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秦岭,诗道终南;泱泱中华,心意长安。9月14日晚,2025“诗意·秦岭”主题文化活动在翠华山脚下精彩上演,现场以秦岭和山水田园为实景,带领观众在“唐诗之都”中穿越时空,尽赏唐诗之美,让千年前的“唐诗之花”绽放在秦岭脚下。秦岭独特的生态魅力和简约、庄重、大气的文化内涵,在光影交错间展现得淋漓尽致。
2025“诗意·秦岭”主题文化活动现场。
诗意对话
回到千古名篇“诞生”时刻
夜幕低垂,光影交错。19:30分,以夜空为天幕,以秦岭为背景,在全场热烈的期待中,演出正式开始。如梦似幻的立体舞台与流光溢彩的巨幕,随着大气磅礴的音乐响起,喧闹的人群安静下来。
序曲《诗从长安来》演出现场。
此次演出将秦岭、长安、唐诗作为一个文化整体通盘考虑,一篇章一风格,分别为序曲《诗从长安来》《唐诗之美》《我爱唐诗》《唐诗颂歌》以及尾声《意向千秋去》,通过情感意向、观众互动、秦腔秦歌等多种文艺形式的创演,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清楚唐诗的大文化,抒发对唐诗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唐诗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序曲《诗从长安来》演出现场。
大美唐诗,表情言志。第一篇章《唐诗之美》,演员们身着华服,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浪漫的氛围,将观众引领至杜甫、李白等诗人们的“喜”“怒”“哀”“乐”,通过生动的场景再现,将千古名诗场景演绎得栩栩如生,让人尽赏唐诗之美,带领观众“穿越”到大唐,回到千古名篇的“诞生”时刻……
第一篇章《唐诗之美》“客至”演出现场。
不断变换的场景,一幕幕精彩的演出,仿佛让人穿越唐朝,节目或活力四射或温情动人或激昂澎湃,持续点燃现场气氛,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第一篇章《唐诗之美》“长恨歌”演出现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唐诗”,第二篇章《我爱唐诗》的互动环节更是将节目推向高潮,在情景演绎中加入“飞花令”背诗、斗诗环节,以唐诗名句接诵形式,调动起现场观众方阵争诵唐诗的热情和火热的现场氛围,展现唐诗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彰显了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第二篇章《我爱唐诗》演出现场。
第三篇章《唐诗颂歌》中,节目创新演绎的《使至塞上》,用秦腔的方式,将观众带入塞外狂沙、铁血丹心的世界,共同领略意境雄浑的边塞风光,激起心中那份永远炽热的家国情怀。
第三篇章《唐诗颂歌》演出现场。
“诗从何处来?诗从长安来!意向何处去?意向千秋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随着艺术家们激情澎湃的《将进酒》演唱,在热烈的气氛中,此次活动落下帷幕。
尾声《意向千秋去》演出现场。
穿越时空
亲历波澜壮阔唐诗史诗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观众仿佛亲历一部波澜壮阔的唐诗史诗。凝望静谧的秦岭,欣赏如梦如幻的舞台,这场庄重大气的演出,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唐诗之美,体会秦岭的壮丽,现场所有人伴着绿水青山,共同沉浸在唐诗之都的浪漫美好之中。
随着剧情发展不断切换场景,从青山实景到诗情画意,观众看到诗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颠沛流离,但难得之喜却叩响了这位诗人简陋的蓬门;诗仙李白潇洒飘逸,面对报国无门的现实困境,他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剑破“行路难”的“茫然”;白居易笔下,《长恨歌》字字泣血,呈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王维笔下的秦岭,秋色空明的《山居秋暝》;还有离别筵席上的送行之歌,《送元二使安西》;诗人的豪情与孤寂,在独酌与对饮中流淌成不朽的诗行《诗与酒》……
第一篇章《唐诗之美》演出现场。
每幅图景都如恒星闪耀,首首唐诗像明珠般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整个观演过程极具沉浸感、代入感和穿越感。“这不仅是一部演出,更是一次人与自然、山水秦岭、唐诗文化以及中华优秀文化的完美融合。”现场观众杨轩难掩激动之情。
