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喜 孙凌 喻煜 见习记者 唐雪舟
“长江源头的一滴水,是宏伟的长江交响乐中第一个音符……”9月13日,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视听长江”网络传播周在武汉启动。随着“话说长江”“再说长江”“新说长江”的故事铺展,现场13省(自治区、直辖市)嘉宾被带入到了长江文明之变的壮丽画卷与时代叙事中。如今,生态、科技、人文、历史融汇于一体的长江之歌走向世界、脉动未来。
《再说长江》衍生《长江之歌》
“万人空巷!当时收到的观众来信成麻袋成麻袋的。”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话说长江》,40%的收视率创造了迄今为止中国纪录片收视率的“神话”。
86岁的著名主持人陈铎因《话说长江》而家喻户晓。满头银发的他一登台,便获得热烈掌声。
“长江有着太丰富的内容,我们选用‘话说’这个中国人最熟悉的章回体小说形式,一段一段来呈现。”他说,当时央视用能够调动的最好的视听手段,把长江的声音、山水风貌、人文历史以及古往今来的发展变化介绍给观众。
“我们和观众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观众在家里把电视机一打开,我们就‘到了’朋友们的家里。感觉大家坐在一条长板凳上,搂着肩膀说这说那。”陈铎说《话说长江》一改说教的方式,和观众做朋友。
《话说长江》更带给人们哲思。他说:“长江的小水滴,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小水滴聚到一起,成为水流,进入小溪,又进入大江,大河奔流到大海,一直到太平洋了。流向大海的时候,碰到很多曲折困难险阻,但是毫不畏惧,哪怕是粉身碎骨,也继续努力奋斗。这种精神也是我们创造的初心。”
“利用《话说长江》55秒的片头音乐,衍生、填词,推出了《长江之歌》,一经推出,就和《黄河大合唱》一样,成为了中国母亲河的音乐形象!”曾经参与编导《话说长江》、担任《再说长江》总编导的李近朱说。
为了第一滴长江水走了最短又最长的700米
“当年《话说长江》没有到长江之源实地拍摄,采用的影像都是中国科考队提供的资料。”《再说长江》总编导李近朱揭秘说。
“2004年8月,《再说长江》拍摄团队三次登上了格拉丹东雪山,拍摄了长江源头第一滴水。”李近朱讲述创作幕后故事,“我们一步一喘气,几步歇一脚,走了最短又最长的700米,艰难地走了近一个小时,才到达姜根迪如冰川的取景位置。记者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
“这是从一滴水开始的朝圣。”他说,《话说长江》重在全景展示“物”,《再说长江》“见物”也“见人”,突出21世纪改革开放的长江之变、长江人之变、中国人之变,重点展示生态长江、经济长江、人文长江。
李近朱寄语,要跟上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智能时代,不断创新,讲述好长江故事。
“豚宝”“光子”新说长江文明
有了《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的高峰,进入新时代,在追逐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长江儿女何为?如何把新时代的长江故事挖掘出来,告诉大成为“视听长江”启动仪式上大家的共同话题。
主动方称,基于此,在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上,“视听长江 咏传文脉”活动将联动长江沿线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对话、采风、优秀作品展播展映等行动,共筑集思想性、艺术性、传播性于一体的视听盛宴,全方位展现新时代长江文化魅力------新说长江。
“要深入一线,从13省区市长江沿线,从云梦秦简的法治之光到天门石家河的神秘文明,从中国光谷的科技创新到宜昌三峡的绿色奇迹……”活动主办方表示,“新说长江”用镜头捕捉、用光影讲述长江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韵、发展之新,力求让长江文化在云端“活”起来、“火”起来,实现亿级传播的“破圈”效应。
活动现场,微笑天使蓝色江豚IP、受勾践剑启发孕育IP“小剑剑’”、从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夺冠归来的光子机器人现场一一亮相、一边跳舞,一边说长江……从雪域高原到长江之滨,长江流域13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讲述着沿线的长江故事,长江文化IP纷纷出圈,承载着长江文化传承的使命与荣光。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