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不一“Young” 焕发文旅商新活力
老胡同弯弯,拓印着历史脉络
新店铺琳琅,构筑起文旅空间
三井胡同赏剧,砖塔胡同品茗
史家胡同寻古,赵府街尝酱香
5月10日起,北京交通广播推出系列报道
胡同不一“Young”
陪您逛遍京城最潮、最炫、最“IN”胡同
第14期 豆腐池胡同:“龙尾之要”所在地
在壮美中轴线上的钟鼓楼北侧,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豆腐池胡同,它因为这里曾有着质优价廉的豆腐铺而得名,也是“龙尾之要”宏恩观的所在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拥有着崭新的文旅空间。
宁静的豆腐池胡同/记者拍摄
上午10点多,伴着淅沥沥的小雨,漫步在狭长的豆腐池胡同里,两侧居民院和商铺由青砖灰瓦装点,草木被雨水冲刷后绿地格外清新,让人感到平静而又放松。向南望去,钟鼓楼静静矗立,带来庄严肃静的气息。
家住豆腐池胡同40年的老居民胡卫说:“2009年实施的煤改电工程给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既安全卫生又无污染。环境整体提升是另一大变化,宏恩观周边原本是小商品市场,摊位杂乱。经过改造疏解后,不仅恢复了古建筑原貌,还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参观,作为老豆腐池居民,我深感自豪。”
豆腐池胡同中的胡同地图/记者拍摄
豆腐池胡同位于东城区,东起宝钞胡同,西至旧鼓楼大街,全长约470米,宽5米。目前,豆腐池胡同有居民300多户,周边有著名的文物保护单位宏恩观和杨昌济故居等。说到豆腐池胡同的得名,还要从一个有趣的旧闻讲起。
杨昌济故居/记者拍摄
东城区安定门街道钟楼湾社区党委副书记李佳媛介绍,这条胡同明代被称为“豆腐陈胡同”。传说当时胡同里住有一家姓陈的豆腐商,他做的豆腐质优价廉,非常出名,久而久之,人们就用“豆腐陈”来指代这条胡同。到了清代,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就变成了“豆腐池胡同”。从“陈”到“池”的转变,让地名更有了画面感,仿佛有一个做豆腐的大池子,也更容易叫得响,所以便一直沿用至今。
宏恩观入口/记者拍摄
走进豆腐池胡同的深处,北侧有一处朱红色的大门格外醒目,这就来到了大名鼎鼎的宏恩观。迈上几级台阶,步入大门,一处开阔方正的院落呈现在眼前。
来到宏恩观游览的宗先生感慨地说:“宏恩观中豁亮整洁,古色古香,与前段狭窄的胡同形成鲜明对比,确实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业态也丰富多样,游客可以在这里游览、品尝美食,了解背后的故事。”
宏恩观内景/记者拍摄
宏恩观始建于元朝元贞年间,最初为佛家寺院“千佛寺”。后来,宏恩观几经更名,曾名为清净寺和吉祥寺,在清代才改为了道观。因为地处元大都中轴线北起点的偏东北方向,宏恩观被称为“龙尾之要”。
“观中”主理人陈雪说,鸿恩观位于钟鼓楼北端,元大都时期就是都城最北端的建筑,当时在建都城时,建设了钟鼓楼后,有一处收口。宏恩观的建造是为了收住龙脉,防止帝王之气外泄,历史上被称为“龙尾之要”,在碑文中也有记载。
新中国成立之后,古刹宏恩观的变迁,更像是一副城市更新的全景图。从工厂到菜市场,从文创园区到中轴线在地文化博物馆,宏恩观几经变换,却不断迸发出蓬勃的生机。宏恩观在2021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22年启动了全面系统的保护性修缮工程。2024年8月,宏恩观以“观中·中轴线在地文化博物馆”的新形象全业态亮相。
陈雪介绍,近代以来,1950年宏恩观改为标准件二厂,生产螺丝钉;90年代厂房退去,变为钟楼菜市场;2014年转型为文创园区;2018年配合申遗工程进行腾退,启动建筑活化利用方面的保护性修缮规划的策划。2022年启动修缮,修旧如旧,在2024年8月实现全业态亮相。如今的宏恩观以数字科技、文化艺术等多业态融合的形式,讲述中轴线的故事。
帝君殿内的彩绘/记者拍摄
如今,宏恩观等级最高的建筑“帝君殿”之内 ,开办了“观·书殿”,打造了一处古色古香的综合文化空间。店内金丝楠木绕梁,暗红色内檐上的“金龙合玺彩绘”被原样保留,百年彩画依旧色彩斑斓,金色飞龙栩栩如生,展现了清晚时期大型官式彩画的精湛工艺。
“观·书殿”图书丰富多元/记者拍摄
中轴线主题书籍/记者拍摄
老北京风俗地图/记者拍摄
“观中”运营总监王熹说,书店保留了原始的金龙合玺彩绘,可以完整看到旧时宏恩观中的历史痕迹。店内精选3000余种、6000多册的图书,涵盖建筑、民俗及城市更新类图书,还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在宏恩观东侧,“邮政绿”外观的北京中轴线主题邮局令人眼前一亮,这是本市首家以中轴线为主题的文旅服务主题邮局,店内陈列着各式以中轴线为主题的明信片、首日封、邮戳等特色产品。
来到这里打开的游客贾女士说:“这种小店还挺好、挺温馨的,就是围绕着中轴线,看到一些琉璃的冰箱贴、公交车站牌,都是我小时候上学经过能看到的,有种回忆的感觉。”
别具一格的北京中轴线主题邮局集综合邮政服务、文创消费、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成为了中轴线上的核心文化承载地,各类特色文创产品也在持续“出圈”。
北京中轴线主题邮局/记者拍摄
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首日封/记者拍摄
中轴线等主题明信片和信封/记者拍摄
琉璃冰箱贴/记者拍摄
“观中”运营总监王熹介绍,店内最具独特性的产品是邮资类产品,如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庆典的首日封。一些新的体验功能,例如使用电子相册照相后生成的产品都自带邮票,可以直接投递到邮筒中寄出。此外,以古建修缮中出土的屋脊兽为IP开发的琉璃冰箱贴也很受欢迎。
在宏恩观的天王店即整个道观的山门,则是“山门来吧”数字艺术馆的所在地,在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中,沉浸式交互光影展现着传统文化,讲述中轴线故事。
“芥子须弥”数字艺术展/记者拍摄
走过之处“步步生莲”/记者拍摄
高清数字壁画/记者拍摄
可触摸的数字壁画/记者拍摄
“山门来吧”数字艺术馆主理人苏文说,数字艺术馆的常设展览以中轴线为主题,还开展了多元的数字艺术展览活动。近期展出的“芥子须弥”山西开化寺壁画及建筑数字展,通过原尺寸比例的高清数字壁画和23分钟的VR体验,让观众能与壁画互动,触摸场景了解故事和建筑历史。
宁静的豆腐池胡同/记者拍摄
在幽静狭长的豆腐池胡同中,老北京文化绵延更迭,“龙尾之要”宏恩观诠释着中轴线上文化演进,熠熠生光,不断迸发出新生力量。在这里,中轴线北端点故事仍在继续书写,文脉绵延,希望无限。
记者 孙媛 编辑 孙媛 主编 程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