“这场演出令人震撼,它用舞蹈、演唱等表演的形式深度挖掘与传承唐诗文化,加上互动环节,全场齐诵唐诗,好像穿越了时空,和诗人们对话一般。”市民陈慧慧融情于景,深为震撼。
据了解,2025“诗意·秦岭”主题文化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与人文价值互促共融和生态、发展、文化三位一体,做好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和人文价值深度保护、挖掘利用,弘扬秦岭文化,推动秦岭人文价值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二篇章《我爱唐诗》演出现场。
此次活动由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市挖掘秦岭北麓生态和人文价值工作专班办公室、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局(市林业局)、中共长安区委、长安区人民政府承办。
活动以“秦岭为魂,唐诗为脉”,融合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通过经典唐诗的当代解读、全新演绎与创新表达,打造一场“触摸秦岭山水、对话千年文脉”视听盛会。
台前幕后
为盛会增添别样光彩
每一次精彩演出的背后,都凝聚着幕后演员们的努力。他们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犹如璀璨的星辰,为这场盛会增添了别样的光彩。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希望通过接地气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很短时间内讲清楚唐诗的大文化命题,抒发自己对唐诗的热爱,也引发未来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打造唐诗之都的思考。”活动文学编剧和总撰稿李悦表示。
第三篇章《唐诗颂歌》演出现场。
“整场活动三个篇章有着强烈的反差感。”李悦表示,第一个篇章四位诗人四首诗,串联起贯通古今的四种情感,展示唐诗音律情感气象之美。第二篇章为互动环节,邀请大家参与其中,共同抒发对唐诗的热爱。第三篇章,将唐诗与现代文艺方式融合,展示唐诗的创新性传承。“具有大写意、大互动、大融合三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非常具有艺术质感,与此同时,用人民群众听得明白的画外音,串联在一起,加之各个部分的侧重,立体化地展示‘诗道终南心意长安’。”
28岁的陈俞兵是演出编导之一,她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接手“唐诗”命题作文,因此十分用心。整个排练过程辛苦自不必说,但大家都热情高涨。
第一篇章《唐诗之美》“山居秋暝”演出现场。
“最难的是《山居秋暝》的部分,空间分割后,演员们要身穿二十米长的大拖尾,表现出不一样的心境,动作质感也要有变化。如何表现出脱俗的气质和舞蹈演员的整齐度是最难的部分,比如演员们的手部位置和裙摆方向都得一致。”陈俞兵说,“要让大拖尾看着像一幅画,我们在服装选材上,试过绸缎、重布、加垫片等方式,只为达到最好的舞台效果,带给大家最完美的视听感受。”
“能参加这次演出我们很荣幸,我们也以最饱满的情绪最好的状态,将舞蹈所表达的诗情画意传达给观众。”李佳和焦阳天平来自西安歌舞剧院,在《长恨歌》中分别扮演杨玉环和唐玄宗,这也是他们第一次表演此类节目。开演前,他们特意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揣摩饰演人物的心理,尽量贴近角色。
第一篇章《唐诗之美》“长恨歌”演出现场。
李佳告诉记者,排练过程很辛苦,因为舞蹈中有不少托举动作,而双人舞又讲究配合和默契,要兼顾速度和力量,两人经常排练到饭也顾不上吃,数百次的训练,一遍遍一次次抠细节,力求展现出最唯美、最生动的舞台演出。
作为演出编导,演出当晚,陈俞兵在台下目不转睛地关注着演员们的表演,眼里闪烁着自豪的光。当看到记者拍摄的照片,她“哇”的一声惊呼出来:“没想到从观众席看,整个场面如此震撼,这是我们所有参与部门、所有演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唐诗之都
让“诗与远方 皆在长安”
主题活动告一段落,秦岭的故事却没有终点。读懂秦岭、敬畏秦岭、保护秦岭、续写秦岭,未来这座城市该如何用时代的笔墨续写秦岭的诗意?
