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上午,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在即,央媒及省市媒体记者齐聚怀化,先后走进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高庙遗址博物馆、“芳华年代” 文旅休闲街区,在触摸历史与体验当下中,感受怀化文旅魅力。
安江农校纪念园:稻穗间的 “禾下乘凉梦” 起点
走进老校门,袁隆平题写的 “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鎏金大字映入眼帘,两侧 “文明进取、勤奋务实” 校训似仍回响着旧时书声。“这里是袁老梦想启航地,也是杂交水稻改变世界的开端。” 讲解员说。
1953年,24岁的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至安江农校任教,先后担任植物学、作物栽培等课程教师,一辈子扎根田野,将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1961 年,袁隆平在试验田发现那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埋下 “禾下乘凉梦” 的种子。“从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育成‘南优 2 号’,袁老团队在这里创下无数个‘第一’。” 杂交水稻发源地纪念馆内,讲解员绘声绘色地介绍。墙上老照片里,袁隆平在田间记录数据、与妻子漫步的场景,让岁月痕迹愈发鲜活。
目前,园内二十世纪40至80年代的校园建筑及杂交水稻科研设施完好保存。如今的安江农校纪念园里,研学少年赤脚踩在田埂,捧着稻穗感受 “粒粒皆辛苦”;非洲学员掌心的稻种,即将在尼罗河畔抽穗。袁老 “最念安江” 的话语,在此刻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高庙遗址博物馆:七千年前的农耕文明曙光
沿沅水北上,高庙遗址博物馆以 “一粒种子” 为设计理念,夯土立面融入白陶凤纹,与沅水相映成趣。“大家看这几颗碳化稻粒。” 讲解员指向展示柜,“这是7400 年前的稻作实证,将中华文明史源头推前两千年!” 记者们纷纷俯身,凝视这几颗承载远古记忆的稻粒。
展厅内,“凤起高庙文明根脉” 主题展里,共展出文物和标本240余件,系统呈现距今7800年至6600年的高庙文化全貌。馆内展陈的高庙文化白陶尤其引人注目,其原料采自河谷高岭土与山地镁质黏土,工艺突破传统就地取材模式,开创中国陶瓷史先河,其凤鸟、獠牙兽面纹饰等更成为后世艺术与信仰体系的重要源头。
走出博物馆,考古公园实景区域让人沉浸式穿越:遗址核心区复原七千年前聚落,陶艺部落里游客亲手制作八角星纹陶器,广场12米高的不锈钢凤鸟雕塑,以现代语言诠释古老图腾。
“芳华年代” 街区:穿越80年代的工业记忆
走进 “芳华年代” 街区,时光瞬间倒回80年代:老工厂铁门、复古标语依稀可见,机床、齿轮做成景观小品,旧码头、老照片、老票据、复古标语等工业符号和怀旧元素一一浮现眼前。“像看到父母年轻时的场景!” 一位记者对着复古公交站牌拍照。
这片依托工业遗存打造的街区,以 “燃情的岁月”“我们的青春” 等为篇章,将工业记忆变成可体验空间。“恋曲1980”咖啡吧、集装箱式茶吧与书吧,将硬朗的工业风建筑与现代休闲功能巧妙结合,成为热门打卡点,工业风与现代休闲巧妙融合。
“二期项目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目前正全力冲刺中,将与一期业态无缝衔接,形成集怀旧体验、休闲互动于一体的文旅新亮点,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工业历史、感受时代芳华。” 一名项目负责人介绍。漫步街区,穿复古裙的游客拍照、孩子围着老机床提问、老人在展区回忆奋斗时光,工业记忆与现代生活在此交融。
一上午的走访,记者们不仅感受到旅发大会的浓厚氛围,更触摸到怀化文旅融合的脉搏。这座承载农耕文明、历史底蕴与工业记忆的城市,正以独特姿态迎接八方宾朋。
潇湘晨报记者邓舒文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