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北上广深
你一定听过那句话“一线城市是座围城
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其实,龙华也是一座“围城”
此“围”非彼“围”
“围城”,就是字面意思
在这里,你一定听过很多带“围”字的地名
上围、凹背围、松元围、水围......
乍一看,还以为是什么“结界”
龙华这座“围城”
藏满了故事、智慧
准备好刷新认知了吗?
来拆开这座不一样的“围城”
“围”字背后,是客家人的生存智慧
“围”在龙华,可不仅仅是个名字。深港一带本土村或客家村称“围”的,必有围墙与围门。它是一种特殊的村落形式,更像是一座为生存而建的“堡垒”。
龙华的客家围屋,浓缩着一段“为生存而建,为家族而守”的壮阔历史。明清时期,大量客家人迁入龙华,为抵御土匪劫掠、宗族械斗,在此站稳脚跟,他们建造具有强大防御功能的居所,就成了生存的第一要务。于是,高墙厚壁、碉楼哨台、围合布局,成了标准配置。
贵湖塘老围
位于观澜街道的贵湖塘老围便是深圳地区现存较完整、保存规模较大、功能较完善的传统客家民居聚落,它集防御(碉楼、高墙)、祭祀(祠堂)、教育(书室)于一体也是龙华地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一座围屋,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世界。
龙华还有许多客家村落,以“姓氏+地理特征+围”命名,例如罗屋围、岭排围等。
罗屋围:“罗”是家族姓,“屋”代表这一支人,“围”就是他们的家园。
岭排围:客家人聪明地选择在山腰台地建村,省出平地来耕种,又安全又务实。
“围”不仅是一种安全保障,更体现了客家人强烈的宗族观念,围屋之内是同宗同族的亲人,是共同的文化认同。
大自然,也是“围城”设计师
龙华能被“围”起来,还有大自然的助力。龙华以丘陵台地为主,三面环山,看起来像是个“被围起来”的地方。所以你猜怎么着?很多村落就直接按地形取名了:
上围艺术村:曾叫“上围老村”,位于河流上游 + 三面环山围合 = “上围”,古人起名就是这么直白。
松元围村:四面松树茂盛,所以叫“松元围”——听起来就像走进了森林城堡。
凹背围村:地势像凹下去一块?那就叫“凹背围”。
是不是直接又形象?先人起名,真的没在跟你玩虚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围城”
“围”从来不只是墙和门,更是一种“情感的围合”。墙内住的是同姓同根的亲人,拜的是同一个祖先,讲的是熟悉的客家话。那种安全感、归属感,是“围”守护的东西。
而现在,这些老围村不但没消失,反而变得更!好!玩!上围老村变身艺术部落,贵湖塘老围变成客家文化展示馆,也是居民的休闲娱乐好去处......它们不再是沉闷的历史标本,而是龙华新潮又很有根的文化地标。
龙华这座“围城”,围住的是记忆、认同和温度。无论你来自哪里,欢迎在龙华,找到一处安心、有归属感的地方。
* 本文版权归深圳市龙华区融媒体中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深圳龙华”微信公众号。
龙华融媒
LHRM
采写| 吴乐思/文 梁盈豪/图
部分内容来源| 龙华区各街道
编辑| 吴乐思校对| 林玲
审核| 李世钊统筹制作| 深圳市龙华区融媒体中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