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华蓥山北段西侧,属川东平行岭谷区和川中紫色丘陵区的过渡地带。东接大竹,西连营山、蓬安,北界达州市达川区与巴中市平昌县,南通广安。是全国革命老区县、科普示范县、绿化模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县、百万人口大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渠县是“賨人故里、賨国古都”,境内城坝遗址获“田野考古一等奖”,入选2018年“六大考古新发现”。涌现出了大成皇帝李雄、宋代经学大师黎錞,当代著名诗人杨牧、政史理论家李学明、著名学者周啸天、乡土作家贺享雍等历史文化名人。民间艺术“巴渝舞”“竹枝歌”“耍锣鼓”“花园歌”等民间艺术独具魅力,三汇彩亭会、刘氏竹编工艺、呷酒酿造技艺等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享有“中国汉阙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诗歌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文学之乡”7张全国名片,入选全国县域“诗和远方”深度融合代表。渠县是四川省标准化旅游示范县、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是中国“最具价值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四川#
历史沿革
秦置宕渠县,属巴郡。东汉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分置宕渠郡,为郡治。西晋废宕渠郡,改属巴西郡。成汉复宕渠郡,后废。南朝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建流江县,属同置之北宕渠郡。大通三年(公元529年)置渠州,为州治。西魏郡改名流江。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州,县属宕渠郡。唐复渠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渠州为渠县,因滨渠江故名,属广安州。清属绥定府。1914年属东川道。1933~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曾建渠北县苏维埃政府。1935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大竹专区。1953年属达县专区。1968年属达县地区。1999年6月20日,达县地区改建达州市,渠县为其7个县市区之一。
行政区划
明初建置渠县后,政区划为11里,“上五里”云合、在城、安仁、太平、风来,“下六里”为起文、通济、德化、敬忠、孝廉、万寿。里下为甲。
清沿明制,并11里为云合、安仁、凤来、万寿4里。康熙时改里下为保、甲、牌制。同治初年(1862),改4里为东、南、西、上北、下北5路,各路场镇由单一农村集市成为乡一级行政区划的依据,在路与保甲之间。