第二篇章《我爱唐诗》演出现场。
近年来,西安持续健全秦岭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汇聚起守护绿水青山的磅礴力量,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积极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进一步深化农文旅融合,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有机统一,在秦岭脚下画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美模样。
同时,激活“文化魂”,充分挖掘秦岭人文故事,激活其“价值基因”,让看得见的历史印痕得以留存、看不见的文化脉络得以复现。构建从学术探索、人文研究、遗址保护,到展示传播与成果转化的全链条闭环,把多元立体的秦岭讲透彻、讲通俗,让诗意可观可感可诵,使热爱秦岭、保护秦岭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2025“诗意·秦岭”主题文化活动现场。
据悉,下一步西安市将重点以沿山6个区县为主体、环山旅游公路为主轴,整合区域内文物遗址、民俗古镇、重点景区等,打造兼具保护传承利用、公共服务、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的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发展的重要支点,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增进对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总体布局上,确定“一中心、一带、十片区、多节点”的文化公园总体格局:“一中心”指终南山文化展示中心,依托秦岭大熊猫保护繁育基地共同建设,包含文化展示功能和文化交流体验功能,通过展览、讲座、研学、论坛、非遗体验等多元方式,打造为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的核心文化地标、旅游集散地和公共服务枢纽;“一带”是以环山旅游公路为轴线的文化公园核心形象带,总长约166公里,作用是促进“交通通道”向“文化形象带”的内涵升级,重点实施形象标识系统建设等任务;“十片区”是文化公园建设的主体空间,也是文化公园主题展示和场景塑造的主要承载,包含骊山秦唐文化保护传承区、葛牌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区、辋川诗词文化保护传承区等共10处;“多节点”是终南山文化公园内重要分散性资源点,主要包含不可移动文物、名镇名村、工业遗产、A级景区、文化场馆等,结合对各资源要素价值、现状、潜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分为三个级别。
此外,西安市还将高标准组织实施“诗意·秦岭”“非遗·秦岭”“秦腔·秦岭”等主题文化活动,努力讲好秦岭故事,推动秦岭北麓生态和人文价值创新性发掘、创造性转化。
秦岭,是山,是水,也是诗。如今,西安市已正式启动打造“唐诗之都”计划,推动唐诗文化与市民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强劲冲击力的优秀传统文化标识,一步步把“诗与远方 皆在长安”的愿景嵌入现实。同时,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千年前的唐诗之花在当代继续绽放,焕发新的勃勃生机。
发挥长安优势,打造唐诗之都
长安是名符其实的唐诗之都。它是当时全国诗坛的中心。这是科举的聚集地,唐代科举考试除个别情况在东都等地举办,一般都在长安举行。唐代大量的诗人,特别是重要的著名的诗人,都因科举而曾游长安。还有就读长安国子监、太学的生员,在长安朝廷任职的官员,到长安参加铨选的地方官员,以及大量赴京以谋求入仕门径的士人,都聚集长安,这当中,很多都是诗人,特别是重要诗人。
长安是诗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在长安,写诗歌咏长安。离开长安,写诗表达对长安的向往之情。有统计,唐诗近三分之一的作品与长安有关,《全唐诗》凡存诗一卷以上的诗人都有与长安有关的诗。长安,雄伟壮阔的帝都意象,多彩多姿的四时风物意象,曲江、终南山、兴庆宫、灞水、华清宫、九成宫、翠微宫、芙蓉苑,都成为唐诗的重要意象。唐代诗人常常游走于全国各地,他们的很多诗歌写在“路”上。他们把诗歌带到各地,把各地的山川生活写入诗中,也把文化带到各地。这就形成“诗路”。长安就是唐诗之路的核心之地。诗人因科举应试、入京求仕、朝廷任命到各地任职、贬谪各地而游走于全国各地,都要来到长安,要从长安出发。长安是唐诗之路的目的地,也是出发地。即使漫游,很多诗人也经过长安。几条重要的唐诗之路,向西有通往西域的陇右诗路,向北有通往三晋幽州的诗路,向西南有入蜀诗路,东南有商於诗路,经过洛阳,有大运河诗路,再往南,有浙东诗路、浙西诗路,还有宣歙诗路。这几条诗路,辐射全国,长安正是全国各条诗路的辐辏点,核心点。
