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武楼位于芦溪镇蕉路村,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山傍水、风光秀丽,被专家称为“木雕博物馆”,被央视誉为“美女楼”,是一座具有高超雕刻艺术风格的袖珍圆形土楼。近期,为深度激发绳武楼景区活力,平和县芦溪镇以开展“守住·守护”美女楼专项行动为抓手,频出实招、新招,让绳武楼景区再焕新颜。
管理再完善:
加强运营管理
全面开放景区
芦溪镇

按照“保运转-促提升-抓活力”的工作思路,稳步提升景区管理服务水平。一是畅通管理机制。镇村联动合力推进绳武楼管理运营工作,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组建绳武楼景区管理运营工作专班,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要求,今年来筹措资金60多万元用于绳武楼景区日常维护保养、景区提升等事项,推动形成政府主导、村委会牵头、群众参与的管理格局。二是日常管理到位。通过公开招聘方式,招聘2名文物保护员和1名环卫人员,分别负责绳武楼周边环境、日常巡查、值班等工作。同时,为确保文物本体安全及周边环境整洁,镇、村不定期对绳武楼环境卫生及服务态度进行监督,并在醒目位置粘贴游客须知、公布投诉电话,形成了内外监督格局。三是免费开放惠民。自2025年7月1日起,绳武楼景区面向全国游客免费开放,通过漳州新闻网、平和新闻及各级文旅部门微信公众号发布免费开放信息,组织拍摄刊播绳武楼微视频等方式给游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吸引游客前来游玩打卡。据统计,今年暑假期间绳武楼景区共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
讲解再升级:
讲好土楼故事
让木雕“活起来”

“以前看木雕只觉得好看,现在才知道每个雕塑背后都藏着故事。”游客吴女士感慨道。这一变化源于景区全新升级组建的以2名专职讲解员+多名“绳武楼杯”优秀讲解员和学生讲解员构成的讲解队伍,平日里,讲解员们在普通话和方言中自在切换,向游客娓娓道来绳武楼内精彩绝伦的木雕故事,用文字的温度让“木雕博物馆”不显呆板冰冷,让游客在领略木雕精美之余感受其独特魅力。而且,为让木雕“活起来”,芦溪镇还运用数字技术助力文化传承,积极推进绳武楼木雕装饰数字化解析与书稿撰写出版项目,通过数字化建档、解析动画制作与书稿撰写,为绳武楼艺术文化的深度解读提供了全新视角,进一步推广土楼文化。
游玩再提质:
参与式互动体验
解锁沉浸式新玩法

为打破“半日游”局限,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芦溪镇以绳武楼为核心,以构建“吃住行游”闭环为思路,正在策划组织一系列农文旅深度融合活动。一是计划在9月至11月开展“乡间拾趣·农家烟火”——2025年芦溪镇村厨大赛暨农事体验活动。据悉,初赛阶段将通过视频形式宣传芦溪地道美食文化,培育乡村厨师人才;决赛则聚焦“一锅咸饭、一锅面食”,突出农家烟火气,在绳武楼大埕前共享“芦溪味道”;二是计划通过系列赛事延续旅游热度,拟于11月组织割水稻比赛、芥菜认种活动,至元旦前后进行咸菜制作与封坛,并于来年举办开坛仪式,让参与的游客及群众将“芦溪味道带回家”。
周边再激活:
完善配套设施
做好农文旅融合

一方面,大力推进种植业绿色发展,重点打造绳武楼周边一公里内“退果还耕”地块,建设以“稻香”“玉米甜”“芥菜甘”为特色的农事体验基地,吸引民众前来打卡体验农耕文化;另一方面,盘活“沉睡”的周边土楼,扮靓土楼宾馆,为游客体验乡土文化做好充足准备。目前,土楼宾馆已完成屋顶修缮工程,软硬件设施优化提升,为游客营造了更安全、舒适、便捷的旅游环境。并且为进一步提升运营水平,现已就土楼宾馆及附属项目运营开展意向洽谈。

“深度激活不是简单的设施升级,而是要让绳武楼从‘静态文物’变为‘活态文化空间’。”芦溪镇分管文旅领导表示,芦溪镇将持续挖掘土楼文化内涵,着力打造集文化体验、亲子露营、户外写生、研学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文化空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