宣统三年(1911),渠县政区改5路为1城4镇13乡:1城即本城(东关、南关、北关);4镇为三汇、涌兴(小杨家)、林坝(流溪、锡溪)、土溪(李馥);13乡为贵福(大兴、义和)、岩峰(水口)、丰乐(龙会、文重)、静边(白兔、八庙)、板桥(青龙、望江)、三板(万寿、青丝)、杨家(柏林、清和、回龙)、鲜渡(中滩)、李渡(卷硐)、有庆(茶房)、琅那(望溪)、新市(宝城、宋家)、清溪(龙凤、河垭)。
民国元年,县属政区沿乡镇、保、甲、牌制,兴办团练。民国2年3月,知事毛焕煊,迎合袁世凯复辟帝制,恢复清末5路,续办民团,实行团政合一。县设团练总局,各镇乡为分局,设分局长(旋改设团总)。11月,改团为保。团隶分局,附城各团直隶总局。各路辖地如下:
东路:东关、锡溪、林坝、流溪、杨家、清和、柏林、回龙;
南路:南关、李渡、鲜渡、有庆、中滩、琅琊、望溪、新市、卷硐;
西路:本城、青龙、河垭、望江、清溪、茶房、宋家、宝城、龙凤;上北路:三汇镇、涌兴、桂馥、义和、文重、小杨家、丰乐、龙会;
下北路:土溪、李馥、板桥、青丝、万寿、三板、静边、白兔、八庙、岩峰、大兴、水口、北关。
护国军兴,又历护法运动,后军阀混战,号称“靖国”,划定防区,形成割据局面。民国8年4月,知事余同划全县为七区,保甲排(牌)仍旧。
一区:本城、东关、南关、北关;
二区:林坝、流溪、锡溪、李馥;
三区:柏林、清和、杨家、回龙;
四区:卷硐、李渡、琅琊、望溪、癣渡、中滩、有庆;
五区:新市、宝城、宋家、龙风、清溪、茶房、河垭、望江、青龙;
六区:三汇镇、龙会、文重、丰乐、涌兴、小杨家、义和、土溪、桂馥、石垭;七区:大兴、板桥、青丝、静边、白兔、八庙、水口、岩峰、三板、万寿。
后,团务组织及规办形制多有改易。民国19年10月,奉川军11师令,酌划全县为10区:
一区(署县城):本城、东关、南关、北关;
二区(署临巴):临巴、流溪、锡溪、李馥;
三区(署杨家):杨家、清和、柏林、回龙;
四区(署李渡):李渡、澥渡、琅琊、望溪、卷硐;
五区(署有庆):有庆、中滩、新市、宝城、茶房、宋家;
六区(署青龙):青龙、清溪、龙凤、河垭、望江;
七区(署板桥):板桥、青丝、万寿、白兔、静边;八区(署岩峰):岩峰、八庙、三板、桂馥、大兴;
九区(署三汇镇):三汇、土溪、丰乐、龙会、水口;
十区(署涌兴):涌兴、文重、小杨家、义和。
民国21年8月,县长龙焕章遵20军令,废团甲,实行新编户,以5户为邻,25家为闾,100家为乡,团务渐废,改办门户练。
22年初夏,红军游击县境。入秋,红军在县北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民国县府南逃李渡,一夕数惊,政区驰废不一。
川政统一,渠县施行地方自治,按保甲条例推行联保制度。原划10区合为4区(称联保区),依人口与经济状况核定等级,乡镇统称镇。县城、三汇镇各编街保1个,合数保为联保。民国24年8月1日统计,全县4区、47联保(镇),1231保、12308甲。各区辖地为:
一区(乙等,署附城):本城、东关、南关、北关、李馥、青龙、中滩、板桥、茶房、鲜渡;
二区(乙等,署临巴):临巴、锡溪、流溪、李渡、望溪、琅琊、卷硐、回龙、杨家、清和、柏林;
三区(甲等,署涌兴):涌兴、文重、龙会、三汇、水口、土溪、岩峰、大兴、贵福、义和、丰乐、小杨家;
四区(乙等,署清溪):有庆、望江、万寿、三板、白兔、静边、八庙、青丝、河垭、龙凤、宋家、宝城、新市、清溪。同年11月,裁第一区署为县府附区,一年后改作独立区,复设区署。
民国25年11月,核查全县有保1089个,甲10901个。民国26年2月,按地形交通情形改4区为6区,重新核定等次,保甲设置不变。各区辖地为:
