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摩崖游记:穿越千年,触摸历史的温度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如同璀璨星辰,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去感悟。唐摩崖,便是这样一处令人心驰神往的圣地。它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盐津乃至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
一、初见唐摩崖:历史的回响
当踏上前往唐摩崖的路途,内心便被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情感所笼罩。沿途的风景如画,但我的目光早已被那远方峭壁上的一抹古迹所吸引。唐摩崖,这通嵌刻在悬崖上的石刻碑文,虽仅有122字,却承载着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等诸多重要使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丰碑。
抵达唐摩崖,站在那历经千年风雨侵蚀的石刻前,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南诏国的崛起为云南边疆带来了生机与活力。10年后,国力强盛的南诏,成为唐朝统一国家、团结边疆少数民族的关键。唐德宗派御史中丞袁滋持节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袁滋途经豆沙关,见此地雄奇险要,遂将此行之事刊刻于石上。这一壮举,不仅巩固了唐朝与南诏的团结,更促进了边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繁荣,其功绩早已载入史册,彪炳千秋。
二、漫步石门关: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唐摩崖所在的石门关,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这里峰峦秀丽、烟涛云霭,一江碧水环绕,四面青山如画。沿着G85国道步入五尺道,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古丝绸之路的繁华年代。自秦朝开疆立国以来,五尺古道连接着边疆与内地,成群结队的马帮和商人驮着山货、丝绸、药材长途跋涉,石门关也因此青史留名。
漫步在五尺道上,脚下的马蹄印迹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穿过古城堡,沿弯曲盘绕的石阶进入青莲洞,游览古色古香的观音阁,仿佛进入了仙山胜景。石门关的美景令人陶醉,白雾升腾、气势磅礴、绮丽俊秀,千仞绝壁上猿猴惊鸣、飞鸟凌空,恍若天籁回响。“僰人悬棺”“猪头拱月”“雀笼高挂”“金鸡报晓”“犀泉碧潭”等独特景观,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而唐摩崖,犹如一颗镶嵌在群峰悬崖中的明珠,折射出耀眼的光辉,为石门关增添了耐人寻味的深邃意境与永恒之美。
三、唐摩崖亭:古韵今风的融合
唐摩崖亭的建筑,仿古融今,既保留了唐至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精雕细刻的绘画技巧,给人以超拔豪放之感。亭内,唐摩崖碑文清晰可见,那古朴的字体,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亭外,石门古堡依托历史遗迹重建,突出坚固恢宏之气势;观音阁则使原有雕刻艺术大放异彩。在修建过程中,唐摩崖亭注重整体造型,通过空间设计向外延伸,使之更显雄奇飘逸,巧妙融合了古代艺术与现代文明,展现出时代的光华。
站在唐摩崖亭前,仰望那雄伟的石门关,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这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唐朝与南诏的团结和睦,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程。如今,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更应该传承和弘扬这种团结一心、开拓进取的精神,让中华民族的辉煌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四、感悟与展望:传承与创新的力量
唐摩崖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在国家拨专款修缮石门关时,一批批外国游客不远万里来此观光,现代化文人的华章又刻在了石门峭壁上,伴着那五尺雄关挟朱提,千嶂云气显碑亭。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如今,豆沙关风景名胜区已全面规划完毕,在保护五尺道遗迹的同时,以唐碑亭为主线,新建关口梯步路、唐宗水街和交通博物馆,开发天然大溶洞。以黎山云海、三股水奇观等自然景观为脉络,将盐津打造成昭通乃至云南有名的游览胜地,吸引八方来客。这不仅是对唐摩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新时代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积极探索。
站在唐摩崖前,回望那千年的风雨历程,心中充满了感慨。这处古老的遗迹,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民族的团结,见证了文化的传承。它让我们明白,中华民族的辉煌是靠千千万万能人志士的心血与智慧凝结而成的。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更应该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让中华民族的辉煌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唐摩崖,这颗镶嵌在祖国大地上的明珠,历经岁月沧桑,见证华夏辉煌。它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的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