿线的主路景观经过精心改造,已经焕然一新。多处区域补植了适应本地气候的乡土地被植物,湖畔增种了低矮灌木,高大乔木也进行了细致的修剪,植被层次更加丰富,生态性与观赏性同步提升。昆明湖南岸新铺设的园路、预留的观景平台以及沿途增设的休息座椅,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便利与休憩选择。游客们纷纷表示,“颐和园不仅景色优美,设施也越来越人性化,逛起来更舒服、更便利了”。
据颐和园副园长王树标介绍,此次改造是颐和园持续推进生态修复与优化游览体验的重要举措,旨在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通过增强植被多样性、完善便民服务设施,项目有机融合了皇家园林的历史风貌与现代功能需求,不仅有力助推北京花园城市建设,也为广大市民游客营造出更为优美、舒适、便捷的游览环境。
记者看到,改造后的昆明湖南岸道路更为宽敞,视野也更加开阔。据了解,园方在改造中特别注重视廊贯通,通过疏减过密植株、修剪影响视线的枝叶,增加了景观的通透性,恢复了6条重要观景视廊。如今从昆明湖南岸可远眺玉泉山,园内佛香阁、南湖岛、西堤等著名景点也一览无余。
此次提升改造还充分考虑了游客的实际需求,着力打造“符合百姓需求、服务百姓、贴近百姓”的绿色休闲空间。
据了解,昆明湖南岸共新增了30套座椅和3处观景平台,满足了游客的休憩需要,同时园方还依据历史文献还原了昆明湖南岸的文化意境,实现了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效益。颐和园园林科技科科长赵晓燕表示,为还原历史景观,设计团队深入研究了清代样式雷图档、弘旿《都畿水利图》等历史文献,并从绣漪桥东侧“春敷”、西侧“秋澹”的题额意境中汲取灵感,精心挑选园林植物品种,增加了观花、观果和秋色叶树种,沿步道增加宿根花境和雨水花园,在再现南岸开阔疏朗的历史风貌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整体景观效果,让文化遗产在当下焕发新的生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