一区(丙,附城):本城、东关、南关、卷硐、青龙、锡溪、北关;
二区(丙,临巴):临巴、李馥、流溪、板桥、三板、清和、杨家、回龙;
三区(乙,三汇):三汇、土溪、水口、丰乐、文重、龙会、柏林;
四区(丙,贵福):贵福、涌兴、小杨家、义和、大兴、岩峰、白免、八庙;
五区(乙,清溪):清溪、宝城新市、宋家、龙凤、河垭、青丝、静边、万寿、望江;
六区(丙;鲜渡):鲜渡、有庆、中滩、琅琊、望溪、李渡、茶房。
民国28年上年统计,全县六区、48联保、990保、9900甲。12月裁第一区署,直属县府。
民国28年8月7日,国民政府公布《县各级组织纲要》,推行所谓“新县制”,要求在民国31年底完成,第十区专署决议:渠县划为5镇31乡。民国29年6月,县属政区遂为区、乡镇、保、甲制。
民国30年,两次变动区划,紧编保甲以增数目。6月,万山乡复为万寿、三板两乡,会乐乡复为丰乐、龙会(达县骑龙乡一部入编)两乡,贵兴乡复为贵福、大兴两乡,复设水口乡、望江乡,宋巩乡复为宋家、拱市两乡,相应调划属保。10月1日,又奉省府令调整区划,全县改划为8个区。其中:
第一区划入板桥(25保250甲)、城南(11保110甲)两乡,共辖7乡镇。
第二区新置龙潭乡(14保140甲),共辖7乡;
第三区增汇东(25保250甲)、石佛(15保,150甲)两乡,新置平安乡(22保220甲),共辖10乡镇;
第四区置安北乡(20保200甲),划入文崇乡,共辖5乡镇;
第五区改由靖边、八庙、白兔、岩峰、大兴5乡组成,指导员驻靖边场;
第六区序列改由清溪镇领衔,复回龙乡(14保140甲),共辖6乡镇;
增划第七区,以有庆镇、定远(13保130甲)、屏西、新市、宝城、宋家6乡镇组成;
增划第八区,以滩渡、嘉禾(19保190甲)、中滩、望溪、琅琊、安南(20保200甲)、李渡7乡组成,指导员驻癣渡场。
全县政区为8区、52镇、980保、9800甲。
民国31年7月初,清白、隆阳乡划归大竹县辖。同时,将年初划入第四区的平安乡和第五区的水口乡仍划归三区辖。
民国34年初,又改8区复6区。
民国35年,三区拨贵福等乡入四区,四区指导员由靖边改驻贵福。年底,计有53乡镇、933保、8789甲。
民国36年,撤三汇区署,改区长为指导员,年底改全县6区为5区,仍分驻指导员;复调整保甲,于次年2月结束,其区划为:
第一区,原13乡镇,后有渠江镇、城北、青龙、望江、清溪镇、拱市、回龙、龙凤、和乐、宋家、屏西11乡镇。
第二区:原9乡镇,后辖有庆镇、城南、中滩、定远、宝城、新市、嘉禾、少愚、望溪、琅琊、安南、11乡镇;
第三区,原10乡镇,后领三汇镇、汇东、龙会、石佛、锡溪、临巴、流溪、龙潭、卷硐、李渡、城东11乡镇;第四区,原11乡,后统贵福、板桥、青丝、靖边、白兔、八庙、万寿、三板、岩峰、大兴10乡;第五区辖涌兴镇、李馥、土溪、平安、丰乐、文崇、安北、大义、义和、水口10乡镇。全县保甲整编为467保、5385甲。三汇镇在“地方自治”活动中列为直属镇。
民国38年2月,省府训令实施“乡镇自治公约”及“保甲自治规约”,县府为“缩小范围、减少单位”,重新分配督导区域,于3月将5区划为10区,7月8日正式颁行。督导区域如下:
第一区:渠江、城北、城南、青龙、屏西、中滩(驻员渠江镇);
第二区:临巴、龙潭、锡溪、流溪、城东(驻员临巴乡);
第三区:李馥、三板、万寿、板桥、青丝(驻员板桥乡);
第四区:三汇、汇东、土溪、丰乐、龙会(驻员三汇镇);
第五区:涌兴、安北、文崇、大义、义和(驻员涌兴镇);
第六区:岩峰、贵福、大兴、水口、平安(驻员岩峰乡);
第七区:靖边、八庙、白兔、和乐、望江(驻员靖边乡);
