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视频显示,多名游客在青海省茶卡盐湖景区用袋子装走铺路的盐,引发关注。盐湖里的“盐”是从哪里来的?可以直接食用吗?
当湖泊老去,依然色彩斑斓
平静的湖面结成白色盐结晶体,人站在上面,如同立于镜子之上,水天一色……这是位于青海省的茶卡盐湖的美丽景色。
游客在茶卡盐湖景区游玩。新华网发
盐湖是一种特殊的咸水湖,通常是指湖水含盐度w(NaCleq)>3.5%(大于海水平均盐度)的湖泊,也包括表面卤水干涸、由含盐沉积与晶间卤水组成的干盐湖(地下卤水湖)。
作为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盐湖不仅是一道风景线,更是一个资源宝库。
在大多数情况下,盐湖是湖泊发展到老年期的产物,在湖滨和湖底形成了各种不同盐类的沉积矿床。它富集着多种盐类,是重要的矿产资源。盐湖中沉积的盐类矿物多达200种,而我国98%的钾资源、超过80%的锂资源、50%的硼资源、50亿吨的镁资源,也都赋存在盐湖卤水中。
事实上,正是由于不同盐湖中含有的离子组合变化以及富含微生物的不同,不同地方的盐湖也会呈现多样的色彩,如同大自然的调色盘。
以山西最大湖泊——运城盐湖为例,它的颜色主要有红、绿、黄、蓝等,就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无人机拍摄的运城盐湖。新华网发
在运城盐湖的高盐环境中,嗜盐古菌的大量繁殖与光照强度、照射角度的变化相结合,使湖水呈现红色、粉色,以及暗红色等多样色彩;另一种杜氏盐藻,则会因养分不同颜色不一:当充足养分时呈现绿色,在缺氮条件下变为橙黄色,而缺乏磷元素时则呈现黄绿色。此外,不同盐度与无机盐成分的组合变化,也是湖水色彩斑斓的重要化学基础。
全国九成以上的盐湖,分布在四省区
我国是世界上盐湖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1500多个盐湖,盐湖数量之多和分布的稠密程度,在世界盐湖带中也属罕见。
我国的盐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即北纬30°-50°的中国盐湖带上。四省区盐湖面积近40000平方公里,占全国盐湖总面积的93%。其中,面积达5800多平方公里的青海察尔汗盐湖,是我国第一大盐湖、世界第二大盐湖。
我国盐湖区的分界线。图源: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这些盐湖,是怎样形成的?
盐湖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最主要的有三点:构造、气候和物源。
首先,要有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汇水湖盆地。这样封闭的地形有利于流域内的径流、雨水等水资源能源源不断地向湖盆汇集而不外泄,形成聚集态。
其次,还要有持续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条件。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湖泊被蒸发的水量超过补入的水量。并且,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湖水不断浓缩,含盐量逐渐增加,在湖底形成不同种类的盐类沉积矿床,形成盐湖。
最后,还需要有丰富的盐类物质不断地汇入湖泊,才能保证盐湖具有一定的盐度。
以青藏高原盐湖区为例,青藏高原约在七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地壳剧烈变动迫使海水退出。后来,在地质作用下,四周隆起而中央坳陷,形成了高山深盆环境。湖盆形成后,降水、地表水、地下水淋滤溶解岩石,淋滤出的各种离子成分通过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携带而搬运至汇水盆地。积蓄到湖盆中的水经过大量蒸发,盐类就会逐渐浓缩富集;经过这样长期的演化发展,就形成了含盐度很高的盐湖。
盐湖中的“盐”,从何处而来?
盐湖按成因可以分为陆相盐湖和海相盐湖。陆相盐湖主要形成于大陆内部,如青藏高原、内蒙古等地的盐湖;海相盐湖蒸发岩形成于相对封闭的海湾、浅水台地等。
盐湖里盐分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区的盐湖盐分来源也不尽相同。
海相盐湖盐分的主要来源是海水;而对我国大陆内部的陆相盐湖而言,其盐分主要来源于地表岩石风化、地球内部岩浆中的盐分,以及古代沉积的盐类再溶解和深部水等。
察尔汗盐湖一角。新华社发
盐湖的风景令人神往,很多游客流连忘返的同时也会收集盐湖中“纯天然”的盐粒,带回家使用。 这些天然的“盐湖盐”,可以直接吃吗?
事实上,这些天然“盐湖盐”看似洁白,但与市面上所售的达到国家食盐食用标准的精制“湖盐”并不相同,不能直接食用。
湖盐的提炼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步骤:湖水晒盐和精制盐。
湖水晒盐是指将盐湖中的盐水引入盐田,经过太阳的照射和水的蒸发,使湖水中的盐分浓度逐渐增加,形成结晶的盐。游客带走的天然“盐湖盐”就是这种盐,又叫做粗盐,含有一定的杂质和水分,有些杂质可能对身体有害(比如磷酸盐等有害化学物质,贸然食用将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还需要进一步的精制。
精制盐是指将粗盐进行洗涤、干燥、碾磨、筛分等工艺,去除杂质和水分,提高盐的纯度和质量,使之符合食用标准。这种盐叫做细盐,才是我们常见的食用盐。
出品:南都官微运营部
统筹:李湘莹
整合/编辑:刘苗
美编:蔡沐晗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科学大院(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科普中国、人民日报、重庆科技报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