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声战友,一生兄弟!
一位75岁的老人竟然选择徒步去几百公里外看望二十多年没见的老战友。
可是终于找到战友村子之后,却得知战友已经离世三年了。
原来有的友情真的能让人铭记一生。
姜大爷是位出生在1950年前后的老兵,年轻时参军入伍,和战友陈大平在部队里度过了最艰苦的几年。
那时候的军营没有如今的便利条件,大家在一起摸爬滚打,分吃一口饭,顶着风沙站岗放哨,甚至在别人病倒的时候,抢着帮忙扛活。
这样的情谊,是战火与汗水里磨出来的,一旦牢固,就很难被时间冲淡。
退伍后,生活将他们带到不同的地方——姜大爷回到云南昭通,陈大平回到四川会理。
起初两人还有联系,但因为那几年通讯不便,加上各自忙于生计,渐渐地,这份联系被一封又一封寄不出去的信代替。
即便是二十多年没有联系,但在姜大爷心里,这个老战友始终是“放在心上的人”。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开始担心——再不去找一找,恐怕有生之年都见不到了。
于是,在今年8月底,他下了一个决定:亲自去会理寻找陈大平。
不坐车,不麻烦子女,他要亲自去,哪怕一路走过去要花上好些天。
他带上了那张已经发黄的合影,一些干粮和换洗衣物,就这样出发了。
没有导航软件,靠的只是印象中“十三公里”的地名,和沿途打听的指路。
75岁的身体,早已不像年轻时那样利索。
太阳大的时候,他走得满头大汗;下雨的时候,他只能找屋檐避一避,然后继续赶路。
然而,这样的坚持,并没有让他一路顺利。
才走了几天,就因为路牌看不清、地名又重合,他接连走错了方向。
走反路的那一天,四川凉山下着大雨,他正顶着雨走在国道的另一边,被路过的一位司机师傅发现。
“老大爷,你走反了啊,这么走是离会理越来越远。”司机师傅叫住了他,听了他的故事后,忍不住让他上车。
本来只是想载大爷一段路的司机师傅,在听到了大爷的事迹之后心头一酸,决定无论如何要帮他找到老战友。
他们俩一同上路,从凉山驶向会理。
可问题是,“十三公里”、“团结村”这样的老地名,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明确位置,而且还有不止一个村叫这样的名字。
于是,他们一村接一村地跑,见到路边的村民就问:“请问,这里有个叫陈大平的人吗?”
一行人是一边走,一边问,下午快接近傍晚的时候,终于有村民认出来:“陈大平啊,他以前就住这儿,不过已经去世三年了。”
听到这句话,老人整个人愣住了。
那一刻,他仿佛被抽去了全身的力气,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良久说不出话来。
司机师傅看着这一幕,心里说不上来是心疼还是无奈。
400公里的路程、几十年的惦念,换来的却是阴阳两隔。
村里有人带他们去找陈大平的弟弟。
那时,弟弟一见到姜大爷,竟一下子红了眼眶:“我哥生前老提你,说你当年在部队还帮他扛过病号饭。”
弟弟从柜子里翻出一本陈旧的退伍证,里面夹着一模一样的那张合影——背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昭通老姜,勿忘我”。
弟弟说,哥哥去世前一年,还说想找你,可没联系方式,只能每天对着照片念叨。
可是没想到,二十多年前的一次见面,竟然真的成为了两位老兵的最后一面。
或许姜大爷也设想过这样的结局,他没有多说话,而是拿着酒来到了陈大平的坟前,请陈大平喝酒,还看望了陈大平的父亲。
临走时,陈大平的弟弟装了一大袋家乡的石榴塞给姜大爷:“以后每年石榴熟了,我都给你寄过去,就当我哥还在,和你分享家乡的味道。”
老人攥着那袋石榴,手背青筋突起,嘴唇微微颤动,但最终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返程的路上,姜大爷对司机师傅说:“谢谢你帮我了了一个心愿,不然我心头总是挂着这事。”
话语平静,但那份淡淡的释然里有多少无法言说的酸楚,只有他自己知道。
对于很多网友来说,这个故事不只是感动,而是让人开始反思。
为什么在如今无论是通讯还是交通都如此方便的时代,我们反而越来越少去主动联系老朋友。
通讯软件再智能,也不能帮你跨越时间带来一次真正的拥抱。
结语
这样的结局,听来让人心里发酸,但又有一种温暖在涌动。
因为那份跨越生死的情谊,还被记挂着、还被传承着。
在这个朋友可以用点赞维系的时代,他用脚步告诉我们,真正的情义,是值得你用心去走一遭的。
信源来自
潇湘晨报:《75岁退伍大爷跨省寻多年未见老友,徒步途中迷路被博主相助,寻到才知老友已去世三年》发布时间:2025-09-04
极目新闻:《75岁退伍大爷跨省寻多年未见老友,徒步途中迷路被博主相助,寻到才知老友已去世三年》发布时间:2025-09-04
抖音个人博主@振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