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祁连山深处藏着一座造型独特的建筑——祁连山国家公园展陈中心大数据中心。在这里可以看到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的秀美风光,也可以看到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还可以看到生态管护员巡山护林的场面……近日,西海新闻记者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展陈中心大数据中心,带您深入了解祁连山。
西海新闻记者 吴梦婷
仿真岩壁再现祁连山的伟大
访客踏入祁连山国家公园展陈中心,一场探寻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旅程就此开启。这里融合了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的自然野性、生命律动、民族团结与生态和谐之美,等待着访客一一解锁。
序厅作为整个展陈中心的开篇,以翔实的资料搭建起公众认识祁连山的桥梁。通过讲解员殷苑惠的介绍,访客了解到祁连山作为我国西北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产流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正因如此,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建设意义非凡。
在历史文化名山展厅,一面仿真岩壁吸引了访客的目光,瞬间将访客带入祁连山的厚重历史之中。岩壁上嵌入的电子屏幕动态展示着祁连山脉的地理脉络,让人直观感受到祁连山绵延1000公里、宽约300公里的磅礴气势,它与昆仑山、秦岭共同构成了气势恢宏的中国中央山系。
这片土地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重要存在,更是一部活态的民族交融史。在漫长的岁月里,羌、大月氏、乌孙、东胡、匈奴、汉、吐谷浑、吐蕃、西夏等民族政权在此更迭,各民族以祁连山为家园,孕育了丰富又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展板上“胡女嫁汉,汉女嫁胡”的记载,诉说着这片土地久远的民族融合史。
360度全景影像深度体验祁连山
祁连山历经漫长的地质演化,塑造出如今山连山、沟连沟的独特地貌。步入展厅,一些看似普通的石头瞬间吸引了访客的目光。它们是距今约3亿年的古老岩石,内部封存着珍贵的化石。
这些化石为人们揭开了祁连山地质演化的神秘面纱。其中既有古海洋生物化石,记录着这片土地曾经的沧海桑田,也有陆地生物化石,诉说着不同地质年代的生态变迁。
球形影院是展厅的一大亮点。当灯光渐暗,360度全景影像将观众带入祁连山脉的怀抱。从皑皑雪山到广袤冰川,从无垠草原到蜿蜒河谷,访客感受到祁连山地域的辽阔与地理特征的多样。访客陈煜体验后不禁感叹:“这样的沉浸式体验,让人真正领略到了祁连山的磅礴与壮美。”
访客跟随讲解员的步伐走进生态名山展区,一组生态摄影作品再次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些作品均出自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生态签约摄影师之手,其中不乏在国际国内斩获大奖的佳作。
鲍永清的《生死对决》荣获第55届野生动物摄影年赛总冠军,李善元的《当妈妈说跑步前进》摘得第56届野生动物摄影年赛单项冠军。这些获奖作品真实记录了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的生物多样性,让访客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感受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珍稀野生动植物一览无余
作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交会地带,祁连山的地理特殊性,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还使它成为世界高寒种质资源库和野生动物迁徙的重要廊道。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分布着野生脊椎动物28目63科294种,雪豹、藏羚、白唇鹿等1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此栖息,3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穿梭其间,还有高原特有动物种类棕熊、藏野驴、喜马拉雅旱獭、野牦牛等。
凹舌掌裂兰、西北铁角蕨、烈香杜鹃、唐古特红景天、河北盔花兰……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的植物图片与简介,让访客了解到这片土地的绿色宝藏。这里记录的野生植物有543种,其中23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更有154种大型真菌、264种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
祁连山的壮美,还体现在冰川与河流中。连绵的高峰孕育了3000多条冰川,储水量达1320亿立方米,堪称中国腹地的天然固体水库。从生态屏障到生命摇篮,从地质遗迹到生物基因库,通过展厅,访客了解着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奇迹。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创建以来,青海省通过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整合优化现有保护地,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统一管理,增强生态系统连通性,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累经验,也为今后其他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样板示范。
大屏幕背后的满满科技感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数据中心,记者深入了解了科技在生态保护中的强大力量。点击屏幕上的生态资源模块,大屏幕实时呈现着草地、林地、湿地、冰川等生态类型的分布图。数据显示,全园区内草地资源占比达47.83%。通过冰川遥感影像对比,还能清晰追踪八一冰川等典型冰川的面积变化,为生态保护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科研监测模块则是“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的核心。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内已布设161台高位云台、1056台红外相机和464台野保相机。其中,高位云台可360度观察5公里范围内的实时画面,既可监测植被物候期、冰川变化和野生动物活动,又兼具森林草原防火预警功能。
红外相机和野保相机则记录了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5只雪豹、5只荒漠猫、6只兔狲同框的珍贵画面。记者在屏幕上看到,镜头下,雪豹的斑纹、荒漠猫的灵动、兔狲的憨态被清晰捕捉,生动展现了祁连山野生动物的生机。
不仅如此,通过大数据AI识别技术,野保相机拍摄的影像可自动筛查物种。目前已实现雪豹、岩羊等动物的自动识别,并生成不同物种的热力图。据模型估算,园区内雪豹种群数量为251只,黑颈鹤数量为195只。这些数据为科学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智慧网格让守护线路更清晰
在生态资源极为珍贵的祁连山,科技为生态保护带来新可能。自2021年起,科研人员为5只雪豹、11只荒漠猫、38只黑颈鹤佩戴定位跟踪器。
屏幕中,雪豹“祁迹”2022年全年的活动轨迹一目了然,科研人员根据其每月活动规律与海拔变化,推算出雪豹的栖息偏好。夏季,黑颈鹤111号在祁连山疏勒河源地区繁衍,入冬后经青海湖西岸,飞越巴颜喀拉山,最终抵达西藏拉萨东部河谷越冬,1400公里的飞行轨迹,记录着高原精灵的生命韧性。
大数据平台不仅能用于动物监测,还管理着40个管护站和1200余名管护员的信息。每位管护员配备的巡护终端,实时回传生物多样性监测、有害生物防控、野生动物救护等数据。系统通过巡护日历功能,可掌握管护员的日常巡护轨迹。
从生态资源分布的实时监测,到野生动物活动的精准追踪,再到生物多样性的科学评估,科技为祁连山生态保护织就了一张智慧网,让守护有了更清晰的坐标。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无数生态保护工作者的默默付出,科研人员以专业破解生态密码,管护员用脚步丈量山林,讲解员用声音传递理念,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共同筑起祁连山的生态屏障。
《西海都市报》(2025年09月16日 第A3版:青海·关注)
来源:西海都市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