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乐都区朝阳山一隅
在河湟谷地的璀璨版图中,海东市乐都区宛如一颗历经岁月雕琢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乐都,地处青海省湟水河流域中下游,历史渊源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河湟文化的主要承载区,也是海东市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素有“文化大县”的美誉。
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是河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如今的乐都,因灿烂的文物古迹、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旖旎的自然风光,已经成了一座闻名遐迩的宝藏小城。
城市建设,勾勒现代化宜居新风貌
走进乐都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城市道路宽敞平坦,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一幅现代化城市的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乐都区秉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注重功能分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打造了多个集商业、居住、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唐道·618作为乐都区的城市新地标,集购物、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里不仅有繁华的商业氛围,还有充满艺术气息的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为乐都的城市形象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乐都区不断加大对城市道路、桥梁、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城市交通更加便捷,供水供电稳定可靠,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断提升,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显著增强。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乐都区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以公园湿地为笔,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过去杂草丛生、河水不清澈的区域,如今已变成了鸟儿栖息、市民散步的好地方。
清晨,人们在公园中晨练,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傍晚,漫步在湿地旁,欣赏着美丽的晚霞,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这些公园湿地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成了城市中的绿色氧吧。
城乡融合,铺就均衡发展幸福路
“民以居为安,居以安为先。”住房是生活的港湾,是幸福的基石,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映照。
在乐都区,随着一系列住房举措的推进,群众纷纷从“安居”迈向“宜居”,更让“美居”梦想照进现实,一幅城乡融合、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用最好的地建最好的房,把最好的房给最困难的人。”这一承诺在乐都这片热土上得到了完美践行。“十三五”以来,乐都区先后搬迁16个乡镇160个村,修建七里店、梦圆居、瞿昙镇徐家台村、洪水镇李家壕村等集中安置点12个,在城区交通最便利、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段建设搬迁小区,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开启了乐都区城乡融合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新纪元。
“曾经住在山上的老房子里,一家几口挤在土坯房里,生活有很多不便。现在好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周边学校、医院、超市啥都有,生活有了奔头,心里别提多踏实,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美!”居住在七里店安置小区的居民领羊芝措激动地说。
在城市发展的步伐中,老旧小区改造已成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乐都区将老旧小区改造列为政府承诺民生实事,持续推动居民生活品质和基层治理效能双提升,努力展现新时代“老小区、新生活”的美好图景。
乐都区还大力加强城乡交通建设,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一条条平坦宽阔的道路,不仅方便了群众的出行,也为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桥梁,促进了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
如今的彩陶故里,一批批兼具安全与舒适、颜值与格调的住房相继落成,城乡住房风貌焕然一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与居住条件大幅跃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与满足感持续提升。
文化遗产,守护岁月沉淀之瑰宝
瞿昙寺、柳湾彩陶遗址等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见证了乐都的沧桑变迁,承载着乐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瞿昙寺,这座被誉为“高原小故宫”的明代古刹,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坐落于乐都区瞿昙镇,紧临瞿昙河,背靠罗汉山,遥望凤凰山。寺内建筑气势恢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寺内保存的大量壁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是研究明代历史和艺术的珍贵资料。
柳湾原始社会墓地遗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墓地遗址之一。这里出土的大量彩陶,造型独特、纹饰精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柳湾彩陶博物馆展出的700多件文物,涵盖了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的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这些彩陶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实物资料。
除了瞿昙寺和柳湾彩陶遗址,乐都还有南凉故都遗址、西来寺、关帝牌坊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乐都区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完成了《乐都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瞿昙寺文物保护规划》《柳湾遗址保护规划》等,把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财政预算和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有效解决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乐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方式,承载着乐都人民的情感记忆和价值观念,展现了乐都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瞿昙寺花儿会,是乐都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盛会。每年农历六月十四至十六,瞿昙寺周边的各族群众身着盛装,齐聚一堂,用高亢激昂的歌声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花儿会不仅是一场音乐的盛宴,更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平台。
七里店九曲黄河灯阵,全名为“九曲黄河灯阵”,是乐都地区久负盛名的民间艺术奇葩。灯阵按照九宫八卦的布局,由3600根灯杆组成,曲折蜿蜒,宛如黄河九曲。每年元宵节期间,灯阵点亮,万盏灯火熠熠生辉,吸引着数万名游客前来观赏。人们在灯阵中穿梭,感受着古老民俗的魅力,同时也寄托着对新的一年平安吉祥、幸福美满的祈愿。2008年,九曲黄河灯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它已成为河湟乃至全青海省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
南山射箭、北山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也是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山射箭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参赛者在赛场上一展身手,展现出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北山赛马则充满了激情与活力,骑手们驾驭着骏马,在草原上飞驰,场面十分壮观。
乐都还有高庙亭子、高跷、碾伯“竹马子”以及皮影戏等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乐都区组建了非遗专家评审委员会、非遗挖掘调查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机构,先后开展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传承基地申报工作,设立了瞿昙花儿会传习所、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传习所、北门“封神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将文物传承保护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旅游品牌。
文旅融合,焕发千年古城新生机
湟水汤汤,浸润着河湟谷地的千年文脉;古刹巍峨,见证着乐都大地的岁月变迁。近年来,乐都区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沉睡的历史“活”起来,让静谧的乡村“火”起来。
从乐都城区出发,沿湟水河南行20公里,便来到了乐都区高庙镇卯寨景区。谁能想到,这片如今花海缤纷、游人如织的地方,曾经是个“土坡坡”。近年来,卯寨以“乡村+文旅”为抓手,将闲置农田改造成百亩花海,把旧民居修缮成特色民宿,还挖掘红色资源打造“党建研学基地”,游客可以在花海中拍照打卡,在民宿里品尝农家菜,还能跟着讲解员重走“红色足迹”,聆听卯寨脱贫故事。
同样蝶变的还有碾伯街道下寨村。每年四月,村里的千亩梨园梨花盛开,乐都区以此为契机举办“梨文化节”,梨园里设置汉服巡游、古风摄影打卡点,游客可以穿汉服、赏梨花,体验“梨花诗会”;村民们在家门口摆起小摊,售卖自制的梨花蜜、梨膏糖,还能为游客提供“农家宴”服务。文旅融合不仅让乐都的“名气”越来越大,更让“人气”变成“财气”。
为了让文旅产业“走得更远”,乐都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开通“文旅专线”公交,连接各大景区;在景区周边建设智慧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加强与周边县区资源整合与联动,打造全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格局。
湟水奔流不息,文脉代代相传。如今的乐都,既有“千年古刹听钟声”的厚重,也有“花海梨乡品民俗”的鲜活;既有“非遗工坊赏技艺”的雅致,也有“乡村民宿享休闲”的惬意。未来,乐都区将继续深耕文旅融合,让文化更有活力,让旅游更有温度,让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全媒体记者 周晓华 朱得君 摄影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