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晚,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汉口江滩三阳广场盛大启幕。绵延25公里的武汉长江岸线,一场融合文艺演出、绚烂烟花、无人机编队与灯光秀的多元视听盛宴,在现场观众的阵阵欢呼中拉开帷幕。站在江边欣赏这场文化盛宴,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在爷爷的旧相册里翻到的长江。黑白斑驳的相纸上,江轮缓缓驶过,岸边的码头还是青石板路。如今再看这江城,才发现长江文化早已不是记忆里的静态模样,而是顺着时代的浪潮,焕新为长江沿岸居民触手可及的日常,更成了湖北递给世界的一张鲜活名片。
作为长江干流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湖北与长江的情缘,从来不是简单的“依水而居”。长江在湖北境内蜿蜒1061公里,占干流总长近五分之一,从宜昌的三峡奔涌而下,到武汉的两江交汇,再到黄冈的赤壁怀古,每一段江水都浸润着不同的文化基因。在武汉,我曾在黄鹤楼的顶层听编钟演奏,当《离骚》的旋律顺着江风飘来,眼前仿佛浮现出屈原行吟泽畔的身影。也曾在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大棚外驻足,看着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陶片,那些带着绳纹的碎片,是3500年前长江文明的“密码”。这些不是书本里的遥远故事,而是藏在城市角落的“文化底气”。就像老武汉人会带着外地朋友去自家楼下过早,吃着热干面就顺带讲起了码头旧事;年轻人打卡湖北省博物馆时,参观完千年曾侯乙编钟,会带一个编钟冰箱贴、买一把越王勾践剑挂件回家。长江文化不是“高大上”的概念,而是融入湖北人生活细节的血脉里,是我们聊起家乡时,眼里藏不住的自豪。
这些年湖北文旅的“出圈”,是长江文化“活起来”的最好证明。今年上半年,湖北接待游客4.36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4500亿元,“蒜鸟”一词更是顺着短视频平台火遍大江南北。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始后,武汉两江四岸的酒店、游船引来四方游客,这些旅友白天乘旅游专线打卡东湖、省博、黄鹤楼,晚上坐长江游船看烟花表演,临走还会带上湖北特产。作为经常推介湖北文旅的武汉人,从文化感知的角度,当前,湖北正以“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为锚点,用文化厚度、科技锐度、服务温度,全力书写文旅融合新篇章,推动文旅产业加速迈向万亿级。
今夜,长江艺术文化季的烟花在武汉江面绽放时,上游四川的三星堆博物馆或许正在举办青铜文明展,下游江苏的苏州园林里正吟唱昆曲《牡丹亭》。长江文化的魅力,正在于“多元共生” 的包容,就像楚文化里的浪漫瑰丽,能和巴蜀文化的神秘奔放共鸣;江南文化的温婉细腻,也能和荆楚文化的豪迈大气相融。未来,长江文化的潜力,也将在三大文化的碰撞交流中迸发出新的生机。湖北可以借着长江文化艺术季的平台,多和沿线省市“搭把手”,比如联合推出“长江文化旅游专线”,串联上中下游核心文化地标。共同举办“长江非遗博览会”,让蜀绣、苏绣、汉绣在同一个舞台上绽放光彩。只有打破“地域壁垒”,让长江沿线的文化资源“流动起来”,才能把长江文化真正转化成为中华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
今晚的烟花落幕时,江风里还带着温情。小朋友看到空中“江豚”光影,下次看到长江边的江豚保护牌,会想起这是烟花里的小动物。我想,长江艺术文化季的意义,不只是办一次热闹的盛会,而是在孩子们心里种下“长江文化”的种子。作为湖北人,作为长江边长大的一代,我们守护的不只是一条江,更是一段活着的文脉。我们发展文旅,不只是为了经济增长,更是为了让更多人读懂长江的故事,爱上长江的文化。江水奔腾不止,长江文化生生不息,湖北正站在长江的潮头,用自己的方式,把长江文化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也和长江沿线的兄弟省市一起,把这条母亲河的文化篇章,写得更精彩、更绵长。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汤佳男(武汉市蔡甸区发展和改革局)
摄影:章崴(湖北武汉)
责编:刘文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