第八区:清溪、回龙、龙凤、宋家、拱市(驻员清溪镇);
第九区:有庆、宝城、新市、嘉禾、少愚(驻员有庆镇);
第十区:李渡、琅琊、望溪、卷硐、安南(驻员李渡乡)。
1949年12月25日,渠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全县自然条件,并参照土地人口”布告全县,县域划为10个区,辖51个乡镇。
城关区:渠江镇、城北、城南、卷硐、城东、青龙乡;
清溪区:清溪镇、回龙、龙凤、拱市、和乐、宋家、望江乡;
临巴区:临巴、锡溪、龙潭、李馥、流溪乡;有庆区:
有庆镇、宝城、定远、嘉和、新市、屏西乡;
涌兴区:涌兴镇、丰乐、文崇、安北、平安乡;
少愚区:少愚、李渡、琅琊、望溪、中滩乡;
贵福区:贵福、大义、杨家、大兴乡;
岩峰区:岩峰、水口、土溪、三板、八庙乡;
静边区:静边、白兔、青丝、万寿、板桥乡;
三汇区:三汇镇、汇东、龙会乡。
次年1月统计,全县有467保,5478甲。
1950年9月1日,各区人民政府以序号排列,并调整区划,变10区为12区1镇,辖55个乡镇,于23日公布施行。
一区:渠江镇、城东、城用、南北乡;二区:临巴、锡溪、卷硐、龙潭乡;三区:土溪、李馥、流溪、平安乡;四区:涌兴镇、丰乐、龙会、文崇、安北乡;五区:贵福、大义、大兴、义和乡;六区:岩峰、三板、八庙、水口乡;七区:静边、万寿、青丝、白兔乡;八区:青龙、板桥、望江、屏西乡;九区:清溪镇、和乐、回龙、龙凤乡;十区:宝城、拱市、宋家、新市乡;十一区:有庆镇、中滩、嘉和、定远乡;十二区:断渡、李渡、琅琊、望溪乡;三汇镇(汇东乡并入)列为区级直属镇。
各区首列乡镇为区治地,或以治地乡镇作区名。
1951年初,据川东行署区编制委员会《关于执行一九五一年编制的决定》,渠县按甲等县列编。乡以下行政组织废除旧有保甲而建村。7月30日,三汇镇按城镇建制将所属非农业1785户编为7段。9月12日,经专署批准,渠江镇公所升置为城关区人民政府,镇属非农业1893户划为10个户籍段;以城关近郊城东、城南、城北3乡为第一区(城郊区)。后合汇西、汇南、汇东3乡属第十三区(三汇区),原涌兴、有庆、清溪镇以乡命名。
1952年5另8日,将第十二区(湃渡区)的望溪,琅琊两乡析置第十四区(琅琊区)。6月统计,全县14个区,51个乡,475村;l个城关区,1个区级镇,17个段(相当于村)。10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提出“民主建政”任务。1953年初,渠县除14个区不变外,51乡分置为86个乡,乡下设村(5~10村)、村下设邻(5~10邻)、每邻8~16户,城关和各场镇下设段,段下设组(每段6~12组),每组15~30户。乡镇以地名命名,村(段)、邻(组)以数字序列。2月18日公布各区新增乡是:
一区城西,二区凤凰、新建、大峡、双土,三区天井、新兴、河东、广禄、仁和、东安,四区任家、张家庙、金竹、扇子坪、张家坝,五区黄泥、柏林,六区新民、月光、太平、蔡和,七区花龙、麻柳,八区马木,九区射洪,十区石板,十一区元宝,十二区陈家、金锣,十三区汇北、石佛,十四区民胜、保和、奉家。下年,改序列村名以地名命名,明确村为乡下基层行政组织,设村公所。9月,实行小区小乡制,将86乡析置124乡,分属14个区。各区新增与变更乡如下:
第一区增新桥、和平乡,二区增凉桥、庆和、新农、双龙乡(凤凰更名为河西),三区增大渡、三元、两河、双石、凉峰乡,四区增报恩、北斗、高平、胜利、竹林乡,五区增新垭乡,六区增三江、大石、铜佛乡,七区增马木、野寺乡,八区增青河、三合、青屏乡,九区增绿沼、踏水、石河乡,十区增码头、龙湾乡,十一区增和家、龙家乡,十二区五龙、宝塔乡,十三区增龙乐、文家、深井乡,十四区增金桥乡。
