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见习记者 王伊灵
“我的身体重心到哪个位置是最佳出手位置?”
“我的手怎么抓、怎么放比较合适?”
“左脚往上,重心压过去,锁住一点,肩膀带一下力气。”
晚上八点半,杭州余杭区“摇摆攀岩”馆内,教练王哲仰着头,朝着悬在岩壁上的女孩Bella喊道。
她咬紧牙关,核心发力,身体轻晃了一下,完成了一个漂亮的飞跃,终于够到了下一处岩点。
“Nice!”岩友中响起一阵欢呼。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这家攀岩馆发生。
继飞盘、露营之后,攀岩正悄然成为城市年轻人追捧的新潮流。
打开地图软件,以地铁杭氧站位中心附近5公里就显示有4家攀岩馆。
这项运动究竟有何魅力?为何能让众多年轻人为之着迷?
“攀岩就像数学题,有多种解法”
1998年出生的王哲是摇摆攀岩馆的合伙人,也是本馆的教练和定线员。
大学在西安读户外营地专业的他,2019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杭州成为一名攀岩教练。“那时候杭州没几家岩馆,现在已经有十几家,明年预计会超过二十家。”
王哲发现,从今年开始,攀岩的热度明显攀升,周末基本上每天都有50~60人来攀岩,每次攀岩价格平均在100元上下,单日不限时。以往,参与攀岩的人多是靠朋友推荐。而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找上门。
摇摆攀岩拥有近70条线路,教练王哲指着攀岩墙上五颜六色的岩点介绍:“这里的每一条线路,都是全新的体验。”同色胶带代表同一难度、不同颜色胶带代表不同难度,从入门级V0到进阶V5甚至更高,这些线路是攀岩馆的灵魂。
不同颜色的线路代表着不同的等级。王伊灵 摄
“它们就像我设计的数学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正是攀岩最吸引人的地方。”作为教练和定线员,王哲享受爬线,也享受为学员设计线路、创造挑战。
“我把岩壁看作画布,在上面设计动作、节奏和隐藏的惊喜。”每当看到学员用他预料之外的方式攻克线路时,王哲都格外开心:“那种感觉特别奇妙,就像看到别人用全新的思路解开了我出的题。”
教练王哲在设计攀岩线路。受访者供图
他从一个攀岩的“解题人”,变成了铺设道路的“出题人”:“我想看看别人会不会用另一种方式解开这道题。”
在攀岩的世界里,不同身体条件的人,总能走出不一样的“解题思路”。高个子或许能一步跨过的难点,矮个子可能需要借助巧妙的发力,甚至做出一个爆发力十足的“dyno”(攀岩术语,指跳跃的动作)。每当有人完成一次漂亮的“dyno”,都会收获满场喝彩,这种强烈的正反馈,也让岩友们更有动力突破自我。
为了给岩友们带来新鲜体验,“摇摆攀岩”每个月都会更新一次线路。每一条线路王哲都会亲身试验,确保线路设计符合安全第一、可攀性第二、美观第三的原则。“我会反复尝试,确保动作既有效又好看。”
“这是我唯一坚持的运动”
在很多人印象中,攀岩是专业的。但王哲却说,这几年投身这项运动的女性越来越多。24岁的Bella就是其中之一。
Bella攀岩虽仅一年半,却已是馆里的熟面孔。她声音甜美、外表文静,很难让人将她与充满力量感的攀岩联系起来。可Bella却说,自己“内心住着一个酷女孩”,一直渴望成为更有力量的女性。
她与攀岩的结缘,源自一次下班后的偶然尝试。
“去年三四月份,同事拉我来试试。那时候我工作压力巨大,经常加班到凌晨,非常需要一次释放。”她形容攀岩是“肉体痛苦但精神愉悦”的运动——要么克服重力向上,要么坦然跌落。每个岩点都是道数学题,需要计算力臂,找到重心。
她仍记得第一次爬完线后,骑电动车时手臂酸到发抖,“但心里特别畅快,好像所有压力都被释放了”。
尽管第二天经常浑身酸痛、父母出于担心多次反对,她却仍坚持每周来两三次,甚至加班到晚上八点,也要爬到十点闭馆才回家。“攀岩的时候,你什么杂念都没有。眼里只有点、线和下一个动作。”这种专注让她格外着迷。
坚持攀岩半年后,Bella惊喜地发现了自己的变化。“去年夏天第一次穿吊带,我突然发现自己有了清晰的背部线条。过年提年货、开罐头,也明显感觉自己力气变大了。”这是她长这么大唯一一项坚持下来的运动。
Bella日常攀爬的Vlog截图。
“它让我相信,我能做到很多原以为做不到的事。”这种从内而外生长出来的勇气,延伸至生活影响了她的选择。今年年初,她毅然辞去高压的工作,选择重新开始。
很多人对攀岩的印象停留在“危险”,但Bella认为,攀岩教会她最重要的事是“精准的风险管理”。
“你要评估能力、线路难度、体力分配,甚至心理状态。”她曾因追求快速进步而崴脚,那次经历让她明白:“慢,其实就是快。基本功打好之后,进步才会更稳健。”
“对我来说,它不只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在看似陡峭的人生岩壁上,我们都在找自己的支点和道路。”Bella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年轻岩友的心声。
Bella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受访者供图
“这里是我的快乐老家”
对Bella来说,岩馆早已不只是一个运动的地方。“每次推开门,就像走进了我的快乐老家。”馆里有二十多个常来的伙伴,不算多,但每张脸都熟悉、每次见面都亲切。
和健身房不同的是,攀岩馆不仅提供锻炼,更承载了社交的功能。在摇摆攀岩馆,Bella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从事电商行业的安安就是其中之一。她常穿着运动背心,攀爬时身手矫健。还会一边攀爬一边记录动作,反复回看、调整。“我和Bella一样,都很享受这种破题的过程。”她说道。
留着一头短发的酷女孩小兰今年25岁,从去年开始接触攀岩。每周一的约爬活动渐渐成了几个固定伙伴的“攀岩日”。最令她感到动力十足的,是每当她卡在某处难点“卡住”时,岩友们总会热心地纷纷献策。“每个人在攀岩侧重点不一样,提供的建议也比较多样。有人帮我重新规划攀爬线路,有人建议我调整动作。更重要的是,大家都会相互鼓励,一步步消除对未知岩点的恐惧。”小兰告诉记者。
不止攀岩,这里也成为放松心情的落脚点。要是谁工作累了,一条微信就能约上岩友来爬几趟,结束后常常顺势一起吃个饭,大家渐渐成为可以交心的朋友。即便不爬,也有人习惯来馆里坐坐,聊聊近况,或者就是安静地待着,小兰感慨:“这里很难不产生家的感觉。”
Bella在摇摆攀岩馆和大家的合照。受访者供图
在这里,社会标签被褪去,没人关心彼此的工作、收入,但却清楚地记得谁擅长哪条线路、臂力如何、最近在磕哪个难点。“小兰爬线非常优雅,毫不费力就能克服一些难点!”“Bella的动作越来越细腻了!”岩友们总会这样互相打气。
“这儿就像一个很小的乌托邦。大家一起磕一条线,一起出汗、大笑、互相打气。”教练王哲一直想营造一个除了家和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一个能运动、能交友,也能休息的共同体。
或许正是这种毫无负担的归属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攀岩“上了瘾”。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