长安因此对唐诗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唐代的“赫然国容”,宏大气魄,集中体现在长安,而这激发起士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就有了标志唐诗繁荣的诗国盛大气象。唐代很多诗人的基本创作,是在长安完成的。一些诗人在长安的经历,使之完成了创作的成熟和诗风转变。长安宫廷应制诗的盛行,促进了律诗的成熟和繁荣。长安诗人们的交流唱和,促进了诗歌艺术的探讨和发展。
西安打造“唐诗之都”,恰逢其时,意义重大。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唐诗之路文化建设如火如荼,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长安除唐诗之外,还有周秦以来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各地宝贵经验,发掘深厚文化底蕴,以学术研究理论研究为“唐诗之都”品牌建设提供支撑,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工程,文商旅深度融合,打造重点项目,一定能让唐诗,让诗和远方活在当下,活在今天的长安。这不但可以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发掘长安唐诗文化内涵,促进地方文化建设,而且,长安在唐诗中的核心和标杆地位,应该能对国内其他地方的唐诗文化建设起表率作用。
(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南开大学教授卢盛江)
序曲《诗从长安来》演出现场。
向山而行,以诗塑魂
9月14日晚,2025“诗意·秦岭”主题文化活动精彩上演。美轮美奂的舞台布置、空灵悦耳的古琴、尽显风采的深情吟诵,让青山叠翠的自然意境与悠远雅致的诗意美学,在月影下交融。
一眼望千年,在浩繁的历史长河中,秦岭见证无数沧桑巨变,承载亘古长存的历史足迹,留下瑰丽灿烂的诗作。今日,回味远古的诗意底蕴,深入探寻秦岭的多重价值,我们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巍峨连天,生生不息,难有一座山像秦岭这样滋养无数自然奇观。地理条件上,秦岭细致雕刻出不同的气候环境,孕育出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巍巍秦岭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大隐于世间。
文脉绵延,畅通古今,难有一座山像秦岭这样孕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正是秦岭丰厚的文化土壤,涵养儒释道交汇、南北文明互鉴、多民族共生的文化景观,作为一部永久烙印在中华文脉上的“史书”,代代相传下去。
千秋传颂,有迹可循,没有哪座山像秦岭这样与唐诗有独特的羁绊。小到草木鸟鱼,大到世上风云,既抒发家国之思、平生之志,也道尽人生聚散、悲喜冷暖……一山一脉,无所不歌、无所不吟。古长安的文化地位,因秦岭庇护、唐诗流传而无可替代。唐诗,也因遍历于都城和秦岭山水之间,才拥有如此雄浑博大的意象与深沉隽永的情感。千年后,我们品唐诗浓墨重彩的文化意蕴,亦推动其风骨在西安这片文化热土上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走去。向山而行,人与山共生、城与山共荣的态势已然形成。面对如此厚重的馈赠,西安并未将旧日荣光当作终点,而是由此开启新华章。今日之西安坚决当好秦岭卫士,运用系统思维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以水墨山岱勾勒生态长卷;研究部署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和人文价值挖掘工作,以摸清“家底”,推动秦岭文化在西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制定《西安市打造唐诗文化品牌实施方案》,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能够充分彰显中华文明的“唐诗之都”文化品牌,做好唐诗服务西安市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都市方式方法研究,精雕细琢唐诗文化项目,用好诗词文化富矿,将唐诗从历史典籍中唤醒,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当代文化繁荣注入新活力。
将秦岭生态价值、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充分兑现,让唐诗“活”在当下、融于城市。“一城山水满城诗”是一种努力,更是心之所向:山水有情诗为媒,一步一景一文化,将深度滋养城市高质量发展,让西安焕发崭新光彩!
(晋钰佳)
来源:西安发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