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晨雾漫过第一山,尅街霓虹映亮龙虾香,非遗巡游鼓点唤醒古城晨光……近年来,盱眙县锚定“兴文化、树品牌、强产业、优服务、促消费”目标,以文旅融合为笔,让文化“活”、风景“亮”、产业“强”,绘就“诗与远方”交融的活力图景。
盱眙小川藏线
深挖“文化矿”:烟火气漫透城乡
盱眙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让文化融入日常。节庆时,五一广场文艺演出与公益课堂相映,国庆书屋墨香氤氲,春节元宵13个镇街民俗队伍巡游汇演,非遗节目唤醒文化记忆。龙虾节更掀热潮,“虾趣狂欢”巡游、“茉莉花开”演出等15项活动,让全城沉浸于“以虾为媒”的热情;甘泉山等地庙会,以古戏台、非遗手作勾连乡愁与好奇。
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盱眙段马浪岗
文化服务直达基层,46场“送戏下乡”将黄梅戏、小品搬至村口,7支省级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化身 “文艺轻骑兵”,在社区田间搭建“百姓舞台”,让文化成为三餐四季的生活气息。
酿足“特色味”:品牌IP擦亮名片
盱眙把“特色”刻进品牌基因。“盱眙龙虾”连续十年居中国水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榜首,撑起百亿元产业链,成城市味觉符号。铁山寺天文科技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获评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前者引孩子探星空,后者述红色岁月;原创群舞《稻花香处龙虾红》、少儿广场舞《时代少年》获省“五星工程奖”,展现本土魅力。
网红打卡点盱眙尅街
网红IP持续“出圈”,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尅街,霓虹与美食摊成为城市活力符号;第一山夜游灯光秀、象山“深蓝之眼”、盱眙“阿勒泰”等打卡点,让盱眙入选“值得去的小城”。如今,盱眙连续两年获“中国文化百强县”、六年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美誉度节节攀升。
下活“融合棋”:业态创新激动能
盱眙打破元素壁垒,以“多维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两天一夜”精品游串联明祖陵与铁山寺,龙虾主题游涵盖养殖基地、烹饪课堂与博物馆,精准对接需求。2025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同比增14.1%、13.4%。
盱眙天泉湖落羽杉
场景融合让文化“可感”,第一山景区与历史文化街区内,汉服工作人员引路,非遗摊位现制剪纸做糖画,黄梅戏婉转唱腔与灯光秀交织,打造穿越古今的盛宴。生态融合更显成效,大运河生态廊道供骑行赏景,淮河航线串联古镇湿地;废弃矿坑修复后变身自由潜水基地,举办两届全国公开赛,成为央视关注的“文化水岸”,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筑牢“服务链”:暖心细节提幸福
盱眙将“暖心”融入服务细节。基础设施升级,景区游道换上防滑地砖,标识标牌增加卡通设计,智慧旅游系统实现扫码导览预约。服务产品精雕细琢,1.2万份宣传折页、4000套手绘地图、20余款文创礼物,让游客“把盱眙带回家”。
深蓝之眼——盱眙象山国家矿山公园
消费保障有力,门票定价透明,餐饮“明厨亮灶”,24小时投诉热线畅通;年均培训500余人次文旅从业者与文艺骨干,以专业服务传递城市温度,让旅途满是“幸福值”。
织密“联动网”:消费活力促发展
盱眙以特色为纽带、以赛事为引擎,织密“文旅+”网。第25届龙虾节创新“美食+文旅+体育”模式,联动“苏超”推出“看球+尅虾”线路,1.2万观众凭票根游景区,尅街售出龙虾30吨,带动餐饮营收超300万元。
盱眙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
2025年,盱眙启动实施34个文旅项目,从景区提档升级到二消项目开发,从露营基地、滑雪场、水上运动中心等体验业态,到文创销售、特色餐饮等配套服务,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象山露营基地、蹦极、淮河水上航线、明祖陵景区水杉林竹筏漂流等项目获得游客青睐,洪湖龙虾亲子乐园、桑蚕文化产业园、马浪岗等新项目开门迎客,铁山寺景区的飞天魔毯、新西兰滑板车、滑索等成为网红打卡点,四山湖钓鱼场、第一山滑雪场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以其重磅推出的“玉得永生——盱眙汉代葬玉文化特展”,成为研学旅行的热门目的地。
2025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增长82.2%,其中过夜游客占比达75.97%,高端酒店入住率100%,创下历史新高,文旅消费的“新活力”正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强动力”。
(张梓君 张婷)
校对 陶善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