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多里路,大约能从中国最北端走到最南端,对于密云区西田各庄镇牛盆峪村的靳宗友来说,是他在云蒙山深处行走的17年,是他因一个委托,寻找、守护烈士墓往返留下的足迹。这一万多里不是终点,只是他下一次出发的起点。
40里山路,17年行走
“我有好长时间没上山了,之前雨季防汛不让进山,有危险。”上午九点多,靳宗友在家忙完手里的活计,准备收拾收拾上山。之前汛期连续的降雨冲垮了山路,山上的植被却肆意疯长,他想去看看现在的情况。一件长袖外套,一把镰刀,一个双肩背包便是全部装备。
靳宗友准备上山/记者拍摄
电动三轮车在山间行驶了大约15分钟后缓缓停下,眼前的大山满目翠绿、连绵不断,靳宗友指着远处的山顶说,烈士墓就在这道山梁后面。“很远,咱们在这儿看不见。我们要是上山都从山沟走,一直爬山梁费劲费力。”
靳宗友要穿行的大山/记者拍摄
这座烈士墓是他在2008年找到的,埋葬着抗日战争时期在“臭水坑事件”中牺牲的英烈。17年间,几乎每个月靳宗友都会上山守墓祭奠。
在简单休整后,靳宗友朝着山里走去,和他出发前预计的一样,他曾清理、开辟的山路已经看不出模样,杂草、树枝旁逸斜出,雨水冲刷过后脚下的泥土变得松软,一个不小心没登住,石块便向下滑落。靳宗友手握镰刀,干脆果断的砍掉树枝,树叶、枝条划过他黝黑的脸庞。他的步子迈得很大又稳健,腿上的肌肉紧紧绷着,灵巧的躲过脚下的障碍。阳光透过树林洒在他的脸上,额间的汗珠闪闪发光。
一边开道一边前行/记者拍摄
除了穿树林,还要过河套。干涸的河沟挤满一块块巨石,似乎警告着来人前路艰险。而靳宗友很快就走到了河套中间,虽然看起来身材有些发福,但他胳膊一撑,便轻松从大石头上越过,稳稳落地。他笑着说,有时候走着走着就没有路了,像现在种路还算能走,有的地方坡太陡了,人直往下滑。
穿越河套/记者拍摄
山里的蚊子一直在耳边嗡嗡作响,靳宗友的脖子上被叮了一个大大的红包,但他一点也不在意。他说山里虫子、动物都多,见过野猪、见过蛇,问他害怕吗,他摇摇头,带着点自信说:“野猪见到我就跑了,它要追我,我就上树。”
“树、草太多了,我一人弄不过来了,都长严了。”再往前走了一会,前路越发难行,一把镰刀有些招架不住,只能先行返回,靳宗友准备隔日带上村民再一起上山开路。
一个委托,一直尽责
记者在靳宗友的手机上见到了烈士墓的石碑,上面依稀可见四个字“卫国爱民”。
“卫国爱民”纪念碑/受访者供图
1942年4月8日,丰滦密联合县县长沈爽带领抗日武装在云蒙山黄花顶驻守,遭遇日伪军的突袭包围,弹尽粮绝下沈爽等人宁死不当俘虏,饮弹自尽。此战牺牲干部战士30人,45人被捕。之后烈士们被当地农民就地安葬,并立下纪念碑。但因年代久远,坟墓的位置便渐渐找不到了。2008年,密云有关部门委托牛盆峪村寻找烈士墓,靳宗友和他的父亲领下了这个任务。
他告诉记者,以前也有村里的老人带着上山找过纪念碑,但没能找到。“我从小在山上长大,对这里比较熟悉一点。再加上我父亲曾今见过纪念碑,但是年头太长了,位置记得不是非常清楚了。”
找烈士墓那一天,父子俩早上5点多钟就上了山,凭着父亲模糊的印象,他们在峭壁横生的大山里一点点搜寻,爬山已有七八个小时。就在快要筋疲力尽时,从山沟里向上爬的靳宗友发现了石碑。“当时石碑离我有100多米远,我一看,感觉像是个石碑。”靳宗友赶紧寻来父亲到碑前确认,父亲看过后激动的说,就是它!瞬间,靳宗友心里头压着的大石头落了地。
靳宗友带领有关人员上山/受访者供图
当问他要是烈士墓没找到怎么办,他坚定地说,不可能找不到。“今天找不着就明天再找,肯定能找着。这座山找不到我找那座,多跑点路就是了。”
靳宗友曾在山东当过5年兵,这段经历也让他对先烈们保家卫国的精神敬佩不已。因此在找到烈士墓后,他的心里总也放不下,就这样开始自愿当起了“守墓人”,平均一个月便上山一趟,到墓前打理打理卫生,看看有没有损坏。“受部队教育这些年,思想就改变了好多,老一辈打下江山,咱年轻一辈为他们做点贡献是应该的,能为他们做点事也感到光荣。”
他有时还会带上一坛酒,或是一些吃的摆在墓碑前,跟先烈们“说说话”。“我有时候会说,您老一辈打江山不容易,尝尝现在的这酒什么味儿。”靳宗友说。
坚持守墓/受访者供图
2019年修葺烈士墓时,所有的水泥、沙子等施工材料都只能靠人力运上山,40里山路,靳宗友带领村民背着沉重的材料走了大约2个月才终于完成,肩膀都被磨破、磨肿。施工时,靳宗友被砸伤了脚,为了不给大家添麻烦影响进度,竟趁着砸伤的麻木劲儿没过,独自下了山。回家休息了几天后,又回到山上接着干。问他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件事干完,他认真的说,领导交给的任务必须得完成,得带好头。
带着施工材料上山/受访者供图
在靳宗友身上有一种天然的质朴,又有着军人的正直,他没有复杂的语言,也从不渲染做的每一件事。问他爬山这么辛苦为什么坚持,他说“不辛苦,我喜欢爬山”;问他上山是不是经常受伤,他说“很正常,流血止住就行了”。他没觉得自己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只是做了一件对的事。
守墓之约,未完待续
现在靳宗友47岁,上山守墓仍旧步履不停。他的爱人很支持他,鞋破了就给他备上新的防滑鞋,出门叮嘱他早点回家。
他也时常带着两个女儿到山脚下的云蒙山抗日斗争纪念碑前扫墓,把先辈们的故事讲给她们听。“嘱咐过孩子将来对守墓的事上点心,万一我不在了,你们要经常来看看,祭奠祭奠老一辈。”
守墓之约未完待续/新京报
1个委托,17年,10000多里路,数字记录着过去,未来,靳宗友和英烈的故事,山在看,云在听……
记者 苏婉 编辑 苏婉 主编 程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