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赛事转播点燃热血、特色美食香气萦绕鼻尖、互动游戏笑声此起彼伏……不久前,由溧水区传媒集团和晶桥镇文旅办推出的“‘苏超’观赛·自然奇妙夜”主题活动,在晶桥镇石山下村火热启幕。这场集赛事、美食、文化、互动于一体的盛会,不仅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苏超”魅力,更让这座千年古村的农文旅融合活力惊艳亮相。
“苏超”“燃”场:一场赛事激活乡村夜活力
作为活动核心,“苏超”联赛第九轮南京对阵盐城的直播于当晚7:30准时开播。观赛区60席预定座位座无虚席,主办方紧急增设的临时座位也很快被填满。“溧水八大碗”“热辣火锅”两大套餐深受青睐,球迷们手捧精酿啤酒,品尝着南京烤鸭、盐城杂炒等特色美食,每逢进球,全场欢呼便如浪潮般涌起,将现场氛围一次次推向高潮。
互动环节更让观赛体验“加料升级”。猜比分赢队服、有奖竞答送啤酒等活动调动起全场热情,不少游客通过拍照分享朋友圈,成功解锁文创伴手礼。“在家看直播哪有这氛围!进球时能和几百人一起喊,还有美食啤酒相伴,太值了!”来自南京主城区的武先生直言不虚此行。
文体“织”景:赛事为媒串联多元体验
赛事之外,文化韵味同样浓厚。由南京、盐城两地宣传部联合主办的“跟着‘苏超’去阅读”活动,以线上微博互动、线下共读红色丛书的形式,串联起两地红色文脉。江苏省“十佳阅读推广人”蒋岭领读《蟒蛇河纪事》,“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人才”曹昌昌讲述新四军东进北上的革命故事,通过朗诵、纪录片鉴赏等形式,让观众在绿茵场外触摸到两座城市的文化肌理。
古村的角落里,怀旧与童趣交织。中国供销社博物馆里,老物件唤起长辈们的青春记忆;跳房子、滚铁环等游戏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绿茵进球挑战赛、水枪大战、水上拔河等项目,成了孩子们的夏日狂欢场。大草坪上,Starry乐团的演出伴着晚风响起,手作咖啡与特色小食的香气弥漫,游客们在此放松身心,享受慢时光。夜晚的《我们身边的昆虫邻居》研学课堂上,自然教育师带领孩子们观察昆虫标本、实地探索,在玩乐中解锁自然知识。
活动现场的农夫市集和山下市集里,石山下米糕、溧水土鸡蛋、怀旧文创等“乡愁伴手礼”备受追捧。房车露营区推出的80元特惠营位更是提前被抢订一空,为留宿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的住宿选择。随着球赛终场哨声响起,这场“双城联动+文化赋能+体旅融合”的活动圆满落幕,也让石山下村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再上一个台阶。
古村“焕”新:文化为魂撬动农文旅共富
而这并非石山下村的“独一次”惊艳。日前,该村占地5000平方米的房车营地正式开营,“水韵江苏·自在驾游”溧水1号旅游线路同步发布,标志着溧水在乡村旅游升级、打造长三角休闲度假目的地的道路上又迈出坚实一步。
作为溧水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石山下村早已荣誉加身——江苏省首批传统村落、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2024年接待游客量更突破70万人次。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千年古村对文化的坚守与对发展的创新。
追溯历史,石山下村的故事始于1245年,因村前石山得名,至今已有780年历史。村内保存着源于西周的13本刘氏宗谱,记载着宗族家训、先祖功业;建于1820年的刘氏宗祠,三进三出的砖木结构、精美的梁柱石刻,历经200年风雨仍完好无损,2006年入选市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前两棵400多年的“年成树”(流苏树),因果实形似五谷、能“预报收成”,成为村民心中的“镇村之宝”;村中心500多年树龄的金桂与400多年的银桂,每年两次开花,香气能飘满整个村落,相传是祖辈从湖南带回栽种,见证着古村的岁月变迁。
对文化的珍视,体现在村里的每一处细节。2016年建成的石山下村史馆,以老纺车、旧犁耙、新四军军用水壶等实物,串联起刘氏先祖拓荒垦田、新四军抗日的历史;2019年开馆的中国供销社博物馆,作为全国最大的供销社主题博物馆,通过五大篇章展现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让老一辈重温记忆,让年轻人了解父辈生活。2014年以来,石山下村以“还乡”为理念,以“乡村度假”为核心,深耕文化创意,先后新建非遗展馆、农耕文化教育基地、星空露营基地等,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文化为魂,产业为基。如今的石山下村,旅游热带动了乡村振兴的“富民曲”。星空露营基地里,露营市集汇集了富硒农产品、非遗手作等特色商品;近20家农家乐生意火爆,“南塘小院”老板傅竹平从乡镇企业辞职返乡创业,如今每年收入达二三十万元;米糕店、手工麦芽糖铺里,地道的乡土味道成了游客必带的“乡愁”。
近年来,晶桥镇以石山下村为核心,打造“五彩晶桥”乡村休闲游系列活动,涵盖红色研学、春日尝鲜、夏日采果、秋日“蟹”逅、冬日围炉等主题,推动“产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民房变民宿”。已经连续举办的“山居秋瞑”露营季,游客们在此感受非遗、农耕、民俗与露营的碰撞,富硒农产品、文创产品供不应求,进一步激活了乡村旅游的消费潜力。
从千年古村到农文旅融合的“网红打卡地”,石山下村的蜕变,是溧水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未来,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洋溢着现代活力的古村,将继续以文化为纽带,以产业为支撑,在农文旅融合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更多人在这里遇见“诗与远方”,让千年乡愁绽放出更耀眼的“新潮力”。
通讯员 张福敏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黄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