1954年3月“普选”后,城关区10段改为6个居民委员会,领80个小组,三汇镇改为6个居民委员会。
1955年3月25日。县府撤销原第十二区公所,将琅琊区改为第十二区:鲜渡、宝塔2乡划归十一区,李渡、五龙2乡划归第一区,金锣、新和(原陈家)2乡划归十二区。9月,各区改数序以地命名。
1956年2月8日,人委发布《关于调整合并区乡行政区域的命令》,将原14个区调整为9个区,124乡合并成81个乡,另设城关、三汇两个镇。其中,两镇及城东、城南;城西、城北、青龙、新桥、李渡为县直属乡镇。撤销城关、城郊、青龙、岩峰、宝城5区。20日,恢复岩峰区,按新划乡范围辖大石、三板、水口、岩峰、新民、蔡和、八庙7个乡;将城关镇复为区并划入城南、城西2乡。另划板桥乡入临巴区,李渡乡入琅琊区。
4月,裁新桥乡。11月,恢复三汇区龙乐乡。
1957年7月,恢复土溪区天井乡和岩峰区月光乡。
1958年10月初,人委按中央指示,以乡为单位合并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为人民公社,公布各乡人民公社名称(其中,有庆区的有庆、定远、元宝、中滩、嘉禾试建一个大公社,两月后析为一乡一社)。村改管理区,管理区内分若干生产队,均以数序排列,全县共10个区,82个公社,616个管理区及2镇、12个居委会。
1960年2月,成立城关区公所(与城关镇人委合署办公),辖原县直属5社。
1961年8月,取消公社名称,一律以乡名称谓(个别社名仍旧)。人民公社逐正式成为乡级行政区划,改乡下管理区为生产大队。
1962年1月4日,恢复游渡、宝城2区。城关区改为城郊区,与城关镇分署办公,调整清溪、有庆、琅琊3区范围。渡区辖4乡,包括原有庆区的癣渡乡、原琅琊区的李渡和金锣乡,恢复宝塔乡(合并癣渡乡的九、十、十一、十二4个大队建制)。宝城区辖石板、新市、宝城、拱市和宋家5乡。
1964年4月,文崇、丰乐、共和、黎乐4乡建立文崇区。全县行政区分为2镇、14个区、83个公社。城关、三汇为县直属镇。
区乡隶属如下:城郊区:城东、城西、城南、城北、青龙;
临巴区:临巴、锡溪、大峡、龙潭、李馥、河东、板桥、河西;
土溪区:土溪、流溪、东安、天井、新兴、广禄;
三汇区:汇东、汇南、汇西、汇北、龙乐、石佛;
文崇区:文崇、共和、黎乐、丰乐;
涌兴区:涌兴、营盘、平安、任家、金竹、安北;
贵福区:贵福、黄泥、大义、义和、柏林、大兴;
岩峰区:岩峰、蔡和、大石、三板、八庙、月光、新民、水口;
静边区:静边、麻柳、万寿、花龙、白兔、青丝;
清溪区:清溪、射洪、望江、和乐、回龙、龙凤;
宝城区:宝城、石板、拱市、宋家、新市;
有庆区:有庆、定远、嘉禾、中滩、屏西、元宝;
溿渡区:癣渡、宝塔、金锣、李渡;琅琊区:琅琊、望溪、保和、奉家、新和、双土、卷硐。
1977年调整,年底全县共698个大队,5858个生产队。1981年,通过地名普查,县以下单位统一名称,城关镇更名为渠江镇,清溪区更名为清溪场区,14个乡级单位重新命名(详前《乡镇变化》生产大队改序列为以地命名。区镇、乡镇、村会、组1983年,按宪法规定,改公社管理委员会为乡人民政府,乡下生产大队改村民委员会,村下设村民小组。
1984年1月,临巴区板桥乡划归城郊区。渠江镇、三汇镇所属街道“革命领导小组”撤销,建立居民委员会,下分居民小组;镇属菜场系农业人口,亦建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
