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叠翠,稻浪翻金。
在贵安新区平寨村破塘组,一座名为“若隐香舍”的民宿静静地融在田野与远山之间。
若隐香舍民宿。
推开木门,青石板小径蜿蜒向前,棕榈树影婆娑,石墙藤蔓轻垂,仿佛时间在这里也放慢了脚步。
“妈妈,你为什么要把家安在这里呀?”9月11日,在若隐香舍,女儿子萱仰起脸,好奇地望着杨深丽。
“民宿我花费了很多心思,它的每一个地方我都很满意。”主理人杨深丽微笑着,眼神温柔却坚定。
若隐香舍民宿。
时间回溯到2022年底。彼时的杨深丽,刚从省外回到贵阳,身体与情绪都处于低谷。
“也是偶然间开车路过平寨村。”她回忆道,“村里的老人即使与我不相识,也主动关心我,劝我留下来住几天。”
短短数日的乡村生活,竟似一剂良药,让她身心渐渐舒展。“就像找到了根。”杨深丽说,“我知道,就是这里了。”
若隐香舍民宿。
她很快确定了破塘组一栋由三兄弟共同拥有的老房。
面前有稻田,远处有青山,村路通畅,生活便利,一切仿佛早已为她准备妥当。
翻年后,手续迅速办完,改造工程也顺利启动。
若隐香舍民宿。
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以及对民宿的热忱,杨深丽亲自参与每一处设计:原木风格的客房、一房一床品的个性化定制、推开窗就是无边的稻田与山峦。同时,为了丰富民宿生活,她还增设了露天泳池与特色饮品吧台,把舒适与体验感“拉满”。
但真正让若隐香舍发出光芒的,远不止环境。
今年三月试运营以来,客人纷纷反馈:“住得安心,但吃得还不够畅快。”
行动派的杨深丽立刻升级了厨房和餐厅,不仅焕新“面子”,更夯实“里子”。她特地聘请了广东厨师,在黔菜基础上融入东南亚风味,追求极致鲜味。
“现在客人几乎餐餐光盘,都说舍不得浪费。”杨深丽笑着说。
若隐香舍民宿。
正式运营两个月以来,若隐香舍已不仅是住宿之地,更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体验空间。
客人在这里,体验赶集、参与采摘,甚至即将到来的水稻收割节,杨深丽也早已筹备妥当:“我们要带大家画草帽、割稻子、参与稻田艺术手工,真正感受土地的温度。”
更让她感动的是,这里渐渐变成了情感交汇的驿站。
甘肃客人夏永巧临走前不忘催促她:“答应我的床上用品一定要寄啊。”八月时,一群住客悄悄为她准备了生日惊喜。从北京来的张姐一家,甚至主动提出帮她去云漫湖摆摊宣传民宿……天南地北的陌生人,在这里成了彼此牵挂的朋友。
为了让每位住客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杨深丽和她的团队用心经营着这家民宿,也努力融入贵安新区文旅产业服务的建设蓝图。
而民宿的员工们,如正在咖啡吧学习调配饮品的韦山锐、前台工作人员李茂娟、帮厨刘文惠,都来自周边村寨。杨深丽说:“我希望这里真正属于这片土地。”
夕阳西下,余晖洒进院子,一片温暖金黄。
子萱与杨深丽探讨着如何将若隐香舍的延展性,杨深丽轻轻抚过她的头发,望向远处。
她知道,这座民宿不只是生意,更是她与生活和解的方式——它若隐若现,却香气长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丁亚
编辑 张开学
二审 金忠秀
三审 王鲁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