1985年,全县有14个区、2个区级镇、82个乡、1个乡级镇、667个村(5254个组),及13个居民委员会、2个菜农村(8个组)。
1986年,临巴撤乡建镇。
1987年5月,撤渠东、涌兴、有庆3乡,分别建天星、涌兴、有庆3镇。
1991年10月,共和乡分为共和、报恩两乡。
2002年6月,撤销城郊、临巴、土溪、三汇、文崇、涌兴、贵福、岩峰、静边、清溪场、宝城、有庆、渡、琅琊14个区,成立各区督导室。同时撤土溪、文崇、贵福、岩峰、静边、清溪场、宝城、癣渡、琅琊乡,分别建镇。
2004年2月撤销区督导室。前后新建13镇,加上原渠江、三汇2镇,建制镇共15个。撤销渠西、河西、大峡、天井、广禄、石佛、农乐、汇西、黎乐、共和、金竹、任家、营盘、黄泥、月光、汉碑、大石、花龙、建国、观龙、元宝、宝塔、金锣、保和、新和、奉家乡,扩大了渠南等29乡的行政区域。
2012年,渠北乡所辖前锋村、庆丰村、流江村并入渠江镇。
2013年4月1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渠县人民政府机关办公驻地由渠县渠江镇和平街19号迁至渠江镇前锋大道1号。
2015年,李渡乡、中滩乡、龙潭乡、三板乡、丰乐乡分别撤乡设镇(川府民政[2015]6号)。
2018年,渠县下辖33个镇(渠江镇、天星镇、临巴镇、土溪镇、三汇镇、文崇镇、涌兴镇、贵福镇、岩峰镇、静边镇、清溪场镇、宝城镇、有庆镇、鲜渡镇、琅琊镇、渠南镇、渠北镇、定远镇、青龙镇、板桥镇、龙潭镇、李馥镇、流溪镇、丰乐镇、水口镇、三板镇、鹤林镇、新市镇、李渡镇、望溪镇、龙凤镇、中滩镇、卷硐镇),27个乡(锡溪乡、河东乡、青神乡、东安乡、汇东乡、汇南乡、汇北乡、报恩乡、安北乡、平安乡、千佛乡、柏水乡、大义乡、义和乡、巨光乡、蔡和乡、白兔乡、青丝乡、万寿乡、射洪乡、望江乡、和乐乡、宋家乡、嘉禾乡、双土乡、拱市乡、屏西乡)。
2019年12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渠县撤销29个乡镇(渠江镇、天星镇、渠南镇、鹤林镇、板桥镇、水口镇、龙潭镇、流溪镇、屏西乡、嘉禾乡、射洪乡、万寿乡、青丝乡、白兔乡、青神乡、双土乡、汇南乡、汇北乡、汇东乡、河东乡、锡溪乡、柏水乡、千佛乡、平安乡、东安乡、宋家乡、和乐乡、蔡和乡、义和乡),设立渠江街道、渠南街道、天星街道、合力镇、万寿镇、东安镇,被撤乡镇及村(社区)就近划入37个乡镇(街道)。
2023年,渠县有渠江街道、渠南街道、天星街道、三板镇、万寿镇、土溪镇、文崇镇、丰乐镇、青龙镇、清溪场镇、三汇镇、合力镇、卷硐镇、李馥镇、渠北镇、宝城镇、新市镇、龙凤镇、涌兴镇、定远镇、静边镇、贵福镇、岩峰镇、临巴镇、东安镇、溿渡镇、有庆镇、李渡镇、中滩镇、琅琊镇、望溪镇、报恩乡、望江乡、拱市乡、大义乡、安北乡、巨光乡共37个乡镇(街道)、415个村(社区)。
2025年渠县辖3个街道(渠江街道、天星街道、渠南街道),28个镇(渠北镇、合力镇、李渡镇、万寿镇、东安镇、临巴镇、土溪镇、三汇镇、文崇镇、涌兴镇、贵福镇、岩峰镇、静边镇、清溪场镇、宝城镇、有庆镇、鲜渡镇、琅琊镇、定远镇、青龙镇、李馥镇、丰乐镇、三板镇、新市镇、望溪镇、龙凤镇、中滩镇、卷硐镇),6个乡(报恩乡、安北乡、大义乡、巨光乡、望江乡、拱市乡)。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